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籍华人鲁照宁(右)正在接受中红网总编辑江山(左)专访
美籍华人鲁照宁
时间: 2007年3月6日
地点:南京《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同胞纪念馆》
祖籍南京、专程从美国赴宁的美籍华人 鲁照宁 先生, 2007年 3月5日上午 将自己多年来在美国、日本以及中国等地收集到的 367件珍贵文物史料,悉数无偿地捐赠给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顿时引起了中国新闻界的极大关注。同时,中红网采编人员有幸独家采访了 鲁照宁 先生。
记者: 鲁先生,你好!听说你的祖籍就在南京,是吗?
鲁照宁: 是的。我 1964年在这里出生,是个土生土长的南京人。1980年离开祖国,跟随家人前去美国生活。我在美国相继上了高中、大学,毕业后在美国纽约电力公司工作。
记者: 你这次向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捐赠的文物史料,包括哪些类别和内容?
鲁照宁: 我这次向该馆共捐赠文物 367件,包括历史照片、文物、地图、画报、杂志、明信片、书籍、报纸等诸多类别的第一手珍贵的文物史料。其中,原始照片87张,历史图片26张,二战期间美国发行的战争故事纪念卡66张,历史写真画报与杂志96本,日军当年发行的明信片50张,日军当年制作的纪念酒杯8盏,日本当年制作的原版地图2幅(《支那明细地图》、《东亚现势大地图》),书籍21本。在96本画报与杂志中,美国l938年7月发行的《读者文摘》、1938年2月发行的《国家地理杂志》(<
记者: 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向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实施捐赠的?
鲁照宁: 虽然多年在美国生活,但我仍然怀念着祖国。长期以来,我一直关注家乡的发展变化,关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建设发展。 2004年3月17日 ,我第一次来到了纪念馆,向该馆捐赠了美国华裔作 家张纯如 女士撰写的《南京大屠杀》等英文书籍,中新社等新闻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当时,我就对朱成山馆长说,我将继续寻找日本侵华的证据。 2006年3月13日 ,我又向该馆捐赠了《南京魔王》、《南京:对暴行的剖析》、《南京 1 937:记忆与治愈》、《通往南京之路》、《美国传教士眼中的南京大屠杀》、《南京好人:约翰·拉贝日记》、《南京l937:爱情故事》等一批有关南京大屠杀的英文书籍。
记者: 搜集这些文物史料绝非易事,在此过程中,你都遇到过哪些方面的困难?
鲁照宁: 困难有很多。首先,我要耗费很多很多时间。按公司规定,员工每年都有四个星期的假期,别人都在这个时间去世界各地旅游了,而我一直利用这个假期搜集文物史料。另外,搜集工作中的资金完全是我个人负担,从来没有向任何人和单位索要过报酬。本来我是一个航空迷,在从事这个事业后,我只好削减一些个人爱好,把资金用在这更有意义的事情上。同时,还有亲戚朋友的阻拦。但是,我认准了这件有意义的事情,就会全心全意搜集记录侵华日军在南京暴行的资料、文献、文物。我想,总有一天我会用行动打动不理解我的人。
记者: 据了解,你非常崇敬白求恩,并立志向他学习,这是否也是你持之以恒搜集侵华日军证据的重要动力?
鲁照宁: 我从小就接受过中国的传统教育。上世纪七十年代,白求恩就是人们学习的榜样。八十年代,我在美国也看到许多人很有爱心,他们一心一意地在帮助别人。后来,我常常关注有关中国的报道,尤其是反映白求恩的文章。我就想,一个外国人能冒着生命危险离家背井到中国来做贡献,我一个中国人怎么就不能为自己国家做出贡献。 2003年5月,我回到了祖国,想做一点善事。那时,正好是非典时期。我本身也是国际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懂得一点医疗知识,就想回来为家乡做一点点贡献。当时,我是冒着被美国隔离两个星期的压力坚持回来的,还带来了国内非常缺少的口罩、消毒用具等零碎的东西,然后全部捐献了出去。
同样,在搜集侵华日军罪证这件事上,我有决心坚持下去,就算到了最艰难的地步,把家里东西卖掉我也要做。我给自己写过一句话:一个优秀的人是不会停下来的,当他停下来的时候,他已经长眠。我想,在不久的将来,我一定会为祖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记者: 为搜集侵华日军的罪证,你付出了大量心血,最终想要达到什么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