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红网主办第十九场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系列座谈会会场。自左至右:林增升、李耿成、李建新、张正午、金铁华、李长东、赵申秋。(中红网李学叶摄)
毛主席警卫员、保管员张正午讲述毛主席的故事。(中红网李学叶摄)
毛泽东专列工作人员李建新讲述毛主席的故事。(中红网李学叶摄)
中央警卫团新华门分队长林增升讲述毛主席的故事。(中红网李学叶摄)
《工人日报》社原纪委书记、毛主席警卫员李耿成讲述毛主席的故事。(中红网李学叶摄)
特型演员彭江朗诵诗词。(中红网李学叶摄)
特型演员赵国良在座谈会现场表演。(中红网李学叶摄)
中红网北京2017年8月18日电(江山、李学叶、布铁威)为纪念八一南昌起义九十周年、毛主席诞辰一百二十四周年,由中红网-中国红色旅游网主办的第十九场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系列座谈会,今天下午在北京丁是丁卯是卯餐厅(悦秀城店)举行,毛主席警卫员、保管员张正午,毛泽东专列工作人员、书法家李建新,中央警卫团新华门分队长林增升,毛主席警卫员(8341部队一中队五分队队员)李耿成向大家讲述了毛主席的故事。
张正午:毛主席生活简朴节俭
张正午17岁就到了中南海,在毛主席身边工作了多年。他不仅是警卫员,还是保管员。他回忆,没到毛主席家前,还以为那里一定像古代皇帝的金銮殿,可到了之后才发现并不是想的那样,没有几件新衣服,保管的全是主席在延安时期的单衣、帽子、毛笔等物品。当时我是主席家里的保管员,每次打开他的衣柜,几乎都是缝补过的衣服。 除了穿衣简朴,毛主席在吃饭方面也非常节俭。作为国家主席,毛主席每天两顿饭,有时一顿饭菜没有吃完,下一顿接着吃。吃饭时,从来没有遇到过这个菜不好吃,那个汤不合胃口的事情发生。有的时候哪怕是一粒米掉到地上也要捡起来吃掉。1959年—1961年中国自然灾害时期,毛主席跟大家一起吃玉米、窝头、红薯,从来不搞特殊化。在国家最困难时期,毛主席同样7个多月没吃过一点肉。 张正午说,毛主席不但自己做到简朴节约,而且还教育自己的家人和孩子也要简朴节约。受到父亲的影响,毛主席的女儿李讷从小就养成了节俭的习惯,吃饭、穿衣等方面从来不和其他孩子攀比。而且,毛主席还要求李讷跟工农兵一起生活,跟警卫员一起训练,身上从来没带过贵重物品。 张正午回忆,毛主席一天的睡眠是4、5个小时,其他的时间全部用到了工作和学习上。毛主席家里到处都是书籍,其中他的床上书籍占据了“半壁江山”,还有卫生间等地方,只要能够放书的地方都有主席的书籍。很多时候饭点到了,反复喊主席吃饭,他都说不急、不急,再看会。主席经常跟他说,他可以一天不吃饭,不可以一天不学习。毛主席晚年的时候眼部患上了白内障,自己看不成书籍了,最后请来了大学教授为他讲学。就是主席最后意识模糊的时候,也没忘记学习。 张正午说,当时毛主席经常鼓励他们学习知识,学习本领,将来为部队、为国家发挥更大作用。为了提高警卫员的文化水平,主席在鼓励他们学习的同时,还将他们分别派遣到周边省市写调查报告,回来后逐字逐句地修改。
李建新:在毛主席专列的日子
李建新曾任毛泽东专列列车员、列车队任列车长、干事、主任干事、教导员、党总支书记。 在座谈会上,李建新说,岁月流逝、往事回首。在纪念毛主席诞辰124周年之际,当年的小杨、小马、小齐、小田、小姜、小曹、小李……虽都已两鬓霜染,但仿佛又回到了风华正茂的美好时光,回到了驰骋在祖国大江南北神圣的列车上。多少次毛主席他老人家慈祥的面容,高大的形象,在睡梦中闪现,赐予我们无穷的了力量。我们似乎又置身于火一般充满激情燃烧的岁月中。 李建新回忆,来到首都北京很自豪很荣幸,然而更幸运地是能够在毛主席他老人家身边工作。毛主席专列工作人员,都要经过极严格的层层政审,上至祖辈(祖父母),下至父母、兄弟姐妹及旁系表亲,无一例外都要政审。我们这批1971年参加工作的同志,分别来自河北、辽宁、山东三省农村,正在读高中,招工的时候是按征兵条件办理的,8341部队派人参与“征兵工作”。自上而下先由省军区、县武装部,再到公社武装部,任务层层下达到当地多所中学,经严格的面试、体检、政审,几番的筛选,合格的极少,几乎达千分之几。最后,以“新兵”资格踏上不明方向的列车。运行中,有的问穿军装的首长:“怎么还不给我们发军装呀?我们去哪呀?”首长笑着拍拍他的脑袋说:“傻小子!是去首都北京,不是去当兵!是参加革命工作。”我们这才恍然大悟,但又不敢再多问。到北京后,经过一个月的政治培训、军事培训和业务培训,我们被分配到各个连队。我和其他17名小伙伴被分配到一连,开始了几十年的专运生涯。 当年,专运处分为五个连队。一连为毛泽东专列,二连为林彪专列,三连为周恩来专列,四连为外国元首及高级外宾专列,五连为西郊机场代号为101专运段(为适应战备需要,专门为毛泽东专列而建)。下到一连的班组后,我们才知道一连是担当毛泽东专列任务,心里激动万分,难以言表。在班组欢迎会上,我们逐一发言,表示不给父母丢脸,好好干,让毛主席放心,让组织满意。 日常工作和生活是很平凡和艰苦的,管理是极其严格的。上世纪70年代初正处在文革动乱中,8341部队军宣队在专运处各个连队支左,实际参与专运处各连队的领导工作,我们连更不例外。我们每天早晨6点30分起床,7点准时出操,跑步,打擒敌拳,要求我们既是服务员又是保卫员。对专列实行全连24小时警卫值班制,严格交接班登记。车上装有电铃,一旦有情况,按铃报警。除一连人员允许接触车辆外,其他连队人员都不得靠近,更不用说外来人员。毛主席乘坐的主车和甲级餐车(小灶车)更是严加看守,上车工作人员也要填写“工作日志”。患感冒的同志不得上主车工作,以免把病毒带上车,影响主席的身体健康。列车用水定期更换,保持水质安全。业余时间不得随意外出上街,外出必须到连部请假登记,回段及时销假,以便有事找得到,回得来。 为了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连队整建制上车(执行任务),中办和有关部门,找有关方面在海淀区特批了一块房基地,专门为居住分散的老同志盖一栋住宅楼,彻底解决了居住过度分散,不利于紧急集中执行任务的被动状况。中办和有关部门还解决了一连20多户老职工的两地分居进京户口问题(最多的一家五口农转非);这在当时对个人来说解决两地分居农村户口问题是难以想象的。由此可见中央领导对毛主席专列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铁路是半军事化,而一连从体制到日常管理都是完全军事化的。日常工作中,指派工作要无条件服从,从不打折扣,办事干活讲效率,培养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就连日常个人的随身物品衣物以及洗漱用品也要常备不懈,养成职业习惯,一声令下,提包有序上车。上街或有事外出归来时,第一件事就是先看专列是否还在,生怕“掉队”铸成终身“憾事”。 备乘三年,经受考验。毛主席不乘车,只能待命。我们这些不到20岁的年轻人,眼看着兄弟连队频繁地执行任务,思想产生波动,连领导开展谈心活动,引导大家摆正“养兵千日和用兵一时”的关系,树立毛主席“可以一日不走,不可一日无备”的思想观念,安心工作。 几年来,除每周几天的车辆保养外,为响应毛主席“你们(专运处)也要办个小工厂”的号召,我们分批轮流到处办“东方机电厂”参加劳动;为战备,挖防空洞,从东郊挖到西郊;为广积粮,到101段收割玉米小麦;为早日盖好一连家属住宅楼,挖地基当小工,啥力气活都干;星期天到食堂帮厨义务劳动。业余时间参加马列学习小组学习,自学英语、历史、地理、语文写作等文化知识;在不多的业余时间里,还参加职工业余篮球队训练、比赛活动,逢年过节参加排演文艺节目。总之,在这样一个全封闭的充满神秘色彩的紧张有序的集体中受益匪浅。这一时期,对我们这一代专运人的日后成长,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至关重要。
特型演员赵申秋在座谈会现场表演。(中红网李学叶摄)
毛泽东专列工作人员、书法家李建新现场书写书法作品赠送给大家。(中红网李学叶摄)
毛泽东专列工作人员、书法家李建新将他写的书法作品《流动的中南海》赠送给中红网,自左至右:张正午、李建新、林增升、江山。(中红网李学叶摄)
国家一级美术师翟丽芬(右三)向嘉宾们赠送书画作品。(中红网李学叶摄)
军品大王李长东向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赠送红色纪念品,自左至右:张正午、林增升、李建新、李长东。(中红网李学叶摄)
参加第十九场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座谈会的嘉宾们合影留念。(中红网李学叶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