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寒风凛冽。而在井冈山市厦坪镇菖蒲村的田园化改造工程建设现场,却是一派热闹繁忙的景象,一座座水工建筑物十分显眼,一条条新修筑的防渗水泥渠道和机耕道在延伸,朴实的农民们正用双手在构筑一幅“田成方、林成网”的美丽画卷。而这只是井冈山市积极争取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策应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在旅游业的带动下,井冈山市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农业的相对滞后成为制约该市跨越式发展的一个“瓶颈”。为了打破这一局面,井冈山市充分依托是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名胜区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坚持农业服务旅游为前提,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为主轴,做到夯实基础设施与加大科技投入并重,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一举形成了高山水果、花卉苗木、有机茶、草食畜禽、无公害蔬菜、红米、席草等独具井冈山特色的七大产业,有效地促进农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据不完全统计,仅2006年,井冈山就有近5万农民从农业开发中受益,该市农民净增的纯收入中,来自农业开发方面的贡献占到了76%。创新型的农业开发模式使该市顺利走上了农业服务旅游、旅游反哺农业的良性发展轨道,有力地策应了该市的新农村建设。
搞好农业开发,规划要先行。从一开始,井冈山市就立足高起点,树立“大农业”的开发理念,把农业综合开发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按照“各烧一盘菜、共坐一桌席”的要求,把农业综合开发与计划、老建、林业、水务、农业等部门争取的资金和项目整合起来放到农业大盘中,通盘考虑,一体开发,整体推进,变分散开发为板块开发,变平面开发为立体开发,走整体联动、优势互补、合力开发的路子。按照规划一次到位,项目分年实施的原则,立足资源和旅游优势,做到市场需求与生产能力协调对接,龙头企业与基地同步规划,发展目标与要素供给相互统一,着重选准了高山水果、花卉苗木、有机茶、草食畜禽、无公害蔬菜、红米、席草产业作为项目重点,围绕这七大产业进行产业布局。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是制约井冈山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为了改变这种“先天不足”,在项目建设中,井冈山市结合自身实际,妥善处理大田治理与精品治理、综合治理与单项攻坚的关系,按照缺什么、补什么,需什么、建什么的原则,进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做到水利措施、林业措施、生物措施、科技措施综合运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厦坪镇、坳里乡的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建设中,按照“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园田化标准,对坳里村、菖蒲村的3500多亩的中低产田进行统一规划,统一治理,统一改良,开通便利田间道路6.6公里,建成高效田间防渗渠道3.6公里,推广种植优质中稻协优“527”达3000多亩,成为基础设施完善、灌溉节水高效、良种良法配套、高产稳产的优质良田,被农民形象地称为“聚宝盆”。
本着拓展农业综合开发内涵,提升建设层次和水平的目标,该市在培育特色支柱产业、扶持龙头企业上做文章。建设了集生态改善、观光旅游、结构调整于一体的大井生态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栽植观赏高山花卉120多亩、新种进口韩国萝卜600多亩,开发毛竹等经济林2000亩,形成了山上井冈翠竹成林、山间萝卜缠腰、棚里花香扑鼻的喜人景象,阶梯式的开发、立体式的推进,形成了良好生态治理格局,为项目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构筑了生态屏障,也成为井冈山旅游的一个新亮点。睦村乡高山水果项目区突出果品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一手抓果园新植,一手抓老果园管理提升,采取大苗移栽、一次成园的办法,新植优质果树520亩,使果园总面积达到3100亩,并重点突出宁冈芙蓉李、奈李的地域特色。在扶优扶强龙头企业的举措中,按照“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产业富农民”的经营模式,集中资金,扶持发展了井冈山市华富畜牧有限责任公司、井冈山绿色有机茶有限公司等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在开拓市场、加工增值、科技创新、标准化生产等方面发挥了示范带动和桥梁纽带作用。井冈山市华富畜牧有限责任公司的种猪示范基地,每年提供优良种猪1万多头,带动周边200多户农民发展生猪养殖,企业被评为了江西省农业龙头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