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无论如何精彩,如何悲壮,终将随着鲜活生命的谢幕,演绎成书架上一排排铺满灰尘的故纸。中条山抗战老兵如今至少也在90岁左右,在即将化为故纸之前,吕梁学院2016年暑期“三下乡”中条山抗战老兵寻访实践队在薛金莲老师的带领下,火车、汽车、出租三轮车,奔波辗转于7月7日这个特殊的日子,来到中条山腹地垣曲,听听老兵讲述的战争过往,看看老兵今天的生活状况,这是一种情怀,更是一种传承。
这山
神奇的中条山,横亘于晋之南,豫之北,背临黄河,东接莽莽太行,西连巍巍稷山。这座长300公里,宽100公里的地方,自古就是屏障豫陕,保障西北的战略要地。
这山,抗战时期,日寇倾兵十余万,先后四次组织大规模进攻,苦战四年,未能越过一步,惨败而归,称之为华“华北盲肠”
这山,曾被卫立煌将军称之为“中国的马奇诺”防线,涌现了无数中国军人的悲壮和惨烈。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军长唐淮源深知中条山重兵合围,危局难挽,鼓励官兵与中条山共存亡,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中国只有阵亡的军师长,没有被俘的军师长,千万不要由第三军开其端军长”;第三军第十二师师长寸性奇要求部下“诚如军长言,吾侪今日惟奋力杀敌耳!枪在手,剑在腰,不会为贼服也,济则为国争光,不济以死继之”,用46岁的生命谱写了宁死不屈的壮歌;国民革命军陆军第80军新编27师师长王竣在危急时刻,慨然而言:“未歼敌耻尔!何面目见人?军人不成功,便成仁,当与诸君死此!” ……他们虽然未赢取中条山战役的胜利,但打出了中国军人的血性与气概,谱写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敌的英雄篇章。
这山,曾经遭遇陆空狂轰滥炸,铁蹄蹂躏,摧残燃烧过的三百里土地,仿佛至今残留着弥漫的硝烟,记录着中国军人在这里浴血奋战,以身殉国的悲壮气节。行走或跋涉其间,将军持枪仗剑跨越战壕的身影,士兵愤怒的呐喊声,挥之不去。
这山,让我们荡气回肠,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这村
这村是地处深山的中条山战役中发生过激烈战斗的皋落乡民兴村,这村是垣曲县抗日民主县政府成立和驻扎地历山镇望仙村,这村也是日寇从1941-1943年,向太岳四分区根据地发动大规模扫荡,实行“三光政策的的日伪据点同善村。
1942年9月24日,王铭三等人在望仙栗沟张秀英的院子里召开了垣曲县抗日民主县政府成立大会,点燃了抗日火种。抗日民主县政府成立起就显示了人民政权的强大威力,与垣曲人民同甘苦、共患难,组建武装力量,打击日伪军的“扫荡”,组织开展开荒种地生产运动,解决抗日军政人员的吃饭问题,成立抗日小学,宣传抗日救国道理,教唱抗日歌曲。抗日民主县政府 在巩固根据地、扩大游击区、打击日伪、迎接抗日斗争的胜利之中,作出了重大贡献。
当抗日民主县政府的工作人员缺衣少穿时,当抗日民主县政府的工作人员饥肠辘辘时,当抗日民主县政府的工作人员遇到危险时,是垣曲百姓缝衣做鞋,端汤送饭,通风报信,千千万万个钢铁壮士与万万千千个劳苦大众,在中华民族危险的时刻,同仇敌忾,共赴抗日前线,固守后方根据地。这村,承载了厚重的历史春秋和惊天死泣鬼神的壮烈,我们顶着烈日在破旧烂院废墟前驻足默然,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这馆
这馆是位于民兴村的中条山抗战纪念馆。垣曲是中条山战役的主战场,有着沉重的记忆和难忘的历史。
中条山抗战纪念馆与一个普普通通的退休工人名叫杨金玉紧紧联系在一起。他做了一件了不起的大事,亲手创办了中条山抗战纪念馆,填补了中条山战役纪念馆的空白。我们来的不巧,杨金玉馆长在西安调研,但这不妨碍我们的扣问与追寻,丝毫没淡化我们的敬仰与惊叹。他一不图名,二不图利,图的就是让后人能够铭记这段历史、缅怀先烈、热爱和平、珍惜幸福。没有钱,捡来两个破旧台球桌,修补后自己动手做成了中条山战役沙盘;没有钱,外出调研旅店不过30元,租用或借用一辆自行车去寻访抗战老兵,年年月月,共收集了中条山战役有关实物达340件,它们被静静地陈列在民兴村废弃的小学院内,14个展室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