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内容简介
(1)项目名称:《红色档案——延安时期文献档案汇编》 (2)出版单位:陕西人民出版社 (3)主要内容:本丛书是对延安时期出版的《八路军军政杂志》(10卷)、《解放》(7卷)、《中国青年》(5卷)、《共产党人》(2卷)、《中国妇女》(2卷)、《中国工人》(2卷)、《中国文化》(2卷)、《大众文艺》(2卷)、《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史料汇编》(2卷)、《文艺战线》(1卷)、《群众文艺》(1卷)、《文艺突击》(1卷)、《大众习作》(1卷)、《速写陕北九十九》(1卷)、《五月的延安》(1卷)、《文艺月报》(1卷)、《谷雨》(1卷)、《草叶、新诗歌、中国文艺》(1卷)、《鲁迅研究丛刊》(1卷)、《整风文献》(1卷)、《陕甘宁边区实录》(1卷)等图书刊物的影印本,以及延安时期的文献《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14卷),共22种60卷,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4)出版意义:陕西人民出版社组织编纂的《红色档案——延安时期文献档案汇编》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学术价值。第一,本项目所列入的资料类型既有政治、军事、经济领域,也有文化、外交、社会领域;既有期刊,也有图书和历史档案。丛书60册,林林总总,蔚为大观,是目前尚未见到的大型丛书。第二,本项目中的许多资料都是第一次与读者见面,为研究者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第一手史料,从而为推动对延安时期许多问题深入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史料基础。第三,本项目是在收集到的延安时期出版的原书原刊的基础上,通过影印版的形式出版的,其原汁原味远非一般性的梳理和编辑可比,这样既体现了丛书浓厚的原始性,又增加了它的可信度和历史感。 总之,本套书的出版将为中共党史研究、延安时期历史研究和20世纪中国社会历史研究,提供奠基性的资料。 (5)社会反响:《红色档案——延安时期文献档案汇编》丛书出版发行后,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好评。不少读者认为,《红色档案——延安时期文献档案汇编》以汇编的形式,全景式地介绍了延安时期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收藏价值。还有专家学者指出:《红色档案》丛书对于让广大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延安时期的革命历史、更好地弘扬延安精神,对于推动延安时期革命历史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总的来说,读者对丛书的反映很好,达到了丛书出版的目的。
2.项目特色
延安十三年在党的历史上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陕北能够成为中共中央和各路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成为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及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中国革命的大本营,也确实有其独到之处。
陕西人民出版社在长期出版党史军史选题书籍的过程中,逐渐积累和发掘了一批延安时期有重要保存和研究价值的党史资料,在对这批文献资料进行收集、整理、选择后,选用合适的出版形式,实现了对党的重要历史文献资料的有效保护和传播,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一)注重文献资料的取舍
《红色档案——延安时期文献档案汇编》 丛书在文献的选取上进行了突破,从收集到的资料中精心挑选,最终形成了一套史料全面、自成体系的丛书。
《红色档案——延安时期文献档案汇编》 十分注重文献收集的广度,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延安时期的真实情况。首先,丛书对当时延安各个方面的情况进行了广泛的关注,通过收录《中国青年》《中国妇女》《中国工人》《解放》《八路军军政杂志》等党政机关各个部门的权威刊物,从青年工作、妇女工作、文化工作、工人运动等角度作了详尽的介绍。其次,丛书对一些零散的资料进行了汇总,按时间顺序,分别整理出《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史料汇编》和《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汇编》,成为研究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各项工作的第一手资料。再次,丛书在收录文献时还充分考虑到了学术研究的客观公正原则,在选择对当时延安情况的介绍性资料时,不仅收录了延安方面编辑出版的《五月的延安》和《陕甘宁边区实录》,还突破性的收录了上海出版的《速写陕北九十九》一书,以另外一种视角来看延安,通过对比,可以使研究者对当时的情况有更全面的、不偏不倚的认识。
在为读者提供尽可能全面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丛书还尽力挖掘文献的深度,即维护文献的起承,尽量避免在使用时出现学术上的割裂现象。例如,丛书在完整收录八期《文艺突击》(毛泽东支持和鼓励下在延安诞生的第一个文学刊物)的同时,还收录了该刊物停刊后更名出版的全部十一期《大众文艺》,以及《大众文艺》停刊后出版的唯一一期《中国文艺》,从而保护了文献资料的传承,也有助于学者系统的研究。
当然也有一些文献资料,由于自身无法进行整理,所以无法进行合理的利用。丛书原本考虑收录的中共中央西北局机关报《斗争》等刊物,就是因为只找到零零散散的几份刊物,无法整理成套,不能够给读者提供一个整体的认识,而不得不放弃收录,留下了遗憾。
(二)注重丛书的出版形式
文献资料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版直接影响着出版的效果。考虑到丛书的出版从一开始就具有抢救文献的性质,所以编委会对收集到的资料精心编排,重新编排目录,尽量以影印的形式,既保持资料的原貌,又使资料更便于读者查阅。但是,要把文献资料全部影印,信息采集难度大,技术要求高,投入成本多,要耗费很多的人力物力。
首先,因为文物保护的原因,大部分书籍不能拆开来扫描,也不能在扫描过程中使用强力,因为一不小心就会对原书造成无法弥补的破坏。以丛书收录的《大众习作》为例。当时条件限制,刊物使用的是马兰纸,由于时代久远,纸张脆弱,所以很少能保存下来,在扫描时就需要十分的小心。另外,由于当时的印刷条件有限,不少文献本身的字迹就比较模糊,需要后期制作时做更加繁琐的文字处理。以丛书收集到的《新诗歌》为例。丛书收集到的《新诗歌》分为延安版和绥德版,其中一个是油印版,一个是铅印版。以普通的影印手段,很难清晰地呈现每一本书的原貌,这就需要进一步的后期精修。
《红色档案——延安时期文献档案汇编》的定位是再现文献资料的原貌,所以对每一个细节都要做到精益求精。为此,编委会制定精密方案,购买先进的摄影扫描设备,做好一切准备工作。随后利用先进设备和技术对文献资料进行原大扫描,再一页一页的对页面进行除黑、精修。这项工作历时近两年,克服种种困难,精修了上万张图片,文献资料信息采集的任务才告完成。
随后,为了顾及读者阅读习惯,同时尽可能地与历史文献本身进行对接,丛书还考虑到选择左翻书的呈现形式,并使用了正度16开的开本,使之易于展示文献内容。
作为当代出版物,通过综合材料选择、编辑加工、装帧设计等环节,将《红色档案——延安时期文献档案汇编》与文献收藏、学术研究等融合在一起,使其成为一个综合体,更加便于阅读、利用和研究。
(三)丛书出版对资料保护及使用的推动作用
《红色档案——延安时期文献档案汇编》最终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历时五年收集、整理、编辑完成。丛书上千万字,首次系统的向读者展现了延安时期党政机关各个部门、文艺团体出版的各类文献,通过这些资料,读者可以对延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丛书入选了“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并得到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出版基金的资助。应该说,丛书出版对这一批文献资料的保护及使用的起到了十分积极的影响。
在丛书出版之前,关注和研究延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情况的读者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收集、寻找、借阅相关资料,而且由于种种现实的原因,往往无功而返。而《红色档案——延安时期文献档案汇编》的出版将极大地拓展文献资料使用和传播的空间,使其更为方便地传播。研究者可以购买丛书,置于案头,做到随时随地查阅利用。为各大图书馆提供了一次扩大馆藏的可能,为研究者提供方便。就连拥有历史文献原件藏品档案馆也会在拥有这套丛书后,将原件做妥善的收藏处理。甚至丛书还会通过版权贸易的形式向域外传播,从而实现文献资料的全球共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