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度。”看到记者吃惊的表情,老人很是高兴。)
战斗打了23天后,娘子关失守。那阵地丢得可惜。这时,我们就接到上级命令后撤的电话,“炮兵先退!”大炮金贵得很,上级下令不能丢一门。在忻口,我们可把日本人打坏了,撤下来时,10万发炮弹还没用完呢。一门炮攻击,一门炮后撤,就这样一顶一地全撤了下来,直接到了太原。35军在傅作义带领下沿汾河撤向汾阳。
讲述中,老人反复说:“天寒地冻啊,全体官兵光着脚背上鞋过汾河,傅军长和太太、儿子也是一样。”他还回忆起了一位阵亡的炮兵营长,“他是从日本士官党校毕业的,姓白。”
后记.抗日寇援朝鲜戎马一生
忻口战役后,司尚元随傅作义将军转战大江南北抗日整整8年。1949年,随傅作义将军起义。解放后,老人又走上了朝鲜战场,在那里呆了3年1个月零两天。上世纪70年代,老人解甲归田,带着全家回到十里后村。
“父亲打了半辈子仗,在内蒙古打日本人时从马上摔下来,左腿有些不利落。此外,身上有些炮弹伤,但都不碍事。老人家好着呢。”老人的儿子说。两个小时的采访,老人有些疲惫,记者起身告辞。老人见状,伸出手与记者握手,脸上带着笑容,记者忍不住上前吻他的脸颊,祝他身体安康,“你是我们心目中的英雄!”
丰碑耸立:字字都是抗争史
白色高墙矗立山头
10月8日午后,记者随忻口村77岁的李文柱老人来到村外一条小沟。连阴雨下了十几天,此时,久违的阳光居然露出头来。沟内,树木茂密,斑驳的阳光照着一字排开的窑洞。
这里,依山挖有47孔土窑洞,东西走向,面南背北,是1934年阎锡山派炮兵营修筑的战备工事,其中,第九号窑洞共三间,是郝梦龄军长指挥所所在地。
“这样的工事特别安全”,李文柱老人说,敌人就是看到了也无法炸毁。凭借起伏的山峦,敌机无法精确打击。南军(中国的军队从南而来,当地百姓如此称呼)陈兵此地,军火物资与兵马得以藏身。如果没有这些工事,部队就会暴露在敌人的飞机与大炮下。
从沟内出来,向南走,公路边土山上,一座十米多高的白色高墙矗立,这就是忻口战役纪念墙,10年前修成。拾级而上,踏着60级台阶来到墙下———汉白玉的四方墙座,墙的正面是“忻口战役纪念墙”题词;下面是一组夜袭阳明堡机场、忻口炮战浮雕;右侧面是阵亡的部分官兵姓名,有共产党军队的,也有国民党军队的。这样的记录在国内少有。再转过一侧,是忻州市委、市政府撰写的纪念碑文。上面写明了参战军队,战争的惨烈,“尤以204高地战斗最为惨烈,一昼夜间敌我互易阵地达13次之多,迫敌三易其前线(联队)指挥官。”碑文还记录了毛泽东对是役的高度评价。当年
惨战震撼了他
立此纪念墙者,名叫赵保林。10月9日,记者拨通了赵保林北京家中电话。
1968年,北京知青赵保林来忻县(现在的忻府区)关子村插队,该村与南怀化村相邻,是忻口战役的主战场之一。到村不久,赵保林从村里老人那里得知了忻口战役。“时间越长,听到当地人关于战争的回忆越多。”
1970年,山西大旱,关子村民们引穿村而过的云中河水上山。当时是用两个铁管子搭上山的,“设备太落后,动不动就漏了”,不一会儿,水就能把山上的黄土冲出深沟,浅的半米,深的1米。“冲开的土地里全是白骨,一层一层的。那场面特让人震撼,亲眼看到,会让你觉着中国人打日本鬼子特有骨气。”
在这里呆了7年,赵保林印象最深的是乡亲们口口相传的战争片段:争夺最为惨烈的204高地,10个小时,国民党军队牺牲了10个团。战士与日本鬼子展开肉搏战。双方的炮兵用炮弹覆盖阵地,人打没了,再派一个团冲。那10个小时,上了阵地的兵没有一个活着下了战场。
立纪念墙缅怀先烈
回到北京后,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