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甘苏区红军学校教育在不断探索和开展办学的过程中,呈现出自身的地域特色。探究陕甘苏区红军学校教育的历史背景、内容及发展历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陕甘苏区红军学校教育的萌芽
1932年1月20日《陕西省委关于陕甘边境游击队指示信》中指出:“要加强本部队政治教育,改变现有成份,为建设正规红军做准备”。
西北反帝同盟军委员会开办干部训练队,对全体指战员进行“为谁当兵,为谁打仗”的启蒙教育和革命纪律教育。政治课学习阎红彦从陕西省委带回的《古田会议决议》、《中央苏区情况》、《红军制度》等;军事上学习中央红军游击战争和部队政治工作经验,根据中央红军的“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制定了同盟军“十大纪律”。授课采用讨论方式分析游击战争中存在的问题,提倡质疑问难,培养独立思想和思辨能力。
1932年4月20日《中央关于陕甘边游击队的工作及创建陕甘边新苏区的决议》中指出“即刻开办红军随营学校与干部学校来训练新的指导员;最大限度加强党员群众的政治觉悟和部队的军事训练”。陕甘游击队成立了军政训练队,高级班训练排级以上干部,普通班训练班长及部分优秀战士,并且成立了士兵委员会,实行官兵一致。
谢子长教授“游击战十六字方针”,同时学习刘志丹起草的《简明军纪》、《群众纪律》。部队召开党委会议,总结了游击战争和发动群众情况,分析了当前形势,会议决定以《古田决议》为主要教材,对干部进行政治整顿。高岗负责教授政治、纪律和组织原则,根据毛泽东在井冈山建军原则实行军事、政治、经济三大民主,纠正了极端民主化和绝对平均主义,部队上下团结一致,斗志昂扬的开展游击战争。
二、陕甘苏区红军学校教育的初创
1933年3月15日《陕西省委给红二十六军的指示信》指出:“中央命令‘即刻开办红军随营学校与干部学校来训练新的指挥员’省委决定应立即开展工作,训练新干部,使其成为二十六军的中心力量”。1933年3月,红二十六军随营学校成立,校长吴岱峰,政委汪锋,队长赵启民。
随营学校开设政治课“共产党宣言”、“土地革命”、“阶级斗争”、“古田会议决议”等。军事课教授基础军事理论及常识,文化课以扫盲为主。随营学校成立后,陕西省委特派员杜衡推行宗派主义组织路线,刘志丹被剥夺了职务。但志丹同志以革命利益为重,积极配合王世泰开展工作,先后制定了《政治工作制度》、《参谋工作制度》、《红军纪律》、《训练方案》、《战略战术教材》等,把毛泽东同志关于红军建设的思想运用到学校教育的实践中,保证了党的建设和军队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1933年6月,军政委兼团政委杜衡不顾客观实际,强令红2团南下惨遭失败,随营学校被迫停办。
三、陕甘苏区红军学校教育的奠基
包家寨会议后,特委吸取照金阶段的建军经验,强调通过加强教育巩固党对军队的领导。1934年7月,《陕甘边特委关于目前形势与陕甘边区党的任务》中指出:“要扩大红军,巩固部队加强党的领导,最重要是加紧教育训练,特委责成革命委员会在后方开设军事政治学校,以训练大批的军政干部,这一任务在目前扩大部队开展游击运动的过程中最为迫切”。
1934年10月,陕甘边区军政干部学校正式成立,校长刘志丹、政委习仲勋、政治主任龚逢春、经济主任李登瀛、军事教员张宏殿,常务副校长吴岱峰主持工作。校址初设南梁荔园堡,后迁址豹子川张岔,增加朱奎为支部书记。
刘志丹主讲军事并与习仲勋、吴岱峰一起编写《军事教育大纲》《政治工作训令》等教材。吴岱峰、马文瑞、蔡子伟分别教授政治、语文、政权建设等课程。教学内容有“陕甘边根据地南区的建立和发展情况、苏维埃选举法、土地革命和政权建设、十大政策等”,军事课教授红军一、二、四方面军的作战战术;游击战术;制式训练;尖兵培养等。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根据部队的需要设置科目,在斗争中遇到新问题,提出新要求,在教学上增加新课目。
干校生活艰苦,主食糜子,掺点白面蒸成馒头,个头很大,学员们都叫它“黄米杠子”;蔬菜很少,偶尔能吃到羊肉。学员们除了学习外,还参加春播和秋收。学员们创作了《五孔窑》记录这段经历:“喝的山泉水,吃的糜子面,睡的五孔窑,穿的军毛毡。上山去种地,下山把书念,敌人来‘围剿’,拿枪和他干”。
从1934年到1935年春共办学三期,先后培养军政干部200多人,他们在长期革命斗争中成长为陕甘红军和基层建设的中坚力量,有效的加强了军队的正规化进程,巩固了根据地的政权建设。
四、陕甘苏区红军学校教育的高潮
1935年2月,蒋介石调陕、甘、宁、晋、绥5省军队,共计6个师、30个团,约5万兵力,对根据地发动了第二次“围剿”。为了进一步巩固根据地和加快红军正规化建设,中共西北工委和军委决定:开办红军学校。
1935年7月,陕甘边区军政干部学校迁址延川县永坪镇,扩建为西北红军干部学校,校长吴岱峰、政委张秀山、政治部主任李登瀛、教育长张文舟、大队长李启明、党总支书记曹华山、经济主任王士英。
教学内容除了延续陕甘边区干校外,军事课增设班排连进攻、防御;土工作业;重机枪、迫击炮教学以及步炮协同,加强在野外进行各种战术动作的演习。政治课增加军队政治工作,每周召开生活会,检查学习和内务,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文娱活动包括教唱革命歌曲、编演话剧、球类、体操等。
相较之前的干校教育,西北红军干校在规模上更大,学科设置更齐全,干部培养层次更加完善,不仅能培养基层干部,还能培养中高级干部和特种军事干部,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红军学校教育体系。
五、陕甘苏区红军学校教育的延续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到陕甘后,西北红军干校与中央红军干校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学校。1936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学校更名为西北红军大学。6月,西北红军大学定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毛泽东兼任教育委员会主席,之后,抗大几经变迁发展成为今天的国防大学,开始谱写人民军队学校教育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