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很多人相比,张瑛的职业生涯并不顺利。高中毕业后,本来被分配到机关工作,但父亲坚持认为,年轻人应该去基层锻炼,毅然把自己的女儿安排到企业车间。一天三班倒,张瑛不怕困难,每天工作很努力,很快成为厂里的技术尖子,每年都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后来,张瑛走进了大学校园,毕业后在一家大型国企里成为一名工程师。1997年,企业关停并转,张英不得不面临着二次就业。凭借自己坚韧不拔的毅力,40岁的张英从零开始,成为一名高校辅导员,在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里,既当老师又当学生。勤奋、好学、爱一行钻一行,张英深得领导和学生们的好评,她所带的班级多次荣获市级优秀班集体。
4年前,张瑛正式退休。“谁不会遇到点困难?但面对困难要有敢于战胜的勇气,有必胜的信念,对待生活、工作有一种认真执着的精神,这不就是长征精神吗?”
四、
陪父亲参加过两次长征纪念活动,退休民政干部、红后姜建军有了更多使命感,特别是在父亲去世后,这种感觉更加强烈。随着老红军相继离世,那段历史终有一天会成为教科书里的文字,而成长在红军家庭的后代们,能够为长征精神的传承做些什么?
这些年,不少红后们都在整理并挖掘自己的家风。他们发现,父辈们在家庭生活中有很多共同点,其中之一就是艰苦朴素,不搞特殊化。“对国家和人民做出的贡献,是仅属于父辈的,与我们无关,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不搞特殊化,学好本领,报效祖国。”红后曾江燕对记者说。
姜建军在10年前开始琢磨父亲、研究父亲,他一直在认真体会不苟言笑的父亲给这个大家庭最深刻的影响是什么。红军长征,使父亲成为一个忠诚、勇敢、有信仰的战士,而对于他最现实的意义,那就是严谨、朴素的家风。
有一件小事,姜建军记忆犹新。父亲在战斗中受了很多伤,身上9处枪眼,解放后伤残等级被评定为二等乙级。当时,姜建军的大哥姜铁军已是警备区后勤部部长,有不少人劝老爷子,让大儿子把伤残等级调高点,这样享受的待遇就会相应提高。“当时我父亲很气愤,他说,我那么多战友都在战争中牺牲了,谁给他们调去?”姜建军说,“父亲这辈子很知足、很感恩,他时常告诫我们,到任何时候都不要动歪主意,不要去想着占便宜,捞取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张瑛也时常回忆起小时候和父母一起住在桂林路的情景。那时她每天上学、放学都要自己走到公交车站去坐车,父亲的专车她一次也没享用过。有一次,张瑛走下公交车,父亲的车正好开到她的身边,司机看到张瑛,踩了一脚刹车,示意让她上来。只见父亲一挥手,对司机说了句:“让她自己走回家!她怎么能享受公车?”公家的便宜不能占,工作一辈子,张瑛一直用这句话来约束自己。
刚刚从井冈山回来,又投入到巴中之行的红后李诚说,从艰苦年代过来的父亲,一辈子节俭,也要求孩子们不能铺张浪费。普通家庭结婚摆宴席这么平常的事,在这位老红军的家里却不被允许。30年前,李诚结婚时想请亲朋好友摆几桌,跟父亲商量时,父亲当场就翻了。“朱德和康克清在长征路上结婚时,我是的13个人当中的证明人之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结婚,就是一杯水酒,什么都没有。你们结婚还摆几桌,请这个、请那个,没必要。”
每一个红后谈起父亲,都有说不完的故事。姜建军一年前退休了,他现在每天要做的事情只有一件,那就是宣传红军精神,宣传革命家风。他自己掏腰包出了书,开设了微博,现在点击率已达到80万人次,每天都有更新。在他的微博留言里,得到了很多人的点赞,姜建军说,革命后代谈家风,真实可信,他要做的还有很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