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毛泽东写过一首《西江月•秋收起义》:“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诗中提到“镰刀斧头”一词。
无独有偶,红色经典对联有“斧头劈开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这副对联立意造词,气吞山河,具有雷霆万钧之力的革命精神,对仗工整,气势恢宏,是中国红色对联的佳作,后来,红军宣传工作者在长征沿途曾多次书写这副楹联以及其他类似楹联。例如,在四川兴文县,即有红军写的“斧头劈开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的楹联,楹联气势恢宏,形象生动,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宗旨,描绘了红军的英雄气概。而更令人难忘的是,这副对联撰写者及家人的命运,背后的经典传奇故事与长征紧密联系在一起。
话说: 1932年底,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由徐向前、李先念等领导率领,从鄂豫皖根据地转移西征,经陕南进入四川东北部,经过浴血奋战,创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所到之处,国民党军政人员和地方豪绅闻风逃窜。达县梓桐乡的团总杜光亭平时仗势欺压百姓,群众对他恨之入骨。他听说红军是穷人的队伍,专为穷苦人民撑腰,马上就要打到梓桐乡了,赶紧收拾金银细软,在家丁的掩护下,连夜逃到达县城里躲藏起来。
敌人怕红军,穷人盼红军。以教书为业,在梓桐乡颇有名望的农民知识分子何永瑞,日日夜夜都在盼望红军的到来。何永瑞的大堂兄,是中共党员,参加过“川东游击军”,为迎接红军的到来,受党组织委派,他化装成商人在达县城里从事地下活动。大堂兄经常给何永瑞寄一些进步书籍,注意把何永瑞往革命的道路上引导。受堂兄的影响,何永瑞思想进步,常常利用教学的有利条件,向学生灌输一些革命道理。在他的影响下,革命的种子在梓桐乡遍地播撒。团总杜光亭对何永瑞恨得咬牙切齿,必欲除之而后快,正是由于红军的及时到来,才使何永瑞幸免于难。
何永瑞膝下育有三子:老大何利泽、老二何正泽、老三何芳泽,都进过学堂,他们不但有文化,还接受了革命进步思想,常常帮助乡邻识文断字,析事明理。当闻听地主势力逃遁、红军往梓桐方向进发时,他们揭竿而起,组织农民成立了乡苏维埃。穷苦人民兴高采烈,敲锣打鼓,庆贺有了自己的“家”。
1933年8月22日,何永瑞父子派人前去邻近的北山乡,迎接红军到梓桐乡。9月3日,红三十军大部队到达梓桐,政治部设在杜光亭的庄园。杜光亭的庄园修得比较考究,雕梁画栋,碧瓦飞檐,草绿花红,当地人称之为“杜府草堂”。随着红三十军政治部的进驻,李先念指挥了著名的何家山、垒城寺战役,歼敌数百人,为粉碎四川军阀刘湘的“六路围攻”起了重要作用。“推翻国民党统治;建立苏维埃政权”“杜府草堂”成了红色的海洋,红旗招展,标语满墙。
何永瑞父子受到极大鼓舞,决定利用他们的特长,撰写一副对联,表达对红军的感情。他们一连想了几天,对联写了十几副,都不满意。怎么写才能表达贫苦人民对红军的深情厚谊,何氏父子一时也拿不定主意。这天他们又到红三十军政治部汇报工作,抬头看见红旗上的镰刀斧头,突然有了灵感,“镰刀和斧头都代表无产阶级,穷人要翻身做主人,只有拿起手中的镰刀和斧头,向黑暗的统治和腐败的势力宣战,彻底砸碎反动阶级的统治。”思路一通天地宽,他们遂决定以镰刀和斧头为内容作对联。反映了无产阶级改造世界的崇高理想和必胜的坚强信念。它号召工农大众,拿起刀枪,向旧世界开火;它明确宣告:旧乾坤必被砸碎,新世界定要到来。不仅成为红军时期广为传颂的鼓动性口号,而且成为对联艺术的佳作。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先想出了“镰刀割断旧乾坤”,而“斧头”怎么“新世界”则颇费一番心思。是“砍出”,还是“砸出”,或许还有哪个词更好,他们继续推敲。说来也巧,这时正好一位红军营长从何永瑞身边经过,见他反复念叨:“砍出”,“劈开”,似乎难以决断用哪个词更好,红军营长就用浓重的陕西话说道:“念叨个甚,我看不如用‘劈开’算了,额(我)们陕西就有沉香劈山救母的传说,‘劈开’不但有气势,而且有力度。“对,用劈开!”就这样,红军营长一锤帮他们定了音,这副震撼川陕苏区,乃至全中国的红色对联横空出世了。
“笔墨伺候!”何永瑞兴奋地对儿子喊道,只见他卷袖悬腕,笔走龙蛇,在红纸上一气呵成写下“斧头劈开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这副气势磅礴的红色对联。红三十军宣传干事找来工匠,将它刻在那对石朝门的柱子上,还灵机一动添上“红三十军政治部”几个字作横批。又有人建议再加几个字,于是又在侧面两旁刻上“阶级斗争”、“平分土地”八个大字。红三十军政委李先念经过梓桐时对这副对联大加赞赏,用笔记本认真抄录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