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老航校研究会在哈尔滨飞行学院官兵首次开讲老航校故事会。(中红网陈龙狮摄)
开讲前,在院副政委张再山(左)陪同下参观哈飞院史馆。(中红网陈龙狮摄)
原东总参谋长伍修权女儿(右2伍连连右3伍延力)意外看到父亲为了让日本航空战俘安心帮助我军培养飞行员时特意将自己的配枪送给林弥一郎的实物时,给解说员讲述当年的经过。(中红网陈龙狮摄)
张再山副政委(左)向原东北老航校政委王弼之女王兆(右)讲述创作王政委的雕塑像经过。(中红网陈龙狮摄)
东北老航校一期甲班首个单飞学员吴元任的三位子女看到自己父亲的遗像时情不自禁的合影留念。(中红网陈龙狮摄)
空军哈尔滨飞行学院政治部副主任张理迎主持捐赠和讲座。(中红网陈龙狮摄)
空军哈尔滨飞行学院政治部主任向东北老航校革命先辈子女颁发证书后合影留念。(中红网陈龙狮摄)
空军哈尔滨飞行学院政治部主任致欢迎词。(中红网陈龙狮摄)
东北老航校研究会副会长王兆(左)向空军哈尔滨飞行学院赵万夫主任(右)赠与研究会自己设计制作的老航校此成立70周年纪念章。(中红网陈龙狮摄)
原东总参谋长伍修权之女伍连连代表东北老航校研究会致感谢词。(中红网陈龙狮摄)
东北老航校研究会常务理事刘金平讲解的故事题目是《重逢在一航校》。(中红网陈龙狮摄)
东北老航校研究会常务理事邹晓黎的讲故事题目是《人民空军首飞米格-15喷气式飞机的故事》。(中红网陈龙狮摄)
中红网黑龙江哈尔滨2016年6月5日电(陈龙狮、王志佳)为纪念东北老航校成立70周年,缅怀革命先辈艰辛创业历程,传承弘扬东北老航校光荣传统,东北老航校研究会的20位成员,在王兆副会长的带领下辗转来到空军哈尔滨飞行学院,共同开展系列的寻根和传承老航校精神的活动。
空军哈尔滨飞行学院前身为第一轰炸机学校和第一飞行机械驱逐学校,是在东北老航校基础上组建的。作为老航校的血脉传人,该院党委把传承东北老航校精神作为一项奠基铸魂工程,长期开展“传承东北老航校精神,争做东北老航校传人”活动,激发官兵干事创业的热情动力,踊跃投身强军实践。不断将“老航校精神”融入到每一项具体工作,灌注到每一名官兵身心之中。激发官兵攻坚克难、锐意进取的豪情壮志,不断续写老航校传人新的辉煌。该院组建以来,8次被评为全军军事训练一级单位,取得7项国家级科技成果,43项军队级科技成果,先后为空军输送了26000多名优秀飞行人才,培养出6批女飞行员、8名航天英雄、150多位高级将领,成为了空军战斗力生成的重要源头。
在6月5日上午,“三学一争当”教育暨东北老航校先辈讲故事宣讲和捐赠仪式由空军哈尔滨飞行学院政治部副主任张理迎主持,首先由政治部主任赵万夫致欢迎词,赵主任在致辞中深情地讲到:“东北老航校的创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此有了自己的航空力量,它是中国航空史和人民空军建设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作为东北老航校的传人,我们倍感荣幸和自豪。”
在赵主任致辞结束后,该院组织了东北老航校革命先辈的子女进行实物捐赠仪式,由七位东北老航校革命先辈的子女(伍修权之女伍连连、刘善本之子刘金平、张建华之子张志勇、吴奇之子吴中直、汤振彪之女汤元元、马杰三之女吴晓清、邹炎之女邹晓黎)捐赠了数十件珍贵的文献资料作为光荣历史的见证,永久保留在空军哈尔滨飞行学院,为学院的老航校传人底蕴,又增加了厚重的一笔。伍连连同志还代表东北老航校研究会致词,感谢空军哈尔滨飞行学院那么认真的关注老航校,花了那么多的时间和人力物力来收集整理老航校的史料,我们这些老航校的后人愿意继续捐献史料物品,大家一起来弘扬老航校精神。
捐赠仪式结束后,老航校革命先辈子女参观该院自建的东北老航校精神教育基地。在老航校革命先辈们一段段感人至深的创业史实面前,东北老航校革命先辈的子女们久久驻足,凝神观望,真情流露。老航校首任政治委员王弼之女王兆在看到父亲的革命事迹后,抑制不住激动心情,留下了思念的泪水。这种对老航校先辈们真挚的怀念和敬仰之情,深深感染着周围的每一位官兵。在参观过程中,老航校先辈子女们与学院领导亲切交流,对传承好老航校精神,不断提出好的意见建议。为了激励官兵沿着老航校的足迹奋勇前进,老航校先辈子女们或是对着摄像机镜头送上温馨寄语,或是用毛笔书写下真诚祝愿。该院副政委张再山高兴地说道:“我们一定要、也一定会铭记先辈事迹,传承先辈精神,当好先辈传人,把老航校精神等宝贵精神财富不断发扬光大。”
为进一步深刻感受老航校先辈的伟大创业历程,教育官兵、洗涤心灵。该院还专门邀请原东北老航校副校长、一航校校长刘善本之子刘金平,东北老航校领航学员兼组织委员汤振彪之女汤元元,老航校机械班一期,飞行班二期乙班学员,空军二级战斗英雄,空军原副司令员邹炎之女邹晓黎,他们三人专为空军哈尔滨飞行学院部分官兵做了专题授课:
东北老航校研究会常务理事刘金平讲解的故事题目是《重逢在一航校》。
他说,我叫刘金平,我父亲刘善本是一航校的首任校长,1946年6月26日,蒋介石撕毁停战协定向中原解放区大举进犯,由此拉开了解放战争的序幕。战争开始之初,国民党军有860万人,而人民解放军连地方部队在内仅有120万人,实力相差悬殊。但即使如此,在国民党阵营中也有一部分充满正义感的军官不愿向着自己的同胞开火。的确,实力的强弱并不代表着正义与非正义,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倒向了正义的一方。在蒋介石政府的国民党空军中,首创驾机起义,被周总理誉为国民党空军驾机起义“领头雁”的就是我的父亲刘善本将军。
同样是在1946年6月26日当天,一纸调令放在了国民党空军第八大队大队长的办公桌上——国民党航委会主任周至柔签署命令:调刘善本任蒋介石专机“美龄号”机长。
而此时,国民党空军第八大队刘善本机组正奉命驾驶530号B-24型轰炸机从成都向昆明运送通讯器材。在飞行途中,机长刘善本利用完全隔离位于前舱的机组成员与位于后舱的其他乘机人员的机会,机智地上演一出“空中空城计”,还克服了航线不熟、天气恶劣等因素,最终成功地将飞机降落在延安机场。当他冲出飞机舱门向穿着灰粗布军服的战士喊出“我们是来反对内战的”之时,内心无比激动。因为他坚信不把炸弹投向自己的同胞是个无比正确的决定,自己选择了正义的一方。他在后来延安广播电台播出的《赶快退出内战漩涡》一文中呼吁到:全国各界同胞们,空军朋友们,我为什么要到延安呢?原因很简单,就是我深感到残杀自己的同胞,不是我们爱国男儿应该做的事,我下定决心要退出内战。我不是共产党员,我只是一个三民主义的忠实信徒,我是一个爱国的中国人!据统计,从刘善本机组起义到20世纪80年代,国民党空军先后有200余人驾驶145架飞机弃暗投明。
驾机起义3个月后,刘善本机组(刘善本、张受益、唐世耀、唐玉文)从延安出发,经过近半年危机四伏的长途跋涉,抵达位于现密山的东北老航校,全部参与了老航校的建设。他本人在还未抵达校部的情况下就已被任命为副校长。在他的建议下,老航校首开领航班,他将自己全部飞行经验毫无保留地贡献出来,撰写了《领航学》、《仪表学》等教材,自己亲自授课,倡导实物教学,还带领学员制作教具、计算尺,并利用空闲时间总结教学中的经验,为学员们答疑解惑。此外,他还曾胆大心细地在大雪天驾驶飞机进行转场,保证了正常的教学进度,尽自己的全力为人民空军和航空事业培养着第一批人才。
随着东北战争形势的变化,他先后带领接收组奔赴锦州、沈阳、北平的机场接收美制C-46运输机,遇到问题就一边翻译说明书一边指导排除故障。曾从锦州飞回一架勉强修好、前挡风玻璃残破的C-46,降落老航校机场时,他的脸被冻得青紫,眼泪鼻涕都结成了冰霜,双手冻僵在操纵杆上。在南苑机场,他和接收组成员一起冒着枪林弹雨,昼夜不停地进行抢运、疏散、隐蔽工作。除此之外,他还完成过为四野运送地图,为挺进大西北的一野运送银元等紧急作战任务。他同样尽全力为解放战争的早日结束做出着自己的贡献。
由于在工作中的出色表现,刘善本作为解放军总部代表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会议期间,毛主席甚至当面亲自过问了他的入党问题,并告知党中央已批准。刘善本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开国大典上,刘善本驾驶着大运输机领头的一架飞越天安门广场接收检阅。
随着东北老航校一分为七,军委任命刘善本担任新组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一航空学校校长。一航校在哈尔滨,校部设在马家沟机场,1949年12月1日按时举行开学典礼。1950年1月的一天,刘善本突然接到原老航校薛少卿政委的一封电报……在老航校期间薛少卿政委劝正在独自看着妻子孩子照片出神的刘善本解决个人问题的一幕仿佛就在眼前,而他也清楚地记得自己的回答:“我还是希望和她们团聚。”
时间仍然回到1946年6月,刘善本的妻子周叔璜正在为几天前刘善本离开位于上海迪斯威路麦嘉里一号的住所后一直杳无音讯而担心,国民党空军第八大队突然告知她丈夫机毁人亡,带着3岁的大女儿并怀着5个月身孕的周叔璜哭晕在家里。一直充当收垃圾工人的地下党告诉她“刘队员已飞抵延安”的消息又让她心中燃起一丝希望。
其实,从1946年6月26日驾机起义的消息传到党中央领导耳中那一刻起,营救刘善本家属的行动即已展开。这一行动的负责人是正在上海仍然为和平谈判进行努力的周恩来副主席,参与营救的除了上海地下党组织,还有廖承志、潘汉年、史良、沈雁冰等社会知名人士。但由于国民党特务的严密看管,周叔璜和女儿始终没能在解放前离开白区。
也许是得到丈夫驾机起义消息的鼓舞,周叔璜面对国民党空军第八大队政训处的纠缠、质问与威胁,特别是当听到要带自己和孩子去南京的时候,她强硬地说:“去就去,到了委员长那里,我就说是你让他走的,你不让他走,他想走也走不成,我还要向你们要人呢!”后来第八大队以“放长线钓大鱼”为由竟然真的没把她们送去南京,以期抓获前来营救的地下党。
一天,门外停下一辆军用吉普车,从里面走出一位身着黑色香云纱旗袍的女士。她来到门口,警卫马上上前阻拦,问道:“你是干什么的?”那位女士没有答话,抬手一个耳光扇过去,并骂道:“瞎了狗眼!看清楚了!”说着用手一指车牌。警卫看是空军司令部的牌照,加上她的做派,不知是什么来头,没敢继续阻拦。她进门后先把特务们都叫过来一通训斥,然后说要审问周叔璜,就径直上楼,进了屋先自我介绍:“我叫蔡梅影,是周恩来周先生派来的。”周叔璜没吭声。只见她拿出一封信,说:“这是你丈夫给你写的信。”周叔璜马上接过来看,的确是刘善本的笔迹,激动得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看完信,这位女士马上烧掉,说:“你给你丈夫写一封回信,我给你带过去,但不要太长。”周叔璜连忙动笔。她又从手提包里拿出一个布袋:“这是生活费,你先留下用。”周叔璜写好信打开布袋,里面有金条和钞票,还写了一个收条。她看到周叔璜有身孕,就问好了预产期,并说:“生孩子时我还会再来,你放心。”简短交谈后,她把信收好,走出去故意大声对特务们说:“你们要好好看守,出了问题拿你们是问!”说完便坐车扬长而去。
几天后,第八大队政训处的人竟然丧心病狂到用枪指着才3岁半的女儿兰平的头厉声喝问:“你家的钱哪儿来的?不说打死你!”周叔璜的心一下提到了嗓子眼,因为蔡梅影送钱来时兰平在场。此时,兰平一边大哭一边说:“妈妈卖了爸爸的衣服!”对方这才放手,兰平一下扑到妈妈怀里哭着:“我怕!我怕!”周叔璜紧紧搂住孩子。
蔡梅影的谜题直到1962年周叔璜才解开,当时看演出刘善本夫妇刚巧坐在邓颖超正后面,提起当年事,邓颖超说:“去送钱的叫施剑翘。”周叔璜问:“她不是叫蔡梅影吗?”邓颖超笑了:“梅影就是‘没影儿’,真名施剑翘,是早年为父报仇刺杀孙传芳的女侠,当时其他人都无法接近你,总理只有找她。”
那之后,有时会有从周叔璜老家丰都寄来的钱,还有所谓老家亲戚来送钱,甚至一次在周叔璜被监视着出去买菜时,有一个女士拿着相同的篮子跟着她买相同种类和数量的菜,之后借机换了菜篮子,周叔璜回家发现菜下面藏着一卷法币。后来,周叔璜接受地下党建议,想办法回到了丰都老家,当时兰平4岁,海平只有几个月大。
十家联保让周叔璜娘仨回到丰都后免于牢狱之灾,可以在家居住,但随时可以传唤,基本属于半软禁状态。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一天,一位曾在上海见过面的国民党军内情报处长突然来访,原来他是地下党,特来通知周叔璜丰都所在的重庆地区很快就要解放,国民党撤离之前要进行大屠杀,周叔璜就在名单上,赶紧通知当年联保的十家人一同逃走。周叔璜带着两个孩子马上去通知那十家人,随后一起逃向丰都县城北面的大山。周叔璜背起3岁的海平,牵着6岁多的兰平艰难地往山区深处走去。几乎是在走投无路之时,她们被好心的山民接到简易的茅草屋中暂时住下。几天后,周叔璜听见有人在用喇叭向山里喊话——“我们是人民解放军,丰都城已经解放,大家可以回家了!”
周叔璜带着两个女儿回到家中不久,一名解放军军官和一名解放军战士就找来了,他们拿出国民党对周叔璜的遣送令烧掉,对她说:“你自由了!”周叔璜搂着两个女儿,眼泪夺眶而出。之后,丰都人民政府给周叔璜开了路条,让她到北京找刘善本。这一路又经历了海平生病,好不容易到达北京,这时刘善本已被任命为一航校校长在哈尔滨工作。东北的货币和关内还不一样,周叔璜又将身上仅有的一点钱换成了东北币,登上了驶向哈尔滨的火车。
一名解放军战士从车厢中走过,看到周叔璜独自带着两个孩子,便蹲下来问海平:“你们要去哪儿啊?”海平眨了眨眼睛,回答:“去哈尔滨找爸爸。”“你爸爸是干什么的呀?”小战士觉得海平大大的眼睛很可爱,继续问道。“我爸爸是开飞机的!”海平语气里充满了自豪。小战士略加思索,继续问:“他叫什么名字?”“刘善本!”几乎听到这个名字的同时,小战士一下跳了起来,转身飞奔而去。周叔璜还在迟疑时,就看到这个小战士的引领下,一位上了些年纪的解放军军官快步走来,站到她们母女三人面前,看了一阵才开口:“我叫薛少卿,是老刘在老航校的同事。”他迟疑了一下,继续说道:“你是周叔璜吧?我见过你和兰平,在老刘的照片上。你们一路辛苦啦!”薛政委赶紧让战士买来吃的,打来开水给面前的娘仨。周叔璜这么多年第一次真正感觉到马上要见到丈夫了,心情无比激动,根本说不出话来,只是一边听薛政委说一边不住地点头。薛政委说了说刘善本这几年的情况,也询问了周叔璜的经历,同样感慨万分。最后他说:“前面是长春,我得下车了,下车就去给老刘发电报,让他去接你们。”这就有了前面提到的“1950年1月的一天,刘善本突然接到原老航校薛少卿政委的一封电报”。
周叔璜牵着两个孩子下了火车,在火车站的人潮中,兰平先看到了刘善本,大声喊道:“爸爸!”刘善本此时也看到了她们,几步跑过来,紧紧地将娘仨搂在怀中。
三年半,这个家庭经历了各种磨难和生死考验,最终团聚,他们重逢在哈尔滨,重逢在一航校。占用大家的宝贵时间了,谢谢大家!
东北老航校研究会常务理事邹晓黎的讲故事题目是《人民空军首飞米格-15喷气式飞机的故事》。
她说:我是邹晓黎。我的父亲邹炎,是东北老航校机械班一期、飞行班二期毕业的学员。今天我要讲的是人民空军首次改装米格-15的故事。米格-15曾是二十世纪50年代初苏联最先进的喷气式战斗机,也是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喷气式飞机之一。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空军飞行员驾驶米格-15在与美军飞机的空战中取得了骄人的战绩,涌现了一大批战斗英雄和功臣模范。然而,人民空军首批米格-15飞行员是在十分困难条件下,完成了学习和改装米格-15飞机的任务。
这还要从1950年上海“二六”轰炸说起。1950年2月6日中午,国民党军出动B-24、B-25轰炸机和P-51、P-38战斗机共17架,分四批轮番轰炸了上海电力公司、沪南及闸北水电公司等地。上海的经济和人民生活受到了重大损失。“二六”轰炸后,中国政府与苏联政府达成协议,苏联决定派遣由莫斯科防空军的巴基斯基将军率领混成航空兵集团3000多人支援上海防空,其中包括一个米格-15团,一个拉-11团,一个探照灯团,一个雷达营,负责担任以上海虹桥机场为中心,150公里半径(向东不超出海岸线)地区的防空任务。1950年5月,随着舟山群岛的解放,来上海袭扰的国民党飞机也就没有了。同年7月,中苏双方商定苏联巴基斯基部队10月回国,中方购买巴基斯基部队的全部装备,条件是中国空军必须能够掌握这些飞机装备,否则将运回苏联。
根据当时的形势,军委空军决定空军第四混成旅10团接收驻上海苏联空军近卫团米格-15喷气式飞机。因为米格-15飞机是当时苏联最先进的喷气式飞机,空军领导机关非常重视,决定从第四混成旅的其它部队抽调部分飞行技术比较好的飞行员充实到10团参加米格-15改装训练。8月初,邹炎从11团抽调到10团任团射击主任。由于苏联空军近卫团是作战部队,没有配备相应的教练机。在没有教练机的条件下,如何学习并掌握米格-15喷气式飞机的飞行技能,是当时部队在改装训练中面临的棘手问题。是坐等,还是充分利用现有条件闯出一条创新之路?邹炎建议立足现有条件,克服困难,直飞米格-15飞机。这个建议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今天来看,都是一个冒险之举,与飞行的客观规律相违背。然而,也只有这一条路,部队才有可能在短时间完成改装任务,在10月份苏联专家顾问回国之前把苏军的装备接收下来,并形成作战能力。螺旋桨飞机与喷气式飞机在飞机结构、飞行速度、起飞和着陆操作方式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别,直飞米格-15飞机,在国内没有先例,能否首飞成功直接影响到部队后续改装工作的开展。
从8月2日至8月15日,部队进行了两周航空理论学习,主要内容为飞机的性能、结构和使用方法。理论学习结束后,进行了一周时间座舱实习和米格-15驾驶技术的学习训练。由于缺乏学习场地,部队把教学组分别安排在飞机库里上大课。机库里闷热的像个大蒸笼,人人汗流浃背,但大家都静心地听讲,认真地作笔记。8月的盛夏,烈日炎炎,邹炎在狭小闷热的座舱里,反复熟记各种仪表和控制开关,一遍又一遍地苦练起飞、着陆和空中驾驶动作。在螺旋桨飞机上,邹炎通过提高飞机的起飞和着陆速度,模拟喷气式飞机的高速起飞和着陆感觉。8月23日,邹炎被批准担任米格-15首飞。这天,领导、战友和苏联教官都来到了飞行跑道旁的指挥车旁,观看人民空军米格-15首飞。只见邹炎把飞机滑到跑道的起飞位置,对准方向,加大油门,在巨大的发动机轰鸣声中,飞机逐渐加速,前轮抬起,飞机平稳地离开了地面,拉升,转弯,二转弯,航线飞行,三转弯,四转弯,对正跑道,下滑,高度逐渐降低,飘落在T字布前,飞机轻轻地跳动了几下,安全降落。机场上一片欢呼声,苏联教官连说“哈拉绍,哈拉绍”。随后,邹炎又连续飞了三个起落。依靠地面苦练,精心准备,邹炎以及大无畏的气概出色地完成了首飞任务,成为人民空军史上喷气式飞机“第一人”,首创了直飞米格-15飞机的奇迹。事后,有人开玩笑地对邹炎说,你胆子够大的。邹炎回答,“不豁出命去追赶,这辈子休想翻身。我对自己有分析,我飞行从不光靠胆大,要说胆大,是有地面训练的成绩撑着。”首飞成功后,部队为他拍下了一张纪念照片,并由团领导签名以示表彰祝贺。邹炎的首飞成功极大地鼓舞了大家的士气,他把自己的亲身驾驶体会和经验传授给战友,为部队顺利开展改装训练开创了良好开端。后来部队配备雅克-17,大部分飞行员在雅克-17飞机上进行了带飞,然后直飞米格-15飞机。
10月,中央军委委托华东军区陈毅司令员负责检验和交接工作,了解我方人员掌握武器装备,尤其是飞行技术的情况。10月11日,陈毅司令员,军委空军副司令兼训练部长常乾坤,华东军区空军司令员兼第四混成旅旅长聂凤智等领导,以及苏联专家顾问,在机场指挥室房顶的平台上,观看了飞行表演。为了搞好这次检阅,由苏联顾问挑选,10团组成了四个飞行表演中队。第一中队由团长夏伯勋、领航主任阮济舟、射击主任邹炎和中队长刘玉堤组成。由于天气原因,在第二中队通过检阅台后,即告表演结束。陈毅司令员等首长走下指挥台,健步来到队列前和飞行员们一一握手祝贺。陈老总脸上挂着笑容,操着四川口音连连称赞:“同志们飞得很好嘛,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掌握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战斗机的飞行,很了不起嘞!”飞行员们使劲地鼓掌,感谢首长的鞭策和鼓励。组织检验后,成立了交接委员会,于10月13日至17日对巴基斯基部队的武器装备正式进行交接。奉军委命令,10团于10月19日零点起,开始单独担负保卫上海及华东地区的防空任务。10月26日,空军首长命令混成四旅旅部率10团北上参加抗美援朝。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首批改装米格-15飞机的飞行员中涌现了王海,刘玉堤,张积慧,李汉,邹炎等著名战斗英雄及一大批功臣模范。
参加首批米格-15飞机改装训练的飞行员都是东北老航校毕业的飞行学员,他们发扬老航校的拼搏精神,在短短2个月的时间里完成了改装任务。米格-15飞机改装成功,使中国空军在飞机装备方面进入了世界空军的先进行列。在纪念东北老航校成立70周年之际,让我们记住当年这些参加改装米格-15飞机的老航校飞行人员为中国空军的发展做出的贡献和功绩。我的故事讲完了,谢谢大家!
东北老航校研究会常务理事汤元元讲解的故事题目是:《回忆我的父亲汤振彪在老航校的日子里》。
汤元元说:我是老航校学员汤振彪的女儿汤元元,七十年前我的父亲汤振彪是东北老航校创建时的亲历者,他也是至今仍然健在的老航校见证人,享受副省级医疗待遇,生活在南京。他非常支持和鼓励我能代表他参加这次活动,希望我转告他当年的战友和他们的后代,他永远忘不了老航校精诚团结、艰苦创业的精神。也希望我代他感谢空军哈尔滨飞行学院的领导对举办这次活动的支持和帮助,他永远忘不了东北老航校,忘不了在东北老航校的日日夜夜。
1925年,我父亲出生在江苏省阜宁县施庄安南村一个贫苦家庭里,因为家里穷,他很小就帮家里干农活,一年到头还是吃不饱穿不暖。他也看到了很多与他一样生活在饥饿线上的贫苦农民。于是他就偷偷地离家出走,跑去找共产党,参加了新四军,那年他才十五岁。部队教育使他懂得了穷人为什么穷的道理。为了解放所有的穷人,他在部队里积极努力,刻苦上进,先后在新四军三师二十三团任班长、排长、团部炮兵排长(连级),以及山东滨海军区营级巡视员。
在多次战斗中,他最痛心的是国民党的飞机经常狂轰炸,当时的陆军看到飞机就恨之入骨,却又毫无办法。
为了建设人民空军,党中央在东北建立了航空学校。当时从华东新四军地区以及解放区的山东大学陆续选调来近40名学生学习飞行,我父亲就是其中一个。
回想1946年时的往事,父亲告诉我们几个孩子,当时他在新四军滨海军区当巡视员时,就听说要选人去航校学飞行,他非常兴奋。有一天,他就把自己想去学飞行的想法向军区政委唐亮说了,谁知唐亮政委说:“航校对文化要求很高,你文化达不到”。但父亲执意要去学航空。
父亲清楚地记得:他去乡里向地方组织传达军区的指示,刚准备吃午饭,他的通信员骑马赶来,带来了军区已选派他去航校学习的决定。父亲心里别说有多高兴了。
当时新四军选去东北航校学习的一部分人,还有山东大学预科班一批学生。在山东临沂集合,就由我父亲带队。在路经山东济南时,还受到了山东省主席黎玉的热情接待。当时父亲的通信员小郭,人很机灵,就被黎玉主席看中,留在了山东。黎玉主席就让他的随员胡启玉叔叔,做了我父亲的临时通信员。
父亲带队,一路朝北走。由于国民党封锁只能从朝鲜边境绕道,历经了千辛万苦,化解了多次艰险。有一次,这支来自山东的航校学员正坐船渡海,遇到了国民党军舰从远处驶来。部队的三条船中,有两艘船已经冲了过去,由于父亲坐的那条船在海上颠簸了几天,大多数人都晕船吐的厉害,这时又遭遇这艘军舰,父亲立即下令进入战斗状态,并且说:“如果被对方发现,谁也不许投降!谁投降,我就先打死谁!”父亲架起了机关枪,命令跟随他的胡启玉给他扶子弹梭子。胡启玉由于在海上颠簸,呕吐了好几天,体力不支,扶梭子的手还有些抖。就被父亲教训了起来:“你手抖什么啊?!’’幸好那艘敌舰有没发现这支北上的部队。避免一场正面冲突。
父亲是在1946年秋季进入老航校的,当时学校全称;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他被分在了领航班,选入航校时已是营级干部,那时每月还有三条鸡牌香烟,配有蚊帐。父亲说,记得学校演《白毛女》剧中黄世仁妈妈用的蚊帐,还是向他借的。
入学时,老航校副教育长蒋天然对父亲说:“你如果想学飞行,填表时就不能填营级干部,填了营级之后,学校就会分配你去做行政工作。”父亲当时一心要学飞行,就在表格上填写了连级。谁知这个填写,为父亲后来的评定职级带来了很大麻烦。对此,父亲一笑了之,好在自己是能够正式飞上蓝天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