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公路沿石板街往下五十余步,是新修建的毛泽东诗词纪念馆,木质吊脚楼,雕花印窗,新楼,新门,新锁,里面陈列自是无缘相见。纪念馆再往下百余级台阶,便是仅存的红军长征行居——李家大院。李家大院至今保存完好,三间三层木屋,坐东朝西向,屋前是30平方左右青石板院坝。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经过瑶光,12月21日,中央红军总部从八里沿乌下江而下,在瑶光宿营,这三间木楼,一院青石板,成了毛泽东长征途径瑶光的暂居之所。是日,在院坝来回踱步的毛泽东,举目远眺,面对清江两岸巍峨雄俊如万马奔腾的群山,思绪万千。是夜,面对寒江冷月,谋思战局久不能寐的他提笔挥毫,写下了气势雄浑的《十六字令·山》。瑶光的红色印记刻进伟人的诗词。
李家大院,说是大院,只有木楼三间,侧配偏厦一间,青石院坝30来平米,典型的黔东南木质房屋结构,但在陡峭的山腰,能有这一方院坝,足以难得。在李家,年已古稀的李文辉老人对一行红色印记追寻者的瞻仰请求,欣然应允,热情相迎。从大院外至毛泽东行居时的住房,两层楼,百十步,红军长征途径瑶光的故事,那段艰难苦难的岁月,已在老人的详述中鲜活呈现。在昏暗的房间内,你仿佛看见,一个伟岸的身影在踱步沉思,继而挥毫奋笔。在老人的讲述里,你又仿佛听见,金戈铁马,“万马战犹酣”的壮怀激烈。一人一故事,一物一历史,那娓娓道来的,是刻画在老人骨髓里代代相传的红色记忆。
从李家大院出来,日已西沉,夜幕悄然拉起,还来不及细赏月下瑶光,急归的车笛已迫不及待的再三催促,尽管千般不愿,也只得悻悻作别。随着车身缓缓启动,这座傍山村落,遗落凡尘的北斗星,在夜幕里渐去渐远,最后消失不见。
后记:瑶光,这座以北斗星命名的村落,恰似繁星一点,散落在魏巍的群山深处,在曾经奔涌的清水江岸之上。数百年来,勤劳勇敢的瑶光人,不畏山险水恶,以磅礴为基,以险峻为柱,以雄奇为顶,造就了一座不朽的“千户苗寨”。而历史遗留的红色印记,如同焰火,照亮了瑶光寂静的夜空,也必将激发出属于瑶光的璀璨星光。
作者:杨胜濂,男,80后,贵州锦屏人,现为锦屏县公安局干警。作品散见《锦屏文艺》、《杉乡文学》等地方性文学期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