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红二十五军历史定位
红二十五军是中国工农红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一支主力红军。是开创陶家河、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功臣。
二、红二十五军建制变迁
红二十五军:成立于1931年10月25日六安麻埠,军长旷继勋,政委王平章,辖第七十三、第七十四、第七十五三个师,七十三师师长刘英,政委吴焕先,下辖二一七、二一八、二一九三个团;七十五师是1932年3月上旬在六安麻埠成立,师长廖荣坤,政委戴克敏,下辖二二三、二二四、二二五三个团七十四师是1932年5月中旬成立于霍邱白塔畈,师长江明国,政委戴季英,副师长张成功,下辖二二〇、二二一、二二二三个团。全军一万二千余人。
红二十五军在第四次反围剿霍邱保卫战(1932年7月)中损失严重,军长身负重伤,蔡申熙接任军长。9月10日,撤销七十四师和七十五师二二五团,补入红四方面军各主力师。9月30至10月1日,七十三师随四方面军主力由金寨燕子河越过中、西界岭,南下英山鸭掌树转向罗田石桥铺西撤,七十五师(剩下两个团)由蔡申熙率领殿后担负掩护主力转移任务。与此同时,东路游击二十七师七十九团由师长徐海东率领在西界岭完成掩护任务后,转战到金家铺,准备与东路游击司令刘士奇组建红二十七军(10月2日),转移被国军围追堵截下来的两万多名随四方面军转移的整个鄂豫皖的地方干群和四千多名红军伤病员。10月9日,在黄安以西河口地区,红四方面军与数倍敌人激战,红二十五军军长蔡申熙牺牲。10月10日,张国焘在河口以北的黄柴畈决定,主力向西转移,留下红二十五军军部特务营和七十五师(仅两个团)在根据地坚持斗争。
重建红二十五军:1932年11月30日在黄安檀树岗重建,军长吴焕先,政委仍然是王平章,二十七师改编为七十四师,师长徐海东,政委依然是戴季英,下辖依然二二〇、二二一、二二二三个团(由二十七师七十九、八十、八十一团改编)七十五师番号不变,师长姚家芳,政委高敬亭,全军约七千人。
1933年4月8日,将1月成立的红二十八军编为红二十五军七十三师,师长廖荣坤(后为周希远),政委王少卿,下辖二一七、二一八、二一九三个团,罗山独立师十六团编为七十五师二二五团。军长吴焕先,政委戴季英(兼七十四师政委),副军长廖荣坤(兼七十三师师长),全军一万二千余人。
1933年5月2日—6月13日,在长达43天的七里坪阵地攻击战中,红二十五军损失惨重,剩下6000多人,撤销七十三师番号,缩编到七十四、七十五师中。8月下旬,七十五师特务营和七十四师二二二团三营被国军截断,未能归队。9月中旬,将以上部队与独立第七师合编,重组七十三师,师长廖如银,政委王少卿,下辖二一七、二一九团,。,鉴于只剩下3000余人,9月26日,省委决定将七十五师由三个团缩编为三个营。10月2日,红二十五军被分割,省委和军部两千余人与副军长徐海东以及后续部队被分割于鄂东北和皖西北。
10月11日,皖西北的徐海东与红八十二师再次组成红二十八军,徐海东任军长,郭述申任政委,下辖八十二、八十四师;10月19日,连续恶战中,鄂东北的七十五师师长周希远企图率部到七里坪投敌,被该团二营政委李世煌发觉,就地处决师长。不久,七十四师政委王少卿被俘后叛变,鄂东北红二十五军主力只剩下三个团一千多人。
其间,被省委肃反错杀的有大批红军将领:红二十七军军长刘士奇,红二十五军军长旷继勋,红二十五军副军长兼七十三师师长廖荣坤,七十五师师长姚家芳,七十三师政治部主任程启波,独立第六师师长叶启文,第八路游击师师长汪明国,红八十二师副师长卢兴明,皖西北游击司令吴保才,八十二十师政委江求顺,二二三团团长李和生。
1934年4月16日,红二十八军与红二十五军在商南豹子岩会师,17日,合编为红二十五军,军长徐海东,政委吴焕先,政治部主任郭述申,下辖七十四师,师长梁从学,政委姚志修,七十四师辖三个营;七十五师师长丁少卿,政委高敬亭,下辖两个团,全军三千余人。
1934年6月到7月中旬,红二十五军在朱堂店南北地区恢复和开辟了南北长三十公里,东西宽二十余公里的根据地,建立了几个乡级政权,成立了游击队和赤卫军。
1934年7月17日,红二十五军在罗山长岭岗将国军一一五师两个团击溃,歼敌五个营,给国军以歼灭性打击,剿匪副总司令张学良将师长姚东藩撤职。
1934年8月30日,省委决定攻打英山县城,派少量部队进行试探性攻击时发现,国军四十七师驻扎,碉堡坚固,设防严密,根据徐海东军长的建议,省委决定放弃攻打英山,改为奔袭太湖,出其不意。部队驻扎到杨柳湾休整三天,9月3日下午五时,从杨柳出发,连夜行军四十余公里,隐蔽至太湖西北的回龙湾,4日下午,急行军六十余公里,于午夜突然攻占太湖县城,消灭警备旅,缴获大批物资。
1934年9月16日,省委和红二十五军由太湖移驻陶家河地区。军政委吴焕先率七十五师分散在以陶家河为中心的地区,恢复老根据地、开辟新苏区。军长徐海东率七十四师向南活动至蕲春张家塝一带进行掩护。
1934年10月,红二十五军在陶家河地区,充分发动群众,分配了土地,镇压了一批罪大恶极的反革命分子。经过一个多月的努为,恢复了纵横30余里的一块游击根据地。成立了区委和两个乡政权。极大地鼓舞了群众,振奋了军心。
1934年10月下旬,张学良布置和加强了“追剿”在陶家河地区的红二十五军的兵力。31日,敌四十七师分3路向我军阵地牛背脊骨山扑来,我军占据山脊上牛鼻子眼等险峻地形,冒着敌机的反复轰炸,击退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冲锋,激战两天,消灭敌军数百人,我军也伤亡280人。这时,敌五十四师从霍山赶来增援又分数路压向我军阵地。11月1日晚,我军遂撤出战斗,离开陶家河地区北上南溪、葛藤山一带活动。
1934年11月16日,鄂豫皖省委、红二十五军,根据中央指示,组成“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中央派来程子华任军长,政委吴焕先,徐海东改任副军长,开始长征。1935年9月9日到达延川县永坪,与26、27军合编为红15军团,随后编入红一方面军,抗战时期,改变为八路军115师344旅,解放战争以后,演变为38、39集团军,现为65521部队。
三、红二十五军在英山
据相关资料显示,红二十五军在英山的战斗足迹分别是1932年和1934年,总时间约为66天。1932年累计大约在英山活动过半个月:第一次是7月上旬,七十五师南下英山作战一周,8-9日,日夜兼程北上救援霍邱七十四师;第二次是9月30至10月1日,七十三师随四方面军主力由金寨燕子河越过中、西界岭,南下英山鸭掌树转向罗田石桥铺西撤,七十五师二二三、二二四团由蔡申熙率领殿后担负掩护主力转移任务;第三次是10月上旬,红四方面军主力向西转移以后,七十五师二二四团留皖西北单独活动在英山与霍山之间。
1934年大约在英山留下过50天的战斗历程:第一次是8月30日。鄂豫皖省委决定红二十五军攻打英山县城,军长徐海东率部队进至城北张家畈,得悉城里驻有敌四十七师和湖北第三区姚德安保安团及英山县民团,碉堡坚固、设防严密。我军进行侦察性攻击,即伤亡20余人。徐海东建议放弃攻打英山,改为奔袭太湖。当日留一支小部队佯攻英山县城,省委率二十五军主力撤至杨柳湾。红二十五军在杨柳湾休整了3天,9月3日下午5时奔袭太湖县城。
第二次是9月16日,省委和红二十五军由太湖移驻陶家河地区。军政委吴焕先率七十五师分散在以陶家河为中心的地区,恢复老根据地、开辟新苏区。军长徐海东率七十四师向南活动至蕲春张家塝一带进行掩护。10月9日,鄂豫皖省委在陶家河召开第五次常委扩大会,通过《为完全粉碎第五次围剿而斗争的决议》。决议在总结几个月来的斗争胜利后,强调指出:“虽胜利地粉碎了敌人的新进攻,还没有彻底粉碎五次围剿“。会后,发布了告劳苦群众书,号召广大军民为粉碎敌人的第五次”围剿“而继续奋斗。
10月19日,红二十五军一部奔袭雷家店,消灭盘踞该处的敌保安队,击毙敌区长徐念先。
整个10月,红二十五军在陶家河地区,充分发动群众,分配了土地,镇压了一批罪大恶极的反革命分子。经过一个多月的努为,恢复了纵横30余里的一块游击根据地。成立了区委和两个乡政权。极大地鼓舞了群众,振奋了军心。
10月下旬,张学良布置和加强了“追剿”在陶家河地区的红二十五军的兵力。31日,敌四十七师分3路向我军阵地牛背脊骨山扑来,我军占据山脊上牛鼻子眼等险峻地形,冒着敌机的反复轰炸,击退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冲锋,激战两天,消灭敌军数百人,我军也伤亡280人。这时,敌五十四师从霍山赶来增援又分数路压向我军阵地。11月1日晚,我军遂撤出战斗,离开陶家河地区北上南溪、葛藤山一带活动,不久转战到河南罗山何家冲,准备北上长征。
四、编入红二十五军的英山队伍
1932年10月2日,英山保卫连和英山独立十三团分别编入红二十七军七一九师三团和八十一师五团,两个月后,编入重建的红二十五军中七十四师二二0团和七十五师特务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