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天,兰州大学赴贵州遵义追寻长征精神暑期实践团一行人在早上七点匆忙吃过早餐后,踏上了赶往习水县土城镇的旅途。一路上重峦叠嶂,景色宜人,我们身心愉悦。想来红军长征途中尽管艰苦,但有如此景色作伴,也是苦中作乐吧。经过近三小时的车程,我们终于来到了四渡赤水纪念馆。
站在馆前大门,映入眼帘的是那标志性的长征红——红色的牌匾、红色的灯笼、红色的柱子,像是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印在我们心里。穿过长廊,来到展厅,在这里我们目光所触及的是那赤水之战的光辉遗迹。
兰州大学长征星火团成员在四渡赤水纪念馆前合影
毛泽东在接见英国陆军元帅、二战名将蒙哥马利时,曾深情地说: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没有什么,四渡赤水才是我的得意之笔。毛泽东主席无疑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一生指挥大小战役无数,被赞为“用兵如神”,那么,“四渡赤水”是何以被毛泽东称为是“平生得意之笔”呢?
当时红军占领遵义城后,蒋介石等人大为震惊,急调其嫡系部队和川黔滇四省的兵力及广西军队一部,从四面八方向遵义地区进逼包围。而在国民党几十万重兵的围追堵截下,遵义会议后确立了领导地位的毛泽东,指挥进行了一次大规模运动战战役。四渡赤水战役历时三个多月。这次战役,红军实行高度灵活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迂回穿插于敌人数十万重兵之间,积极寻求战机,有效地歼灭敌人。从而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使中央红军在长征的危急关头,从被动走向主动,从失败走向胜利。
在那场毛主席引以为荣的战争中,红军烈士们用英勇与智慧出奇制胜,在历史上留下光辉灿烂的一笔。讲解员声情并茂地讲述着红军每一次渡过赤水的故事经过,随着她那时而哽咽,时而激昂的语调中,我们一行人的心情也时而沉重,时而激动,像是回到了八十多年前的赤水河畔,目睹了那一场激烈而光辉的伟大战役。
团队成员认真观看四渡赤水路线示意图
一路沿着旧迹,我们来到了女红军街。这里是当时一渡赤水时女红军邓颖超、贺子珍等人居住的地方。长征不易,相对而言,长征中的女红军要过得更为艰难。体力不支,生理原因都可能成为她们落后的理由。但她们没有,她们克服了天生的无法选择的缺陷,走过了一里又一里。比起同一队伍中的男同志,她们更为不易,也更为伟大。这些女红军,用自己的毅力与信仰,证明了自己不输男儿,为后来的妇女摆脱封建束缚,争取自己的自由与价值起到了很好的模范作用。
团队成员参观女红军街
顺着河畔,我们来到了一渡赤水渡口的遗址。如今这里的河流已不如八十多年前湍急,但仍川流不息,就如同那一段红色的历史,即便远去,也仍在我们心中,终身不敢忘却。我们踩着河畔裸露出来的石头前进,一边走一边唱起了那首著名的“四渡赤水出奇兵”。“横断山,路难行,敌重兵,压黔境。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我们记不清词,就断断续续唱着,后来拿出了手机,一边放歌,一边跟着唱。歌声跟着河水,奔流不息。
我们从当年红军走过的土地走过,似乎能够体会一点他们当年的感受,同时也升起一丝历史的沧桑感与肃穆感。我们想,这大概就是我们要重游历史旧地的原因了,故地重游,即使当年的情境与心情已不可复制,但从同一片环境走过,或多或少会与先辈有相似的感受。同时,故地存留的历史遗迹会让人对那一段历史产生探寻之意和对历史的尊重之情,让后辈能从中得以更多的思考,也更清楚未来的路要怎么走。
沿着河畔,队员们来到土城渡口遗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