保林当过工人、干部,后来下海经商。
1997年春天,忻口战役胜利60周年时,赵保林再次来到忻口,准备完成20多年前的夙愿。“就我所知道的情况而言,世界上现在只有两座纪念墙,一座是柏林纪念墙,一座是越战纪念墙,我想用这种形式纪念这场战役。”
在原忻州市(现在的忻府区)政府、政协大力支持下,赵保林终于在忻口村选定地址。这是一处被修路取走大量土方的大山斜坡,当地村民们平整土地,积极配合。赵保林找到北京雕塑设计师杨龙伟,结合自己在脑海中早已设计了几十年的图案,两人迅速敲定了纪念墙样式。接下来,选材料,安装,紧锣密鼓地展开了。
1997年10月11日,在忻口战役打响60周年的日子里,这座纪念墙屹立在了忻口的土地上。为修纪念墙,赵保林投入十余万元。
邗70年过去了,当年英姿勃发的前线指挥官司尚元回忆往事,依旧能做出炮兵手势
隍忻口村村民李文柱老人说:“这就是郝梦龄军长的战地指挥所”
著书立传:英雄精神传后世
光绪六年后,忻县再无志书。
1980年,年近五旬的胡全福在忻县史志办着手完成史志工作。收集资料发现,一场震惊中外的著名战役就发生在忻州,但没有对此战役的完整记录。胡全福请调至忻州市政协,开始研究忻口战役。
翻阅史料寻找当年抗战英雄
胡全福的想法得到了全国政协的支持。接下来,他埋头在首都各大图书馆查找资料。但收获甚微。几天后,他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前往北京军事博物馆。胡全福请办公室帮忙寻找卫立煌、郝梦龄、郑廷珍的亲人。办公室主任案头正放着郑的女儿郑中霞的一封信,请求寻找父亲牺牲地的人和线索。
无巧不成书,胡全福此行,不仅通过郑中霞找到了郝梦龄的女儿,还找到了卫立煌的儿子。国民党军参战高级将领的后代,他基本全找到了。
为了真实、有说服力,胡全福决定寻找当年参战官兵。
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寻找参战人员,胡全福整整跑了100多天,采访不下百人。从大家的回忆中,从搜集到的资料中,他还原出了整个战争过程。“这是国共两党首次合作抗敌的成功战例。”采访结束,他也深深地明白了这句话的含义。为了将书赶在抗战胜利40周年出版,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胡全福不停地写作,共完成20万字。
填补抗战史研究空白
1985年9月,胡全福编写的《忻口战役亲历记》正式出版。书中对战役参战部队、战争进行过程、惨烈程度做了详实的记录。对我军参加过的100余次战斗做了详细记载。书的首页,是他几番辛苦找到的史料:毛泽东1938年3月12日在追悼阵亡将士大会上发表演说:“……8个月来,陆空两面都做了英勇的奋战;全国实现了伟大的团结,几百万军队与无数人民投入了火线,其中几十万人在执行他们的神圣任务中光荣地、壮烈地牺牲了。这些人中间,许多是国民党人,许多是共产党人,我们真诚地悼念这些死者,表示永远纪念他们。从郝梦龄……刘家麒……诸将领到每一个战士……”
《忻口战役亲历记》一书出版后,八路军军史编辑部派人来忻专访;时任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的一位副院长特地来信称赞,称它“填补了我国抗战史研究的一个空白”。
“我要用史笔,将忻口战役完整地写出来,让人们重温这段历史。”胡全福说。
“将不畏死,士无贪生”!胡全福老人再三强调要记者细细体会这句郝梦龄将军的遗言。他说,“这就是军长虽死不避,舍身迎敌的关键所在!”采访当日,胡老刚刚做完一个手术,他坚持接受了近6个小时的采访。不久前,他还完成了一部《红色忻口》30集电视剧的创作。
影像.再现“夜袭”阳明堡
10月20日,一部名叫《夜袭》的电影将在中央电视台影视频道上演。这部电影真实再现了忻口战役中八路军夜袭日军阳明堡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