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来到漩涡村
岷县麻子川乡的漩涡村,当年是一个有着60多户人家的回汉杂居村。1935年9月17日凌晨,红一方面军攻破天险腊子口之后,一路直下,翻过达拉梁。17日傍晚,经过三草滩,到达漩涡村。
旋涡村丁正邦阿訇组织人员,沙子责、沙月德、牛建基、牛吾个、韩启明阿訇、牛眼麻、沙发木等接待。他们拉5只羊做羊肉汤,烙大饼、锅盔,动员全村每户为红军安排吃住,解决了红军吃饭问题。
东到了之后,就在漩涡村韩启明家里的草屋住下了,当地著名的阿訇丁振邦教长还把毛泽东和其他一些领导请到他们家去招待。
红军临行时,每户村民为红军献金,每户一斗(约40斤粮食)。毛泽东为丁正邦阿訇送名贵药材藏红花、普洱茶,红军在一块布上印好的红印章,五张布票及冲锋号(丁正邦阿訇为毛泽东献上自己的怀表)。
毛泽东走后,伤员休整40天后离开,红军先后在漩涡一带设立医院、指挥部。
为了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严明纪律,红一方面军军委就及时制定了《回民地区守则》。《守则》中规定:进入回民区,先要派代表与阿訇接洽,说明红军北上抗日的意义,然后在征得同意后才能进村去宿营;第二条就是要保护回民的信仰自由,不得擅自进入他们的清真寺,也不能损坏回民的经典;还有就是不准借用回民的器具、用具,在回民地区不能吃猪肉猪油;还宣传了红军民族平等的主张,反对汉官压迫回民。
当时红军主要领导人之一聂荣臻也来过这个村子。聂荣臻元帅在后来的回忆中说:“一过山就是漩涡村,我们在这里住了一夜。这个地方回民烙的大饼有脸盆那么大,北方人叫锅盔,我们买了不少。因为饥饿吃得真香,于是又叫老乡烙了一些。后来毛泽东同志他们来了,吃了之后也是赞不绝口”。
2010年5月底,78岁的岷县景生魁大爷接受过记者专访。他谈到,当年红军到漩涡村的时候,他还是个七、八岁的娃娃。景大爷回忆说:
“毛泽东把它的怀表送给了丁振邦老教长,有些战士把自己从草地带来的土特产品,像藏红花等送给了回民。……”
景大爷说,在漩涡村,有些战士把自己从草地带来的土特产品,像藏红花等送给了回民。医务人员还给有病的老人小孩治病,感动得好多人都流下泪来。村民把红军当作自己的亲人热情招待,真是军爱民,民拥军。当时毛主席就说: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七律·长征》在漩涡创作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长征期间创作的重要诗词之一,是一篇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毛泽东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七律·长征》中所写的“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就是抒发当年红军攻打腊子口后的豪迈之情。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及地点,长期以来说法不一。1957年《诗刊》首次公开发表这首诗时并未注明写作时间及地点,现在大多数毛泽东诗词版本上都说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地点没有交待。
甘肃省定西市旅游局原副局长曹仁孝经过考证后认为,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为1935年9月,地点很可能是在现甘肃省定西市岷县境内的旋窝村。
9月17日晚,毛泽东与阿訇交谈行军路线及回民地区习俗,并连夜写了《回民地区守则》。
1、进入回族地区,先派代表与阿訇接浴,说明红军北上抗日的意义,征得同意后,方能进村宿营。 2、保护回民信敬自由,不得擅入清真寺,不得损坏回民经典。 3、不准借用回民器皿用具,在回民地区不准吃猪肉、猪油。 4、宣传红军民族平等主张,反对汉官压迫回民。
关于《七律·长征》的写作时间,中共甘肃省委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甘肃大事记》第29页载:1935年9月29日,陕甘支队主力进驻通渭县城。当晚,毛泽东在文庙街小学接见了第一纵队第一大队先锋连全体指战员,并举行晚会。毛泽东满怀豪情地朗诵诗作《七律·长征》。另据《党史资料征集通讯》1986年第10期刘英的《长征琐忆(节录)》载: “1935年9月28日在通渭的榜罗镇召开了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第二天到通渭县城,开干部会,毛主席诗兴大发,讲话时即席吟诵了后来十分出名的《七律·长征》诗篇。”
另外,甘肃省委党校试用教材《甘肃地方党史》(秦生、王晋林1987年1月著)中写道:“1935年9月19日,红军继续北上,越过大拉梁(即岷山),毛泽东写下了著名诗篇《七律·长征》和《念奴娇·昆仑》。”
以上三则资料表明,《七律·长征》的写作时间在1935年9月19日之后,9月29日之前。同时经过实地走访和查阅大量资料,笔者认为,这首诗是1935年9月17日至19日构思于大拉梁(岷山),创作于岷县旋窝村,以后又作了修改。
攻克腊子口后毛泽东触景生情
众所周知,毛泽东长征中的许多著名诗篇都是在红军进军取得阶段性胜利之后,触景生情而写成的。如《忆秦娥·娄山关》、《念奴娇·昆仑》以及《清平乐·六盘山》等等。《七律·长征》也是这样。
1935年9月17日凌晨6时左右,红军攻克天险腊子口,同时从前方传来追击敌残部的红四团在岷县大草滩取得战斗胜利的喜讯。在这样的情况下,毛泽东随一军团翻越大拉梁。
大拉梁位于岷县、宕昌、迭部三县交界处,也是岷山山脉与秦岭的交界。也许是因为它大部分位于岷县境内,自古以来人们就习惯地将大拉梁称为岷山。翻越岷山后,红军终于摆脱了雪山和草地,告别了风餐露宿、荒无人烟和吃草根树皮的原野生活。红军将士们就像将要回家一样,下山时像潮水般涌下去。
在这样的情况下,毛泽东触景生情,诗兴大发,有可能开始对这两首诗词打腹稿。1935年9月19日下午,毛泽东率领军委纵队和一、三军团到达岷县旋窝村。
当晚,毛泽东住在村民韩启明家的草屋里。旋窝村位于甘肃省岷县城南20公里处,是岷县麻子川乡所属的一个自然村。毛泽东到达旋窝村之后,有了将《七律·长征》腹稿写下来的条件。而在离开旋窝村后,毛泽东于20日到达哈达铺,即着手全军整编工作,23日后又昼夜行军,强渡渭水,召开榜罗镇会议,直至29日进驻通渭,一路时间和环境又相对倥偬。
因此笔者以为, 《七律·长征》很有可能就是写作于岷县旋窝村,时间当为1935年9月1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