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墓园门口
同学们参观包公家族墓群发掘资料展
清风阁内的明月亭
中红网安徽合肥2016年8月4日电(常雅靓)“头上一片青天,心中一个信念……只要真相大白,一切无愧于心”《少年包青天》主题曲响起,伴随着周杰版包拯的出场是九十年代的这一代人对包青天最初的记忆。许多影视与戏剧作品都塑造过性格各异的包拯形象,那么历史上真正的包拯又是怎样的呢?8月2日下午,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赴合肥历史军政人物调查及当代价值研究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一行十五人沿着历史的足迹,踏上探寻 “真实的包拯”的调研之路。
合肥,乃是包公文化的起点与归宿。包拯,字希仁,世人尊称“包公”,出生于现在的肥东县包公镇小包村。宋嘉祐六年,他官至枢密副使,次年五月病逝,享年64岁。仁宗皇帝追封他为礼部尚书,赐谥“孝肃”。
安徽合肥是包公的故乡,包公祠就坐落在该市市中心包河公园边。整座建筑修建于明弘治元年,原为庐州知府宋鉴修建的包公书院,故名为包公祠,全名“包孝肃公祠”,是现存历史最久的包公祠。“每年都会吸引许多游客参观,尤其是外国游客对包公特别感兴趣。”包公祠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走进包公祠,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白墙青瓦构筑的三合古院,两扇黑漆院门上,是隶书“忠贤将相”、“道德名家”的对联。东西两边侧门,分别题着“顽廉”、“懦立”,意思是使贪婪的人廉洁,使懦弱的人立志。“包公祠看上去古朴庄严,听了许多包公典故和文化,令人肃然起敬。”来自浙江的一名游客感叹道。
与包孝肃公祠紧连的是包河南畔林区的包孝肃公墓园。园内面积1200平方米,墓园内迁安了包拯及其夫人、子孙的遗骨。整个墓园庄重肃穆,寓包拯禀性峭直、刚毅之意。在包公祠东有一口水井,是著名的“廉泉”。传说,普通老百姓喝了会解渴;清官喝下去,清洌可口甘醇香甜;但如果是贪官喝下去,必定苦涩难咽,像有芒刺封喉。
在包公出生地包公镇,包公故宅虽毁,但东西并列仅相距百米的包家井、塘至今依然存在。井名“花园井”,井筒上部5米为近年重修,下部8米仍为宋井风格;塘名“清净塘”,又名荷花塘、清明塘,水甚清澈。包村南有一土丘,据说包拯出生时的胎衣掩埋在此,故名衣胞地。
在包公故里大包村还有一座古老而质朴的包氏宗祠,它的奇特之处在于一反祠堂大门南开的习俗,“包家祠堂门朝北”。在南宋时,包家为了表示忠于朝廷,怀念开封,不忘收复失地,所以把祠堂的门对着开封的方向,后来作为家风保存至今。包家宗祠有四进,规模不算宏大,正厅陈列着《包氏宗谱》、《包孝肃议》及包拯塑像,塑像两侧有王朝、马汉守护,正厅左壁题有《包氏家训》,包氏宗祠现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包公36代后裔、合肥市包公精神传承研究会会长包训安26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包公所代表的清廉公正的形象是一笔宝贵财富,哪怕时隔百年它对当代社会依然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据包训安介绍,包公历史上以清廉公正闻名,包公祠上自然留下了不少历代文人墨客的楹联。“殿中间的‘色正芒寒’四个大字,为李鸿章之兄李瀚章所题。左匾上‘节亮风清’四字,为清乾隆年间庐州知府肖登山所题。右匾上“庐阳正气”四字,为光绪年间左锡旋所题。”包训安说,包公在历史上的影响是悠久的,老百姓有冤情,都会喊“包青天”,这说明包公是廉政的象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