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党在领导中国人民的长期斗争实践中,创造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提出和坚持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密切联系群众的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群众路线是在红军时期孕育产生的。1929年9月28日,《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中第一次提出了“群众路线”这个概念。信中指出:“关于筹款工作,亦要经过群众路线,不要由红军单独去干。”此后,在毛泽东同志的倡导下,在党的工作中更加自觉地运用了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并使其不断丰富和完善。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许多实际工作的完成,如征收公粮、劳动竞赛、互助合作、选举中检查政府工作、乡村自治、夫妻识字等,都遵循了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先在群众中实践,有的由群众首创,取得成效和经验后,集中起来,经过研究,上升为一种政策,然后推广实行,逐步完善。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把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作为认识的主要来源。一方面,自觉地到群众中去,拜人民为师、向人民问计。毛泽东同志在延安结交普通农民杨步浩,后来老农用两人合影做“通行证”,进到了中南海。再如延安时期开展的大生产运动,当时为了战胜困难,坚持长期抗日,缓解军民供需矛盾,朱德亲赴南泥湾对当地土壤、水源等条件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并多次向当地群众请教,最终向中央建议开垦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不仅实现了边区许多部队粮食、经费全部自给,边区老百姓的负担一下子也减轻了许多,极大地密切了党群、干群以及军民关系。另一方面,十分注重提高人民群众文化水平,提高人民群众认识能力。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共中央陆续在陕甘宁边区创办了一系列干部学校,主要有陕北公学、马列学院、鲁迅艺术学院、泽东青年干部学校、中国女子大学、延安大学等。据统计,陕甘宁边区先后创办了1380余所学校。此外还广泛开展各种社会教育,许多群众能够读书看报,人民群众文化水平以及文明程度大大提高。
群众路线的主要内容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形成的。1943年毛泽东同志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第一次从哲学高度对党的群众路线作了理论概括,把党的群众路线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有机统一起来,表明党的群众路线达到了成熟。
党对群众路线作过三次系统总结。第一次是在1945年党的七大上,刘少奇同志在《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强调,群众路线是我们党根本的政治路线,也是我们党根本的组织路线。他同时概括了毛泽东同志关于群众路线的四个思想观点,即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第二次是1956年党的八大将群众路线写入了修改后的党章。邓小平同志在《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提出,要通过建立制度和加强监督来保证群众路线的贯彻,使党不脱离群众。第三次是1980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党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群众路线进行了理论总结。一是对群众路线作了更为明确、简洁的概括,指出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后来,党的十三大又在党章中就上述表述之后,加入了“把党的正确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二是把群众路线、实事求是、独立自主,作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