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党的十二大为标志,拉开了中国全面展开改革开放的序幕。虽然从改革的内容来看,整个80年代到十四大之前并无大的本质区别,但从政治方面看,以十二大为界限,前后确有很大不同。到十二大,政治性的和历史性的问题已基本解决,并且制定了全面改革的纲领。十二大以后,从改革的角度看,呈现出与此前不同的三个新特点:一是改革的重点发生了新变化,重点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二是改革的态势发生了新变化,从经济、政治领域向科技教育文化及其他社会生活领域扩展;三是改革的深度和广度都较前一时期有明显进展。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新变化,从党史角度,通常将1982年9月至1991年12月这一阶段称为改革开放全面展开阶段。这一阶段的重要节点有:(1)中共十二大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2)经济体制改革纲领的制定和改革开放向各领域的扩展;(3)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和党的制度建设;(4)中共十三大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确立;(5)价格改革闯关和实行经济上的治理整顿;(6)平息国内政治风波和打破西方制裁;(7)外交方针的转变和开展全方位外交;(8)按“一国两制”方针推进祖国统一大业;(9)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10)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形成和治理整顿的完成。
这一阶段的改革总体上是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改革不是系统推进,基本上是摸索着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就其特点而言:首先,从改革目标模式的确定来看,带有明显的探索性特点。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改革蓝图;十一届六中全会初步概括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十个主要点,十二大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理论,提出要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十三大提出了“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认识的重点已经转向建立和培育市场体系。其次,从改革的推进方式来看,呈现的是一个纵向深化、横向扩展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改革的重点领域经历了一个从农村到城市的转变过程;在地区分布上经历了一个沿海从南向北,沿边从外向内,内陆由东向西的发展过程;改革的主要政策大都经历了一个由局部试点再到总结推广的过程。再次,从体制机制改革建立的方式来看,市场要素的成长发育主要不是通过直接对原计划体制进行改革推动的,而主要是通过原体制调整和增量非计划化相结合,并使增量逐步扩大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的方式逐步建立的。
这一阶段的改革,通过逐步发育新体制,通过示范效应和竞争效应促进对旧体制的改革,减轻了直接从旧体制中发育新体制的阻力;新体制的成长带来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和财政收入,为改革旧体制创造了条件。但是,这一阶段改革也产生了一些消极现象。一是出现了两种不完善的体制,削弱了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整个经济运行还没有摆脱“治乱循环”怪圈的特征。二是在改革过程中由于政策倾斜程度的不同,使不同地区在市场发育程度方面产生了很大差别,加大了已有的地区差距。三是新旧体制并存滋生了“寻租”等腐败行为,引起广大群众的严重不满,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改革的进程。
总的来看,通过这一阶段的改革,已经有了五个明确,但还存在四个不清楚。五个明确是:(1)我国要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明确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我国社会处于什么样的历史阶段明确了——“初级阶段”;(3)改革开放坚持什么样的基本路线明确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4)按照什么样的战略目标向前发展明确了——“三步走”发展战略;(5)进入80年代后时代主题是什么明确了——“和平与发展”。这五个明确,已使改革的大方向逐步清晰起来。四个不清楚是:(1)改革往哪里改,目标还不够清楚;(2)在改革过程中计划手段失灵之后,采取什么手段来进行调控,还不太清楚;(3)企业改革放权让利、承包制已显现出制度缺陷,接下来要建立什么样的企业制度,还不清楚;(4)改革开放使所有制结构发生变化之后,我们要构建一种什么样的所有制结构,还不太清楚。这几个不清楚,正是下一阶段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