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红网北京2017年11月1日电(刘世通、王越)近期,《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出版发行,并热销,引起社会各界热烈反响。我也有幸欣然阅读,读后思绪万千,感触良多,下面谈谈我的读后感。
1969年1月,不到十六岁的习近平,离开繁华的北京,来到穷乡避壤的陕北插队。从此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过着极其艰苦的农村生活,这一干就是七年!
可以说这七年的陕北农村插队生活,习近平从出身红色家庭,受先进思想影响,到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按习近平的话说,对他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及其一生的影响都是相当巨大的。
在陕北,习近平种地、拉煤、打坝、挑粪……什么活儿都干过,什么苦都吃过。在乡亲们眼中,他是个“吃苦耐劳的好后生”。“干活不惜力”、“有知识、点子多”的他,逐渐赢得乡亲们的信任,不但入团入党,还被选为大队党支部书记。这片沟壑纵横、生活异常艰苦的黄土地,成为习近平锻炼成长、施展才干的第一个政治舞台。为增加农田面积,寒冬农闲时节,他带领乡亲们修筑淤地坝,每次都带头赤脚站在冰中凿冰清理坝基。他组织村里铁匠成立铁业社,打造的农具既能自给自足,又能卖到附近村庄增加集体收入。他在报纸上看到四川在搞沼气,就跑去取经,回村修建了陕北第一口沼气池,带领村民建成了全省第一个沼气化村,解决了村民做饭、照明困难。北京曾奖励给先进知青一辆带斗的三轮摩托车,他却设法换成手扶拖拉机和磨面机、扬场机、抽水机等农用工具给乡亲们用。读到此,我很是感慨,一个年轻的村党支部书记,在当时“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严酷政治环境和恶劣生存环境下,大胆抓农民的生产和生活,以吃苦耐劳的精神,心系村民,为农民解决实际困难,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呀!
那时的习近平,办得都是深得民心的事。按照当时陕北老乡的话说:“近平既一心为民办事又善于为民办事”。联系习近平当选党的总书记后,更是心系全国老百姓。从村支书到党的总书记,他为民办事的作风一脉相承,他曾多次到贫困地区视察调研,特别提出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政策。在党的十八大当选党的总书记的当天,习近平就对中外记者庄严宣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讲话中他反复地提到人民群众,说:“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我们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以后他又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一系列发展、改革、创新的理论,并着重重申了“两个一百年”的发展目标。
正是因为有了这七年可贵青春年华的知青岁月,使他懂得了什么是中国的实际,懂得了什么是中国的农民,他当选党的总书记之后制定的一系列惠民利民亲民政策,都是他体查民情、心系人民的真实写照。正是因为这样,习近平得到人民的爱戴与拥护。
当时的陕北农村,农民受教育的少,文化水平和素质修养都不太高,骂仗、打架问题时有发生,习近平当大队支部书记以后,制定了村规民约,禁止骂仗、打驾,违反了要进行处罚。有一对年轻人有矛盾,拳脚相向,互相打得鼻青脸肿。习近平对他们也都很了解,但是违反了村规民约,就要按规定处罚,坚持对两个人各罚10个工分,并要求其在大会上做检查。两青年觉得丢脸面,不愿做检查。习近平对他们说:“禁止打架是咱们的村规,开会宣布的时候大家都到场了,也都同意了,如果你们接受不了扣工分,我把我的工分给你们,但你们必须做检查。”最后他们照章接受了处罚。他当村书记期间,当地打架斗殴的事情明显减少了。就像当时的农民所说:“近平把规章制度定的严严的,大家一起按规章制度办事,制度不认人,不管你张三李四,不按制度办就不行,该罚就要罚,该批评教育就要批评教育”并这样评价习近平:“他很有个性,绝不是个软弱的人。当领导,性格软弱可不行,话说不成,肯定领导不了大家。”习近平任村支书建立的村规民约,是他担任总书记后提出的建立法制社会思想和理论的萌芽。习近平十八大后提出“依法治国,从严治党”、“要把权利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对腐败问题‘零容忍’”“打虎拍蝇猎狐”等,都可以从他任村党支部书记时找到影子。甭管你职位多高,权利多大,都要坚持依法依规依制度办事,违反了就要受到惩罚。
十月十八日,全国人民盼望已久的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习近平在开幕式上做了长达三个半小时的报告。党和国家领导人如此长时间站着做报告,中途没去方便,没休息一会儿,也实属罕见。也反映了习近平健康的体魄与充沛的精力。我想这也与习近平年轻时艰苦的农村插队锻炼生活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