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民地区守则》也诞生于漩涡村
据《岷县党史资料》载,旋窝村当时是个有60多户人家的回汉杂居村。由于受当地匪帮反动宣传的影响,红军一到,许多群众都逃进了深山。为此,军委及时制定《回民地区守则》;宣传队在村里墙上、道旁,书写了“抗日反蒋,保护回民,保护清真寺”、“红军是穷人的亲兄弟”、“对回番民族不压迫”等宣传标语。
晚上,红军蹲在墙根边冒雨露宿。群众见红军爱护穷人,尊重民族习惯,深受感动,很快打消了疑虑,纷纷回家,争着为红军腾住房,送粮食。清真寺阿訇丁振邦代表全村人给红军送去了羊腿,还把毛泽东等红军首长请到自己家中招待,并将自己心爱的怀表送给毛泽东。而毛泽东也将名贵药材藏红花和一张盖有红军印章及毛泽东签名的纪念物回赠老教长,一时传为佳话。
庆振轩、阎军在《毛泽东诗词全集辑注》(甘肃文化出版社1994年版)中谈到《七律·长征》时说:“李白《战城南》: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作者反其意而用之,是因为长征万里,历尽艰险,过了岷山,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指的就是红军过了岷山后,豁然开朗,人人心情舒畅;到了旋窝村,受到回汉群众热情款待,个个笑逐颜开,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所以,《七律·长征》这首诗创作于旋窝村也不是偶然的。
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七律·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作。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这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无论对革命史而言,抑或对诗歌史而论,它都是里程碑之作。
总之,专家们普遍认为,《七律·长征》是1935年9月17日开始构思于岷山,19日创作于旋窝村。当然,这不排除毛泽东在以后对这首诗所作的改动、完善以及正式定稿。
(本文作者系中国长征精神研究院研究员、副院长,四川省都江堰市长征书院院长,都江堰市长征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曾多次到过甘肃迭部、岷县、宕昌、通渭、会宁等地。)
附:
1、旋涡(窝)村名来历
入住漩涡村最早的姓氏:150年前,马家、牛家、孙家、刘家的42户最早迁徙到漩涡村,居住民族约5个民族:回族、撒拉族、东乡族、藏族、汉族。村民主食:大豆、洋芋、青稞、羊、燕麦等。 旋涡村名来源:旋涡村四面环山,如同一个盆子,叫大地平,地理条件非常好,一条山沟从岷山蜿蜒而出,犹如一条银链。该村以一个大旋坑命名,后叫“旋窝”或“漩涡”。
2、红军在旋涡村设立四个哨点
石门湾:地理位置高 下岔沟梁: 阴坡: 大草滩:火石山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