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三十年代,刘志丹、习仲勋、马文瑞等同志在陕西、甘肃、宁夏相交的陇东地区创建了红色革命政权,成为党中央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落脚点与八路军奔赴抗日前线的出发点。在这片土地上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革命故事,已被深深地烙印进老区人民的心中,并为后人永久铭记。青年画家袁鹏飞的一组画作《西征红军到环县》、《习仲勋在环县战斗的日子》、《见证南梁记忆》、《吴起大捷》及《欢庆山城堡战斗大捷》等,就是在这片热土孕育下创作的,他用朴实的绘画语言记录当时难忘的场面,成为老区及红色革命的永恒记忆。
鹏飞这个画家我虽然不太熟悉,但他的作品我感到非常亲切,他把我带回我当年在陕甘宁边区生活的日子,那片土地,为画家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创作养料。
他自己说2001年到解放军艺术学院深造。师从刘大为、袁武、任惠中等。经过四年系统的专业训练,打下了坚实的造型与创作基础,毕业后到兰州军区文艺创作室任专业创作员,二零零五年创作的《吴起大捷》,这幅作品在中央电视台主办的2006全国艺术院校“毕业歌”晚会——解放军艺术学院专场作了专题介绍,刘大为主席现场对该画进行了重点点评。之后,他的创作激情高涨,先后又创作了陕甘宁红色题材的大型人物画《欢庆山城堡战斗大捷》、《马文瑞创办陇东中学》、《西征红军到环县》、《习仲勋在环县战斗的日子》、《永坪会师》等十幅作品,这些作品发表在《解放军报》、《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美术报》、《国画家》、《求是》杂志等国家级报刊上,并参加了全国大型美展,有的被全国重点美术馆收藏,在全国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袁鹏飞的创作态度非常严谨,其作品力求尊重历史的史实。他长期生活在陇东老区,走访群众,查阅档案,征集革命年代的实物,坚持在生活中搜集创作素材。每一幅作品从构思到创作,都是再三酝酿,反复推敲,征求各方面意见,数易画稿,力求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比如画《马文瑞创办陇东中学》这幅画时,首先翻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和图片,画出草图后反复征求当地知情人和马文瑞子女的意见,结合意见做了大量的修改工作最后才定稿。这幅作品画成后,赢得了革命先辈及子女的认可。后被《人民日报海外版》转载并发表。
袁鹏飞走的是兼工带写的路子。以近似“粗放劲健”的线条塑造不同阶层的人物,充满了生命的律动。他在用线造型的基础上,略施皴、擦、渲染,人物形象鲜活生动。
袁鹏飞具有对大题材创作与构思的驾驭能力,刘大为主席也评价他的画是场面大、人物多、驾驭能力强,适合画大题材的作品。《欢庆山城堡大捷》画面长五米,宽二点五米,刻画了近千个大小人物,朱德、周恩来、彭德怀等领袖人物和广大官兵、各阶层的人民群众栩栩如生。远、近,主、次,繁、简,疏、密,动、静,处理的都不错,使红军和人民群众战斗胜利后那种情不自禁的喜悦心情跃然纸上。《吴起大捷》、《西征红军到环县》画家同一类型素材的画作同中求异。他的这十幅画相互间又有区别,《马文瑞创办陇东中学》、《马文瑞在军政干校》、《习仲勋和环县人们在一起》、《见证南梁记忆》《南梁扩红》都在不同的背景下处理的,巧妙的背景处理,深化了主题与艺术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