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
80年前,中央红军在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了700多座县城,翻越了18座大山,跨过了24条大河,走过了草地,征服了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后,迎来了属于她的胜利。
9月20日,本市百余名红军后代、平均年龄超过6旬的老人们以自己的方式,开启了一段新的“长征”。
他们从本市出发,奔赴当年的川陕革命根据地,去探寻父辈们的足迹,追忆血与火交织的历史,传承永不泯灭的长征精神。连日来,记者跟随这些红后老人,于茫茫大山之中,聆听着他们与父辈们的故事。
9月22日,在川陕将帅碑林,红后们举起右臂庄严宣誓,“永远不忘红军精神,永不辱没红军先烈,永做合格的红后人!”他们向长眠于此的父母及先辈们的墓碑敬献花篮,轻轻地说句:“我们来了,你们安息!”
一路走来,老人们感慨,80年前的那场胜利并没有留在过去,她已随时光穿越到现在,以至未来,时时刻刻提醒我们不忘初心,在新时期的长征路上,继续前行。
一、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高唱着雄壮的《长征组歌》,人民体育馆外,一场远赴四川、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出征仪式拉开帷幕。
主人公是百余位老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天津红军后代。此行目的地是千里之外的四川省巴中市,当年,红四方面军以此为中心建立了川陕革命根据地,成为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之一。
80年前,作为那个年代的热血青年,他们的父辈毅然加入到长征的队伍中来,在这支队伍里跟着党跟着毛主席,一步步走出来,一直走到天安门升起五星红旗。今天,在天津红后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是红四方面军的后代,因此,巴中这座城市对他们来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老爸就是从巴中老家参加红军的,我们一直没来过,到老爸曾经流血战斗过的地方看看,是我们姐妹几个多年的心愿。”红后张瑛告诉记者,这次巴中之行,她们姐妹四人共同起程,为父亲在巴中将帅碑林的墓碑献上祭文。
红后李军武已是第二次来到巴中,第一次来是跟随父亲,他清楚地记得当年父亲站在纪念碑前对他说,希望自己死后能把骨灰埋在这里,一是因为四川是他的老家,二是因为这里埋着他长征路上的很多战友,在这儿他永远不会寂寞。转眼间,再次站在纪念碑前,父亲已逝世7年,李军武带来了父亲生前打仗最心爱的望远镜,全家人决定把它捐赠出来。因此,这次赴川,对他来说,更像一次出征。
然而,谋划的三年之久的巴中之行,并不是他们第一次出征。
6年来,红后这支队伍已组织了30余场大型革命传统教育活动,约有2000多人次参与。原天津警备区后勤部部长、红后姜铁军介绍,弘扬红色精神,首先要了解红色历史,这些年,他们先后去过井冈山、于都、延安、大别山、南泥湾、孟良崮,一路上,他们边走边讲,不仅讲述父辈们那些可歌可泣的战斗故事和英勇奋战、不畏牺牲的革命精神,而且还从一点一滴的小事讲起,讲述生活里的父辈对家人、后代的影响,哪怕是父亲脚上一双打着补丁的布鞋,也可以讲给大家分享。
“不是自吹自擂啊,红后的经历是非常宝贵的财富,我们身上流着红军的血,父辈的革命精神、光荣传统我们不仅要继承,更要发扬,现在我们退休了,是发挥余热的时候了!”孟迅,天津红后的负责人,其父孟庆山戎马一生、身经百战。目前,天津红后共有300余人,其中包括不少开国将军的后代,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和父辈一样,军装穿了一辈子,也把自己的人生全部奉献给了军营。“我们年龄大了,这么大型的外出活动以后恐怕很难再搞,但红色资源我们一定会利用好,下一步,打算把精力转向社区、学校、企业、部队,到基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孟迅对记者说。
二、
此次巴中之行,短短6天,红后们要向川陕苏区将帅碑林敬献花圈、捐献父辈生前遗物,活动还得到了巴中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天津红后一起举行一系列纪念宣传活动,此外还组织参观红军纪念馆等红色景点。紧凑的行程,对于这些老人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按照部队习惯,临行前,他们成立了9个保障小组,要求每个人要发扬红军不怕吃苦、艰苦奋斗的精神,确保活动圆满完成。
谭慧英被分在了通讯组,一路上采访、写稿、约稿忙个不停,她要为内部宣传材料《红星报》的出版做准备。“小潭,你辛苦了!要注意身体啊。”同行的几位老大姐提醒。潭慧英笑着说:“我这辈子干工作,从没觉得苦,老爷子对我说的最多的就是——你那点儿苦,跟红军长征比起来算什么!”
谭慧英的父亲潭发贵11岁参军,长征路上,11岁的小孩与大人吃一样的苦。每当谭慧英的脑子里闪现那个瘦弱、衣衫褴褛的孩子,她就心疼得泪流不止。“小时候,老爷子给我们讲他长征的故事,我们不理解,心想,那草根、树皮怎么能吃呢?穿草鞋,老爸说,那哪叫鞋啊!草根本来不及编,直接缠脚上就走。”
后来谭慧英也成了一名军人。1970年,承德地区组建野战医院,16岁的谭慧英成为一名护士,本以为可以光荣地成为白衣天使去救死扶伤,可谁知分配给她的工作竟是喂猪。30头猪的吃喝拉撒,她一个人全包。初冬的承德已经滴水成冰,每天凌晨两点,谭慧英就要起床熬猪食,熬好了用肩膀挑到半山腰的猪圈里,每次往猪食槽里倒的时候,都感到自己快要栽到猪圈里了。一个早晨,山上山下要跑几十趟。一天下来,她的肩膀被扁担压得黑紫黑紫的。
她委曲得给妈妈写信,希望妈妈寄点好吃的过来。终于有一天收到包裹,打开一看,只有一件毛砍肩,抖了又抖,掉下来一块水果糖。见到糖,十几个女兵你一口我一口咬着分了,直到剩下最后一小块,谭慧英刚放进嘴里,看到又进来一位女兵,马上从嘴里掏出来,顺势塞到了人家嘴里。
后来,妈妈写信告诉她,本来是在毛砍肩里裹了一大包水果糖,可不巧让爸爸发现了,他坚决不让寄,“幸存”的那一块可能是与爸爸抢夺的时候掉出来的。过了不久,爸爸的信也到了,他老人家在信里狠狠批评了谭慧英,“别人能坚持,你为什么不能?年纪轻轻凭什么贪图享受?永远不要忘记你是红军的孩子,当兵就要甘于吃苦、敢于吃苦,越是艰苦的地方,越是能锻炼人。”
这封信谭慧英保存在了很多年,每当遇到困难,都会拿出来读一读,当他想起父亲,想起红军,什么困难都觉得不难了。谭慧英时常想,如果父亲不对自己那么“狠”,自己也许会成为一个不敢应对挑战、拈轻怕重的人。正是在父亲的影响下,她一直向孩子灌输自强自力、对自己人生负责的观念,如今,她的孩子很优秀,依靠自己的能力,打拼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三、
美国《时代》周刊在2000年编辑的名为《人类1000年》一书中,评选出过去1000年“影响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100件事,在中国入选的3件事之中,长征是其一。长征,何以影响人类1000年?
孟迅这样看待长征,从战争规模上看,长征不仅在军事史上占据重要位置,而且长征给予人类精神的影响,却更加震撼和深远,在那样一个恶劣的条件下,如果没有坚定的信仰和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是不可能取得胜利的。
孟迅的父亲孟庆山,在长征路上身负重伤,胳膊和腿肚子被敌机炸弹炸伤。翻越夹金山时,踩着没膝的积雪,艰难地向上爬,凭着惊人的毅力,以伤残病弱之躯,征服了雪山。在沆沆洼洼的草地上,由于缺医少药,身上的伤口化脓感染了,溃烂得厉害,胳膊上的伤口已经长了蛆。见到这么严重的伤势,政治部一位领导决定安排孟庆山到当地老乡家休养,孟庆山一听急了,坚决不同意,咬着牙用尖刀割去伤口上的烂肉,继续长征。几十年后,孟迅问父亲,在那样的情况下,是什么力量支持他走出草地。“当时只有一个信念,就是死我也要跟着部队走,我坚信长征一定能胜利,中国革命一定能胜利,共产党一定会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我作为一名党员,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亲手将这一切变成实现。”
如今,长征已经过去80周年,这其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时期的中国,还需不需要长征精神?
张瑛是在父亲去世后,才开始真正理解并懂得父亲。父亲枪林弹雨的长征故事,年轻时的姐妹们真的是当“故事”来听的。随着阅历的增长,越来越觉得,父亲身上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以及对革命的忠诚,在自己的工作、生活中同样需要,只不过有这些字眼有时会以兢兢业业、踏实肯干、乐于奉献来代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