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在笔者看来,以上所述的意见分歧,大都还是些枝节问题,引进中确实存在的问题但并非主流。从总体来看,“四三方案”的实施是取得了一些多方面的历史成就的。
首先,通过引进,大大缓解了当时人民群众的吃饭穿衣问题。“四三方案”中用于解决吃穿用问题的化肥、化纤和烷基苯项目,占了全部引进项目26个中的18个,总投资136.8亿元,占“四三方案”全部投资的百分之63.84。1977年底,13套大化肥项目,已有7套投产;到1978年6月,累计生产尿素361万吨,这对促进农业发展的作用不言而喻。在穿的方面,到1982年4套化纤项目全部投产,大量的涤纶、腈纶等合成纤维纺织品和塑料制品解决了中国的服装、鞋帽供应问题,这样,才有了1984年我国布票等很多票证的取消。
在能源动力方面,43套综合采煤设备从1974年开始投入使用后开始,我国这方面生产水平不断提高。采用引进的发电设备建成的发电厂,不仅提高了当时我国火电厂发电机组的等级,而且缓和了我华北、东北地区电力紧缺的矛盾。
在原材料方面,武钢1.7米轧机从投产到1983年底,共生产钢材556万吨,平均每年产量增长百分之26.6。其中,冷轧、热轧、硅钢片三厂的产量分别以百分之27、百分之31和百分之36的平均速度递增。1983年,薄板产量占全国产量的百分之37.1。另外,塑料、合成橡胶、洗衣粉等多种化工产品的产量也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同时,由于这批项目的建成投产,还节约了外汇,降低了消耗。以前,这些项目所生产的大部分产品依赖进口。如,1.7米轧机投产前的三年中,国家仅进口镀锌板、镀锡板和硅钢片就花费外汇5.5亿美元,相当于引进1.7米轧机用汇额的百分之91.7。而从1979年到1984年,1.7米轧机共生产代替进口的商品材268万吨,节约外汇26.9亿美元,相当于引进设备费用的3.3倍。
另外,在“四三方案”引进设备的产品中,后来还有相当的数量打入了国际市场,在改开以后为国家赚取了大量外汇。并且,由于引进设备的技术性能较高,因而减少了单位产品产量的物质消耗,仅1.7米轧机的镀锡工艺,每生产1吨镀锡板只消耗锡7公斤,比国内原有的生产工艺降低消耗百分之72。
其次,通过引进,使我们真正对外部世界尤其是对西方世界有了更多了解。这次大规模引进,是新中国第一次同日本、联邦德国、法国等西方发达国家进行大规模的交流与合作,引进项目绝大部分属于当时世界上的先进技术,因此极大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如1.7米轧机,不仅提高了轧钢技术,而且吸收了金处理、陶瓷化工、液压传动、信息传递、能源介质、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新工艺和新技术。
最后,通过引进,培养了大批技术、管理和外事人才。尤其是我们从西方学到了许多先进技术、管理知识,积累了同西方发达国家打交道的经验。比如,怎么利用国际资本市场筹措资金,怎样引进软件,怎样开展更高层次的合作问题等。改革开放以来很多外贸骨干人才,也是在参与这次大规模成套设备引进的人员中成长起来的。
总之,在20世纪70年代前期,毛泽东、周恩来等根据有利的国内条件和国际形势,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大规模引进成套技术设备,并利用这些引进设备兴建了一批大型工业项目,成绩是主要的。虽然引进和建设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缺点和问题,但整体来看,这批项目的相继建成投产,推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奠定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