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防空洞铭记三台抗战历史
离开争锋乡永泽堰,我们的四辆自驾车驶上绵三公路,停靠在刘营镇机坪村一组。
刘营镇古称“刘扎营”,又称“刘家营”。相传汉昭烈帝刘备入蜀,与刘璋相距,屯兵扎营于此,故得名。刘营镇位于县城北19公里,绵阳市南45公里。刘营既是历史文化古镇,又是省级重点集镇和省技术综合开发试点镇。涪江河由北向南流过东部,苏家河由西向东流经场镇。这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历史文化古镇,有明清会馆广东馆、香积寺等一大批文物保护景点。
机坪村,就在刘营镇场口,地处山脚与涪江之间,绵三公路贯穿南北,是一个充满传奇意味的地方。这里老地名叫石鼓坝,因为抗战时期建有刘营机场,难怪老百姓也叫飞机坝。在抗战时期,这里成为川北地区重要的飞机加油站,为后方的防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穿过粮田、堰塘、竹林,一个圆形飞机防空洞映入我们的眼帘。“这个藏机洞约20米深,那时的飞机小,又是单螺旋桨飞机,就将防空洞设计成了一大一小、两个半圆形的石窟组合。”当地一位姓陈的花甲老农说,当时的刘营,有一个偌大的飞机场。但历经70多年变迁,取而代之的是我们所看到的庄稼地,唯有飞机防空洞,仍保存相对完好。
我们跨过一条小河,穿过油菜地后才看到,12个飞机防空洞全部依山而建,每个洞之间距离不等,最近20-30米,最远的达500米以上,这些防空洞除了两个在远处依稀可见外,其余的均被农房及树林和杂草遮挡。
我们站在当年的机场跑道——如今的水泥公路上,猜想起70多年前的飞机场样子。据说,这里原来是土路,有14米宽,后来农场来了就只有7米左右宽了。当年只有一条跑道,飞机就在这里起落降。
据三台县档案馆史料记载,1936年冬,为了适应军事需要,当时的政府决定在三台县修建一处飞机场,最后选址刘营镇石鼓坝。当时修建机场,没有重型机械,全凭人力施工。不到半年的时间,于1937年3月完成了机场的修建。
刘营机场长1200米,宽320米,总面积达37.4平方米。机场竣工后,国民政府把它作为了53站飞机加油基地。机场建成后不久,日军就开始深入中国西南各地狂轰烂炸,并于1940年1941年两次轰炸三台。由于日军曾两度轰炸三台,存放飞机很不安全,1941年,国民政府又在刘营修建飞机防空洞。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时,也只有部分飞机防空洞竣工,现存有遗址。
飞机防空洞选址在冬瓜山山麓,现在这片山麓已经被绿树掩盖,防空洞是直接从山体中开凿出来的。如今,防空洞的主体还完好无损。这里的防空洞和飞机跑道相连,飞机可以直接开进防空洞,并且当年一共开凿了12个隧洞,每个隧洞可以隐藏一架飞机,每个开挖完成的飞机防空洞都架设了用桐油煮过的木料设计的拱。可见在当年的技术条件之下,工程之浩大。
刘营机场的修建一直持续到1945年。据史料记载,当时一共抽调了近10万人次的民工参与修建刘营机场和飞机防空洞。现在,刘营机场所在的大部分土地已经承包给了农民陈福林。
考察中,我们发现防空洞大多数被小庙、农房、树林和杂草遮挡,真正保存相对完好的,也只有3个。其余的不是当初未完工,就是后来开采石材时被破坏,有的破败不堪,有的只留下痕迹。由于这些防空洞存在时间久远和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个别防空洞被折损,又没有完整的保护措施,最终变得破败。
“防空洞是三台抗战的历史见证,刘营飞机防空洞不仅能够佐证历史,还折射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的民族精神。”当地人建议,在所有的防空洞前设置栅栏,同时对保存相对完好的防空洞进行修复甚至复原,把防空洞保护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