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甲午马年,我才发现我和陈平是即熟悉又陌生的朋友。说起熟悉,我们认识多年,相交甚好,只是为了文化事业各忙各的。我忙于著书立说在外地培训咨询服务文化和快乐服务,他忙于拍个片子唱个京剧、主持策划个活动,是个多才多艺的帅哥,每逢大家聚在一起总是想法“逼”他唱上两段,他的《甘露寺》、《淮河营》等京剧名段可谓字正腔圆韵味醇厚苍劲挺拔清新雅致赏心悦目,把集会的兴致推向高潮。
但随着几次文化活动的举行,我才惊诧的发现,我犯了一个天大的错误,我对帅哥陈平并不了解,我对他竟是那么陌生。几十年来,他一直执着的忙于红色文化的打捞,锲而不舍又默默无闻的搜集访谈整理那些被人们遗忘的共和国记忆,而且以他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和敏锐的视觉,高超的文学艺术,竟然艺术的聚焦和再现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打造了一个个文化亮点和文化名片,填补了很多历史传承和文化艺术上的空白,创作了数十部经典作品,真令我有点“羡慕嫉妒恨”。
羡慕钦佩他的文化自觉和不懈的执着奋斗及文化贡献,竟然逐步形成了一个“红色记忆”的体系和“陈平现象”;嫉妒他多才多艺高产多产,不仅比我长得帅气,而且唱的主持都比我好;不仅文章写得棒是个编、导、演、制皆能的大能人,而且比我涉猎广、比我能量大、比我接触人多,比我做的事业大(在我和很多人认为不可能做成的事情他竟然做成了);恨这家伙太不仗义,做了这么多好事竟然不告诉我,有这么多佳作也不让我先睹为快,我一旦出版了服务文化新书总要送他雅正分享,他却闷头干活自己独享偷着乐。看来,是得好好给他算算这笔帐的时候了。不妨把他悄悄干的那些事抖搂抖搂、“曝曝光”。
一、“陈平现象”的八大文化贡献:
(一)奔走呼号“惊动”全国人大、设立爱国教育基地,“感动”人行总行,“赎回”旧址建立中国人民银行纪念馆
2003年,为纪念中国人民银行成立55周年,再现第一张人民币在石家庄诞生的史实,陈平创意拍摄专题艺术片《人民币史话》,他一会儿拜访革命前辈,一会儿史海沉勾搜寻史料记述,一会儿又走城串乡寻访知情者,不仅使散落的革命记忆汇集串联成章,还找到曾亲历中国人民银行筹备全过程、唯一健在的石磊老人采访(他珍藏的当时印制的第一张人民币,成了世人瞩目的革命文物)。该片采访的同期声多是亲历者,或是亲见者,老革命家的后代作为亲闻者,也进入了镜头。特别是董必武题写《中国人民银行》的资料,更是弥足珍贵。其同期声的真切,画面之大度和经典。令人赞叹不已。
多少年来国家和人民都离不开人民币,但有多少人知道,1948年毛泽东主席在平山西柏坡,亲自嘱托南汉辰负责筹建中国人民银行并发行人民币?又有谁知道平山、阜平的山沟里散落着多处人民银行的印钞厂和仓库?谁曾想到在1948年12月1日,现在流通全国的第一张人民币就是在我们石家庄中华北大街11号一座被人们称为小灰楼里诞生。而这张宣告旧社会灭亡,新中国诞生的人民币背后的故事,在这部文献片里都作了详尽交待。成为提升石家庄革命文化底蕴的有力见证。
在采访拍摄中,陈平深感“小灰楼”(石家庄市中华北大街11号,中国人民银行旧址)是石家庄市区内最具代表性的革命遗产,应大力保护利用(当时小灰楼被一家洗浴中心承租)。为此,他撰写了“利用革命历史遗产、提升城市文化品味”的论文。并提出了“小灰楼”具有直观、形象的教育功能,应将其建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议和提案,并为此奔走呼号,向有关部门陈说其意义,终于,惊动全国人大,感动人行总行,“赎回”旧址,将小灰楼建设成为中国人民银行旧址纪念馆暨“钱币博馆”。如今,“小灰楼”,已成为人们争相观瞻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不仅丰富了旅游文化资源,而且填补了红色文化的一个空白,同时为石家庄这座“共和国文化之城”做了最好的注脚,因为历来立国先立币,不立币何以立国?
(二)人杰地灵创佳作,庄里飞出“共和国之歌”!
每一首好歌都能代表一个时代和一个民族的风貌,而我们的“军歌”、“党歌”、“国歌”,就是革命时代的最强音。这三首诞生于不同岁月、妇孺皆详且生命力极强的歌曲,坚毅豪迈、热情奔放、音律和谐、朗朗上口,以音乐形式塑造了国魂、军魂、党魂的光辉与伟大,是不朽的人民之歌,是时代的号角、民族的吼声、亿万同胞的心声,唱出了不屈不挠的中华民族精神,唱出了一往无前、无坚不摧排山倒海的革命气概。
每当我们听到唱到“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的军歌时、《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党歌时、“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亲的长城”的国歌时,我们心潮起伏感慨万分,脑海里总会想象到人民军队横扫千军的壮景;浮现出毛泽东庄严地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的情景;耳边总会响起毛泽东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英雄们永垂不朽”的悼词。由此心中总会涌现出为民族解放奋斗牺牲的民族英雄们的敬意。国歌即让我们警钟长鸣,又不断地激励我们复兴中华的决心信心。在专题片中,伴着雄壮的国歌声,我们看到了领袖们检阅三军、迎接外宾。我们更注意到,世界大赛现场高奏中国国歌时,体育健儿与国人的骄傲自豪和热血沸腾。
但您可曾想到,这三首气壮山河的经典歌曲都与河北与石家庄有着深厚的不解之缘。石家庄范谈村出生的剧作家词作家诗人安娥,被誉为“靠思想飞翔的艺术家”、曾创作《卖报歌》《渔光曲》《打回老家去》等传唱不衰的佳作,这位改变田汉(长沙人)一生的烽火红颜,以她的思想和才情征服了恃才傲物的“田老大”。在艺术上崇尚唯美浪漫情调的文艺家田汉在灵感之源、精神导师安娥的影响下,开始将笔触扩大,申请入党成为“时代之子”,填写出日后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原是1935年《风云儿女》主题歌、聂耳谱曲)。出生于河北辛集的诗人、教育家公木(又名张松如曾创作《英雄赞歌》)于1939年和作曲家郑律成创作了热情奔放的《八路军进行曲》,后更名为军歌《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生于河北平山的“人民音乐家”曹火星(一生创作了1600多首歌曲)于1943年创作了颂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毛泽东亲自修改歌词)。
视觉独特思维敏锐的陈平,在拍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军歌的诞生》(获全国十省市纪录片评比一等奖)等艺术片之后,又精心创意编导拍摄了电视文献片《共和国之歌》。该片采集大量鲜为人知的史料,再现了三歌产生的历史背景、艺术价值和政治地位。该片是艺术家为民族与国家呕心沥血的生动写照。其主题之鲜明、解说之精彩、画面之经典、蕴意之深厚、气势之恢弘,堪称是他多年艺术实践经验与专业技术功力的结晶。此片由河北省宣传部承制,被列入向建党九十周年献礼的重要篇目,刚出版就安排省电视台黄金播出,产生了强烈的反响。该片由红旗出版社出版,获河北省影视奔马奖一等奖。
试想,每个河北人特别是庄里人,当听到共和国之歌那激昂的旋律之时,肯定会自豪的翘起大拇指动情的说:您知道吗?那是从物华天宝的第一庄里飞出的歌。
(三)《新中国美术的摇篮》,摇进了往昔的峥嵘岁月……
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中晚期,一批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华北联合大学的美术家们来到了河北,来到了石家庄。在战火刚刚熄灭的这方土地上,居住、生活、学习和创作……他们像春雨,湿润酥软了这里的土地;他们像春风,点染绚丽了这里的花木……他们先进的思想,精湛的画艺与当地古朴、流传久远的年画结合,使之年画有了新的活力,焕发了眩目的风采,更加让民众喜欢和热爱。
陈平倾情打捞这一红色记忆,遍访名人探寻旧址,策划编导制作了文献片《新中国美术的摇篮》。他开采、凝结了这一段历史上有着广泛影响的艺术家和事迹,还有艺术珍品,使这一切都栩栩如生的重新展示在我们的眼前。使我们了解到这些在党的哺育下成长起来的艺术家从延安走来,在河北省生活、创作,而后在开国大典的礼炮声中又一次出发,从河北这方热土,带着与民间年画结合的成果走进北京,组建中央美术学院、浙江美术学院、接收荣宝斋……当然也有人留下来,用心血和艺术,滋润河北这方热土。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华北联大艺术学院到冀中年画社到大众美术社,再到今天的河北美术出版社。这一路走来的嬗变和壮阔,让我们欣慰、惊羡的同时,心中油然升起对党的感恩,对艺术家们的崇敬。
斗转星移,岁月流逝,人生沧桑。艺术家们在河北创作了一幅幅生动鲜活,承载时代风貌的传世图画,留下了一缕缕人性的光辉,同时他们为这里留下了光荣,留下了传奇。
陈平在《新中国美术的摇篮》一书中展示的大部分优秀绘画,都是时代的剪影和浓缩。这些艺术大家的绘画,都纯真地表现和反映了人性深层的欲望和渴求。那就是为摆脱苦难和黑暗,与剥削、压迫进行的顽强抗争;亦为获得幸福,对光明和自由进行的坚定、卓越的追求,这是艺术家们在那个特定时代,独有的生活发现,同时赋予这种发现以艺术个性和神韵。方使这些绘画随着前进的生活发挥作用,即使时间过去久远,在岁月中仍熠熠闪光。
陈平正是深刻地认识到这些价值,因此,他潜心追溯往昔的日子,在岁月的深处,探寻那些幽微像萤火一般的光亮。他将它们采集,梳理,用炽热的情感将它们冶炼、研磨成一颗颗璀璨的珍珠,然后再把这些珍珠汇聚凝结在一起,使之成为人世间和岁月里一颗永放光芒的巨星。此片述说“华北联大”培养了新中国的美术人才。随着解放战争的进展,石家庄作为第一座解放的城市,自然成为各类艺术人才培养的基地。束鹿的农民画,枣强的年画,孕育了北京的荣宝斋和中央美院。石家庄画院的陈承齐,以画党中央在西柏坡的重大题材油画,是个重要的标志。他的“迎着曙光”、“耕者有其田”、“赶考”,被称为“红色记忆”之佳作。随着党中央机关和解放军总部进京,新中国的美术主力军,也自然从石家庄走来。
作者用自己的赤诚和真情,不仅放射了一颗凝结人性辉煌的艺术之星,而且还送给了第一庄有一个圣洁美丽的“新中国美术摇篮”的桂冠,极大的丰富了文化名庄的内涵外延。
(四)编导《太行红源》《陈庄歼灭战》,促成建设陈庄歼灭战纪念馆
在陈平编导的《太行红源》文献片中,展示了河北平山蛟潭庄晋察冀革命根据地,成为抗日战争指挥中心的地位,毛主席称之为“抗日模范根据地”。弘扬了彭真、聂荣臻、贺龙等老一代革命家的不朽功勋。同期声中出现了军博王聚英的定位评价。其中有指挥“陈庄战役”的故事,有“白求恩的战地医院”的旧址,有“抗战报”“军工厂”的来由,有“人民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的模范事迹,有彰显“聂荣臻救助日本女婴”的高度国际主义精神等,体现了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及根据地老百姓,坚决抵抗日本侵略军的“亮剑”精神。特别是聂荣臻司令员在此,为党中央机关选址定于西柏坡。这样,太行山区的蛟潭庄抗日战争根据地,和解放战争中的西柏坡党中央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成为共产党的“红都”之源,这是石家庄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的特殊贡献。
1939年秋,疯狂的日寇对我晋察冀抗日根椐地大举进犯。我八路军120师贺龙师长与晋察冀军区聂荣臻司令员,当机立断,率领我抗日军民在灵寿县陈庄镇附近排兵布阵,对张牙舞爪的倭寇进行了一次毁灭性的打击。陈平认为这一战役是继平型关大捷后我抗日军民取得的又一次伟大胜利。战场的硝烟早已散去,但那可歌可泣的故事应该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里!陈平不辞艰辛围绕这个故事奔波数月之久,采访当年的亲历者,制作了《陈平歼灭战》,再现了这一辉煌的历史片段,在省、市电视台播放后,引起了很好的社会反响。得到了总参副总长徐信上将、国防大学副校长张霖中将的高度评价。引起有关领导重视。如今正在建设陈庄歼灭战旧址纪念馆。
(五)编导《沙飞与石家庄》,客观的再现革命现实主义摄影奠基人的传奇
沙飞是中国革命新闻摄影事业的开拓者奠基人和近百年世界百名杰出战地记者之一。他在思想、理论、艺术、组织、实践等各个方面为我国革命新闻摄影事业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摄影艺术成就令人钦佩。
沙飞是最早的劳苦大众形象摄影人,最早拍摄我国劳苦大众劳作和生活情形的,是20世纪30年代初期沙飞拍摄的《大众生活》专辑,人称“大众生活的写真”。
沙飞是中国革命现实主义摄影奠基人。中国最早的革命现实主义摄影思想,是1933年沙飞提出的“以摄影艺术为武器,反映社会现实,歌颂光明,暴露黑暗,匡正时弊,维护正义”。他为中国革命现实主义摄影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并身体力行,勇敢实践。
沙飞是最早的国防题材组照摄影人。。1936年夏他从不同视角拍摄了《南澳岛远眺》、《南澳岛古城》、《岛民的农耕》、《渔民补网》、《渔民生活》、《在洪涛中讨生活》等照片,至12月选定其中18幅,题为《华南国防前线的南澳岛》,作为《沙飞摄影作品展览会》第一辑在广州展出。后又选定其中16幅照片,分成两个组照,第一组《敌人垂涎下的南澳岛》,”以警示国人加强防务。
沙飞是鲁迅先生最后照片的拍摄人;他是最早的现实主义影展举办人,第一个采访平型关大捷的新闻记者,八路军第一位专职新闻摄影记者,最早的八路军专业摄影机构领导人,为白求恩拍照并成为白求恩的知心朋友。沙飞有较好的英语基础,经常用英语与白求恩交谈,增进了相互交往和了解,双方志趣相投,交往默契,无所不谈,并一起到唐河游泳,成为十分要好的知心朋友。白求恩逝世前留下遗嘱,将心爱的“莱丁那相机”赠送给沙飞。沙飞将这件珍贵礼物和鲁迅照片底片,总是一起随身携带,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沙飞发起举办抗日根据地的第一次摄影展览,最早在山沟里办画报创奇迹,真实记录晋察冀边区全部形象历史。
1940年,沙飞拍摄了聂荣臻救护日本小姑娘美穗子姐妹的全过程,留下了不朽的名作《将军与孤女》,引发了40年后中日人民友好的一段佳话。1980年美穗子一家专程来华访问,拜见聂荣臻元帅,特意送给沙飞女儿王雁一张全家福照片,表示对沙飞的感谢和怀念,并向《沙飞•石少华摄影作品展览会》组委会致信祝贺。
沙飞的命运就像他的名字一样,在用尽全部的生命飞扬后,骤然陨落!随着时间的推移,虽然他拍摄的图片中的代表性作品无可替代的被广泛采用,可他当年的卓著功绩,已鲜为后人所知。 他那充满传奇色彩的短暂人生就象一首起伏跌宕的诗篇,令人赞佩、痛惜、感叹!
饱受战争创伤的沙飞,在和平医院住院期间因精神错乱枪杀日本医生,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以“蓄意谋害”罪被判处极刑的师级干部。这是一起错判错杀案,令人痛惜的悲剧,直到36年后才平反昭雪。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被湮没的卓著功绩,年轻一代已鲜有人知。
该片回归历史,真实的再现了沙飞的卓越贡献和传奇经历,即作为对他和家人的慰藉更是对后人的启迪,同时填补了历史文化摄影文化的缺憾空白。
(六)弘扬《赶考》精神,勤勉进取 改革发展不停步;
情系柏坡警世人, 交好考卷 我们不当李自成!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对于一个执政党来说,最该具有并发扬的应是什么精神呢?恐怕就是“赶考”精神了。正是这种可贵的“赶考”精神,使共产党人团结一心,精诚合作,勤勉务实,学习不放松、工作不懈怠、作风不虚浮、进取不停步,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向人民交出了一份份优秀答卷,谱写了新的历史篇章。但也有不少人远离了服务宗旨和赶考精神,成为以权谋私人们唾弃的“蛀虫苍蝇老虎”。弘扬“赶考”精神既是执政兴国中永恒的课题,也是我们个人事业成功的源动力。两弹元勋们每次核弹试验、每次神舟飞天都战战兢兢的接受科学和人民的考验;新闻发言人每次的新闻发布会都是考试,每年的两会都在给政府官员打分评卷;著名农业科学家袁隆平说,当接受测产验收的时候,自己的心情,“就像一个赶考的小学生一样”,袁隆平还自称是“80后”,并希望自己成为“90后”时,能够实现超级稻亩产过1000公斤的目标。
陈平的每部佳作又何尝不是在赶考呢?这正是:“赶考”精神强,事业创辉煌。
为弘扬柏坡精神,牢记两个务必,陈平倾情创作编导了《赶考》艺术专题片。此片述说党中央在离开西柏坡前,毛泽东在与周恩来关于赶考的对话时发出的感慨:“我们决不做李自成!”进北京犹如赶考,考不及格就得退回来,告诫党的各级干部,要坚决做到“两个务必”。影片中采用了很多珍贵资料镜头,参加七届中央委员会的委员们,进入餐厅会场时的影视资料,毛主席作报告时的神态和气势,还有开国大典时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讲话的场景等,都是历史真实的记录。同期声中有“坡学”研究者赵新月,他讲了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解读李自成失败的根由,歌颂了人民领袖毛泽东的高瞻远瞩。专题片中展示了陈承齐的大型油画《赶考》,画面有二百多群众欢送,没有敲锣打鼓,而是毛刘周朱任五大书记在群众的簇拥中,老百姓中有包羊肚子手巾的,有背粪框拿铁掀的,有抱小孩子的,形象各异,场面热烈,神情专注,栩栩如生。毛主席正伸着两个手指说,要做到“两个务必”。充分表现了党和人民的鱼水关系。说明“两个务必”成为执政党成败的试金石。2014年,具有赶考情节的陈平正在谋划编导《西柏坡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