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电视军事论坛“八十年的足迹”将在井冈山开讲 张召忠主讲
八十年的风雨同舟,八十年的岁月沧桑。值此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八十周年之际,由江西电视台、井冈山管理局、井冈山市委市政府主办的大型电视论坛“八十年的足迹”将在井冈山开 讲,著名军事评论家、军事专家、博士研究生导师、军事装备学科带头人张召忠将军将重上井冈山,在著名的黄洋界哨口摆开讲坛,于2007年7月17日再次讲评“黄洋界保卫战”等军事理论 。 黄洋界,位于井冈山的西北面,海拔1343米,地势险峻,特别是这里经常云雾翻腾,变化莫测,又有“汪洋界”之称。它与八面山、双马石、硃砂冲、桐木岭等关隘控制着5条进出井冈山茨坪和大小五井的小路,合称为“五大哨口”,是井冈山的天然屏障。一九二八年八月三十日清晨,弥漫的大雾尚未完全散去,湘敌吴尚部2个团便开始向黄洋界发起了进攻,敌人先用机枪向山上疯狂扫射,见山上毫无动静,便开始沿着小路向上爬。当敌人爬到红军的第一道竹钉防线时,团长朱云卿一声令下,战士们手中的枪一齐发出了愤怒的吼叫,敌人一时晕头转向,纷纷跌进了竹钉阵内。这时,战士们又砍断了悬吊着的滚木擂石的绳索。刹时,巨石夹着滚木飞奔而下,如万马奔腾,巨大的轰响在山谷间回应。敌人连滚带爬,跌跌撞撞地滚下山去。 稍经休整,敌人重新发动第二次进攻、第三次进攻,出动的兵力越来越多,战斗也越来越激烈。红军以2个连的兵力和落后的武器,凭借黄洋界天险,在赤卫队员的配合下,硬是击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猛攻。战斗从上午一直持续到了下午。下午4时许,敌人发动了更猛烈的攻势。这时,赤卫队员将一门修好的迫击炮从茨坪军械处抬到黄洋界,并带来了仅有的3发炮弹,红军炮手立即在制高点架起了迫击炮。 敌人越来越近了,红军战士填进了第一发炮弹……谁知,由于井冈山气候太潮湿,这发炮弹没有打响。 第二发炮弹又填进去了……还是没响。 红军战士小心翼翼地填过了第三发炮弹,大家把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上……正在这时,“轰”的一声巨响,地动山摇,炮弹不仅炸响了,而且刚好落在敌人设在半山腰的指挥所附近,这时,埋伏在各个山头上的儿童团、少先队纷纷举起红旗,点燃起煤油桶内的鞭炮,并且齐声呐喊助威,一时间,黄洋界上山鸣谷应,鞭炮发出“哒哒哒……”的机关枪似的吼声,各个山头红旗招展,敌人被这壮观的场面吓得魂飞魄散,以为红军大队真的回来了,顿时乱了阵脚,纷纷向山下退却…… 当天晚上,敌人害怕红军追来,悄悄地连夜逃回到湖南。赣敌王均部一个团,正准备经茅坪进攻黄洋界,听到湘敌败逃的消息,也匆匆后撤,退回到永新。就这样,不足一个营的红军,在广大人民群众的配合下,凭着坚定信念、军民团结、巧妙施计、机智勇敢、英勇顽强、浪漫乐观地战胜了敌人四个团的进攻,取得了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打破了敌人的第二次“会剿”。黄洋界保卫战是我党我军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典范,是军事理论科学的一大贡献。毛泽东同志喜闻黄洋界保卫战大捷,非常高兴,挥笔写下了著名的诗词《西江月•井冈山》: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