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种腹背受敌的严重情况下,军首长当机立断,决定立即突围。在我另打一碗开水还没有能凉一下喝下去时,部队紧急集合,军首长只一句话:必须抓紧时间尽快突出去!全军调集了各连队的轻机枪60多挺,由军首长亲自带领,组成突击队,走在最前面。风更大了,雨雪铺天盖地,道路泥泞不堪,平道上哗哗流水淹过脚背。敌人万万不会想到,红军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就把部队收拢完毕,在如此恶劣的天气里能如此高效迅速组织突围。我们在地下党同志的带路下,向右绕道到敌人空虚的叶县保安寨以北沈庄附近,(血战打出桐柏山区)越过许南公路。于27日拂晓,进入伏牛山区。
独树镇七里岗恶战,是红25军长征途中生死攸关的一场战斗,其惨烈、悲壮的程度更是少见。这一仗打得太突然,太激烈,太艰苦。敌人的骑兵进攻速度非常快,平原上马跑得快,战士们还没有反应过来,骑兵已经冲到跟前,我们的枪都被冰冻着了,紧急时根本拉不开枪栓,战斗一打响,我们吃了大亏,损失惨重,在吴政委的号召并率先冲入敌群的影响和带动下,战士们的情绪才得以稳定,挥舞着大刀跟着吴政委冲了上去,与敌人展开白刃拼杀。当时,敌人从南北两个方向包围过来,兵力大于我们10多倍,我们硬是用大刀砍出了威风,压倒了敌人,杀出了一条生路,使红25军绝处逢生。
独树镇七里岗血战,我军伤亡惨重。我所在连队共有80多人,此战中牺牲20多人。全军在这场战斗中究竟牺牲了多少人?有的同志回忆撰文说有200多人,我后来问过军部负责卫生工作的钱信忠同志,他说大概在300人左右。从敌军资料档案看,国民党河南省绥靖公署主任刘峙在11月28日向蒋介石发出的电报称:“倾据南阳罗专员感(27日)已(9时至11日)电报称,此次赤匪窜至方城砚山铺、七里岗一带,经我庞(炳勋)军长令刘世荣旅痛剿,毙匪二百余名,俘匪五十余名……”这个数字,不包括27日拐河战斗中我军牺牲及被俘人员。
据实地调查,独树镇七里岗战斗中牺牲的红军烈士遗体、被俘人员以及拐河战斗中的被俘人员,后被国民党军集中到七里岗西北之保安镇村庄南的乱尸岗,挖了一个大坑,死的活的全部埋在了一起。这里面自然有我敬爱的指导员文明第同志。大坑今犹在。当地老百姓说,20世纪60年代此地修路时,把坑中的烈士遗骨移到了路东乱尸骨,“300多人,满满一大坑啊!颠倒着放的。这哪里是老红军呀,都是小红军!”老百姓比划着说,他们看到的烈士遗骨几乎都是十多岁小孩子的。
我亲爱的战友啊!在我白发苍苍的今天,当别人称我为“老红军”时,我耳边似乎又响起了70年前老百姓对我们这些“红军娃”的称谓,传来了童音未褪的响亮口号声。你们这些永远的“小红军”,不朽的英名和功绩永远彪炳史册!在如今的七里岗上,一座高大的纪念碑在1997年树立起来,石刻碑文末尾写道:……激战中,近百名将士英勇献身,200余人身负重伤。独树镇战斗,是红25军长征中生死攸关的一仗,对其先期到达陕北,迎接党中央和主力红军北上具有重要意义。军委主席江泽民称这次战斗为“血战独树镇”,与飞夺泸定桥,激战嘉陵江等著名战斗并列长征史册。
独树镇七里岗——泸定桥——嘉陵江……我们活着的人不能忘记,永远不能忘记。
英雄业绩炳史册 丰碑永矗七里岗
历史不会忘记红军长征岁月,方城人民不会忘记红二十五军鏖战独树的丰功伟绩。
80年来,方城人民一直神话般地传颂着红二十五军一往无前的英雄业绩和秋毫无犯的动人故事,直至将心中的敬仰和缅怀铸成一座鏖战独树镇纪念碑,让其俯瞰过去,昭示现在,展望未来,永远矗立在方城大地上,铭刻在方城百万人民心中。
为缅怀红二十五军将士英雄业绩,弘扬长征精神,教育后人,早在1985年10月9日,方城县委、县政府将独树七里岗公布为革命纪念地。1986年,在红军长征胜利五十周年之际,县委、县政府提出在七里岗建立纪念碑的意向。此举得到了原红二十五军军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程子华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视和支持,程子华为纪念碑和方城县分别题写了“烈士精神不死”、“继承独树、拐河镇战斗精神,加速方城两大文明建设”的题词。原鄂豫皖省委常委、红二十五军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原中纪委副书记郭述申和原红二十五军二二四团政治处主任、成都军区原政委陈先瑞也先后题词,分别为“独树镇拐河战斗牺牲的烈士们永垂不朽”和“继承先烈遗志,致力建设方城”。
1995年,根据河南省委提出的“建立比较固定的宣传教育阵地,努力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精神,方城县委、县政府决定在独树七里岗建立红二十五军独树镇战斗纪念碑。同年7月26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原红二十五军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刘华清题写了“红二十五军独树镇战斗遗址”的碑名。
1996年10月下旬,当时的南阳市委书记李清彪在听取市委党史研究室的工作汇报时指出:“江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的讲话中,已把‘血战独树镇’和‘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并列起来,现在就看方城能不能抓住这个事大做文章。”方城县委、县政府按照李清彪同志指示意见,于11月21日召开了县四大班子联席会议专题研究,一致认为在当年红二十五军血战独树镇的战场故地建立纪念设施,不仅是缅怀红军光辉业绩,弘扬长征精神的需要,也是讲政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同时也是为宣传提高方城乃至南阳知名度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县委、县政府决心加速筹建“血战独树镇”纪念碑,编印《血战独树镇》一书,以“红色资源”教育提高全县人民政治素质,提升方城知名度,扩大对外开放。
1997年1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局下发了中秘文发[1997]8号文件,批准在南阳市方城县建立“红二十五军独树镇战斗纪念碑”。同年8月18日,方城县委、县政府在七里岗举行“血战独树镇”纪念碑奠基仪式,拉开了纪念碑建设的序幕。
“白刃柱长天革命先烈血战独树镇扬凛然正气,红旗漫楚关英雄人民建设方城县谱改革新篇。”1997年11月26日,在红二十五军血战独树镇胜利63周年到来之际,经过3个多月建设的“血战独树镇”战斗纪念碑正式落成。这天上午,阳光灿烂,天空湛蓝,红旗猎猎,军乐声声。上午十时,在雄壮激昂的国歌声中,参加揭碑庆典仪式的五千多名干部、群众和学生庄严肃立,覆盖在“血战独树镇”碑记上的红色绸缎缓缓拉下,几名少先队员走到纪念碑前行队礼,敬献花篮。接着,雄壮的军乐声奏起,在七里岗上空久久回荡,宛如当年红二十五军血战独树镇的呐喊,将人们带回那殊死拼杀的昨天。
红二十五军血战独树镇纪念碑采取虚实结合的空间构图法,以一把变形的刺刀为表现形式,寓“血战”之意。碑身高25.34米,象征着红二十五军番号和1934年的时代背景。碑面为花岗岩贴面,正面和背面分别镌刻着刘华清和程子华的题词,分别是:“红二十五军独树镇战斗遗址”、“烈士精神不死”。阳光映照下,纪念碑上苍劲挺拔的镏金题字熠熠生辉,光芒四射,犹如烈士不朽的风骨,不散的魂魄。
血战独树镇纪念碑揭碑当天,由中共方城县委党史研究室编印的《血战独树镇》一书发放给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和学生。该书详细地记述了红二十五军独树血战的真实历史和途经方城期间留下的许多动人故事,成为对全县人民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真实生动教材。
重走红军长征路 七里岗上忆英魂
独树镇七里岗,一个凝血的地名,一片英雄的土地。红二十五军长征鏖战独树镇,对于红二十五军长征先期到达陕北,迎接党中央和主力红军北上具有重要意义。红二十五军在远离党中央的情况下,孤军作战10个多月,艰苦转战万余里,在长征途中独立创建起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并率先到达陕北,为一、二、四方面军会师陕北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被誉为“中央红军之向导”和“北上先锋”。
红二十五军血战独树镇纪念碑建成后,成为对全县人民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每年到此参观、瞻仰的干部、群众、学生及过往游客达万人之多。
1986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50周年,中央电视台大型系列片《长征》第九集《大别山之魂》摄制组,于6月20日来到方城县摄制红二十五军长征途经独树镇、拐河镇与国民党军队发生激战的战场旧址,当时中共方城县委书记张德武,副书记李业生、任国胜等会见了摄制组全体同志,并给摄制组提供了各种方便。
1996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经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等中央领导批准,中央军委决定拍摄反映红二十五军长征的电视文献专题片《北上先锋》。4月29日,中央军委指派海政电视中心到方城拍摄了红二十五军北上长征中“独树七里岗战斗”和“拐河孤石滩战斗”遗址。
2004年,红二十五军血战独树镇遗址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5年7月,在方城县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全县党员汇聚独树镇七里岗,缅怀先烈业绩,重温入党誓词,弘扬长征精神,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永葆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当时的方城县委书记原永胜率县级党员领导干部来到血战独树镇纪念碑前,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他动情地说:“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是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也是执政之本,生命之根。在我县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是具体的,是随时显现看得见体会到的,具体到用先烈的遗志激励我们早日实现‘工业强县、双引三联’的战略目标,加快实现开放富裕文明和谐新方城的步伐,在2542平方公里的热土上建设‘绿色家园、诚信家园、安定家园’,书写无愧于先烈的宏伟蓝图。”
2005年“八一”前夕,由河南大河报、陕西三秦都市报、甘肃兰州晨报联合举行的“重走红二十五军长征路”大型系列新闻报道活动,在河南日报报业大厦广场前正式启动。记者们沿着红二十五军当年的行军路线,寻访长征当事人和见证人,踏访红二十五军当年战场遗址,再现那段枪林弹雨的英雄岁月。当时89岁高龄的刘华清上将对此热情寄语:“河南、陕西、甘肃三省报人重走红二十五军长征路,感怀人所罕见的长征历史,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我祝这一活动圆满成功。”同时,老将军又挥毫泼墨为活动题词:“红二十五军长征精神永存。”8月4日,大河报记者踏进方城县独树镇七里岗,追寻红二十五军长征血战独树镇足迹,写下了《独树镇,风雪中血战突重围》和《一把“大刀片”的惊人感召》的专题报道。
200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众多重走红二十五军长征路的新闻媒体记者再次云集独树镇,踏上七里岗这片当年红军鏖战的土地。6月19日,中央电视台《长征•不朽的魂》摄制组来此拍摄外景;7月11日,《长江日报》、《武汉电视台》等记者来到独树镇七里岗,对当年红二十五军血战独树镇感慨不已,挥笔写下《独树,七十二年前的那场血战》的报道;9月16日,由《河南日报》、《河南日报•农村版》、《大河报》、《东方今报》、《今日安报》、《河南电视台》、《河南人民广播电台》等省会10多家新闻媒体记者组成的“发扬长征精神,建设美好家园”新闻报道采访团来到独树镇,挥笔写下《独树长成“林”》、《一座丰碑,守望幸福》、《方城:独树致富新号角》等报道;10月中旬,方城县委宣传部、方城县委党史研究室、《方城信息》报社联合举行“重走红军长征路,踏访今日新农村”集中采访报道活动,再一次激起全县人民的长征情怀。10月21日,新华社在播发的《十大历史瞬间浓缩长征》一文中,将“血战独树镇”列为其中之一。与此同时,南阳市也因当年红二十五军长征血战独树镇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被新华网评为“长征十大潜力城市”之一。
自2013年开始,方城县以血战独树镇纪念碑为中心,总投资700多万元,在七里岗战场旧址建设占地面积15108平方米的方城县烈士陵园,将散葬在全县各地的革命烈士遗骸迁移到血战独树镇纪念碑附近集中安葬,目前共安葬不同时期的革命烈士498名,永远缅怀长眠在方城大地的英烈。同时,对纪念碑进行修缮,并在碑前安放了英雄群雕像。
201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自7月份以来,方城县先后接待了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上海电视台、安徽电视台、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河南电视台、“长征路上奔小康”网络媒体、信阳晚报、南阳晚报等多家“重走长征路”的新闻媒体记者,深入到血战独树镇革命纪念地采访。中央电视台在八集纪录片《长征》和专题片《回望长征》中,分别以《狭路相逢勇者胜 红25军血战独树镇》、《血战独树镇,红二十五军绝地求生》为题,再现当年的鏖战场景。同时,媒体记者先后推出了《独树镇:风雪中的惨烈战斗》、《独树镇:“U型口袋”里的生死突围》、《血战独树镇:红25军生死攸关的一场恶战》、《红25军长征生死战:血战独树镇》、《红二十五军血战独树镇打出威名》、《烈士纪念日访方城 感受血战独树的荡气回肠》、《铁血豪情 红军美名传方城》、《南阳方城:血与火后 书宜居宜业新篇章》等文章,进一步让血战独树镇红色旅游品牌名扬全国,弘扬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提升了方城知名度。
在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到来之际,方城县作家郭国祥、徐唤民在掌握大量翔实史料的基础上,创作的长篇纪实文学《血战独树镇》,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全景式地展现了血战独树镇战斗经过,热情地讴歌了程子华、徐海东、吴焕先、刘华清等老一辈革命家和广大红军指战员艰苦奋斗、一往无前、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长征精神励后人 不忘初心勇前进
长征精神光耀千秋,长征精神永放光芒,长征精神是我们不竭的精神动力,长征精神鼓舞着我们继续新的长征。
2016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伟大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
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80年来,红二十五军在方城大地上播撒的革命种子已经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方城人民大力弘扬和实践着伟大的长征精神,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个又一个胜利,正在朝着建设富强和谐美丽新方城、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弘扬长征精神,就要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独树血战中,红二十五军在气候、地形都十分不利的情况下,面对强敌,殊死拼杀,浴血奋战,充分表现出红二十五军广大指战员都有着必胜的坚定信念。今天就要象他们那样,对崇高理想矢志不渝,对党和人民无比忠诚,对党的事业敢于担当,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利观、地位观、利益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
弘扬长征精神,就要始终如一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红二十五军进行长征,是从当时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形势出发做出的正确抉择。红二十五军长征前,国民党军队对鄂皖根据地进行了灭绝人性的烧杀抢掠,如果不进行战略转移,红军力量就难以保存。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鄂豫皖省委根据中央的指示,及时作出了“打远游击,创建新苏区”的正确决策,不仅保存了红二十五军主力,而且使红二十五军走上了更加宽广的发展道路。这些都是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出发作出的正确决策,都是坚持实事求是的结果。今天我们搞建设改革,仍然需要一如既往地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制定符合发展实际的战略。近年来,方城县实施政治引领、党建引领、创新引领、规划引领、示范引领,持续抓好中心城区、产业集聚区、特色商业区、粮食主产区、文化旅游景区和美丽乡村建设,优化提升“大城建、大交通、大教育、大卫生、大文化、大商贸、大生态”格局,加快建设富强方城、和谐方城、美丽方城,努力将方城打造成宛北区域性中心城市、南阳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市重要增长极、开放创新活力城市,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结果,极大地激发了全县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热情。
弘扬长征精神,就要始终牢记党的根本宗旨,进一步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红二十五军长征途经方城期间,尽管一日数战,处在且战且走的紧急状态之中,但他们始终不忘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时刻关注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严格遵守群众纪律。沿途拔了老百姓的萝卜,就在萝卜窑旁放一枚铜钱;拾了群众的红薯,就在窖口用石头压上块银元。到拐河镇中心庄时,红军见保长徐树勋家里存有很多粮食,就把粮食分送给穷人;见甲长徐怀义家里的墙上贴着许多派款条子,就把条子全部烧掉。每停一处,就在村头或路边的山崖上刷写标语:“红军是老百姓的队伍”、“实行土地革命、人人有衣穿,人人有饭吃”等。红二十五军以纪律严明、秋毫无犯的实际行动,赢得了沿途群众的理解和支持。独树鏖战的当晚,是独树镇张庄群众及时为红二十五军提供了绕道突围的路线,是张庄农民王永合自告奋勇为红军带路连夜突出重围,红二十五军与广大群众的血肉联系得到了充分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过去,红军浴血奋战打天下,是为人民谋幸福;今天,我们带领人民致富奔小康,仍然是为人民谋利益。因此,必须继承和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一切从群众的利益出发,下大力气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要自觉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为群众一心一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不断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弘扬长征精神,就要继承红军英勇无畏、敢于胜利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独树鏖战中,红二十五军面对的是数倍于己的强敌和饥寒交迫的重重困难,但红军广大指战员一往无前,殊死拼杀,以压倒一切敌人、战胜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打垮敌人的疯狂进攻,胜利突出重围挺进伏牛山。今天,我们在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征程上,还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风险。我们要发扬当年红二十五军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始终保持争创一流的志气、攻坚克难的勇气、开拓创新的朝气、只争朝夕的锐气,勇于克服困难,敢于破解难题,聚精会神搞建设,凝心聚力谋发展,努力开创工作新局面,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胜利。
弘扬长征精神,就要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争当脱贫攻坚先锋。独树鏖战中,红二十五军在突遭埋伏、险象环生的万分危急时刻,军政委吴焕先高呼“同志们,现在是生死存亡的关头,决不能后退!共产党员跟我来”,奋不顾身地带领部队与敌展开白刃肉搏,扭转了被动局面。今天,在脱贫攻坚奔小康的道路上,党员干部要自觉忠诚担当,勇立脱贫攻坚第一线,带领群众“除穷志”、“改穷业”、“换穷貌”、“拔穷根”,一户不漏全面小康。
“白刃寒光耀九天,红旗漫卷涉中原。乌合数万驰围阵,劲旅三千破楚关。浴血冲杀七里岗,挥师跃入伏牛山。英杰忘我书正气,伟岸丰碑铸史篇。”方城作家董玉泉所作的《丰碑颂》,充分表达了方城人民对红二十五军的崇高敬仰和礼赞。红二十五军鏖战独树镇的丰功伟绩和留下的伟大长征精神,永远激励着方城人民不忘初心,拼搏进取,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新的长征路上奋勇前进,创造方城人民更加幸福美好的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