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化禾口区扩红指挥部旧址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在此之前,宁化人民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倾其所有,竭尽所能,进行扩红补充兵员、筹集军需支前、救治伤病人员、牵制阻击敌人掩护红军战略大转移,为支援红军长征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付出了巨大牺牲。
一、相争上前线
从1929年到1934年,宁化全县有3.6万户,13万人口,其中男性6.65万人、青壮年2.16万人,先后参加革命的有13700多人,平均不到3户就有1户是军属,每10人中有1人参加红军,青壮年中不到2人就有1人是红军,加上地方赤卫队员,青壮年几乎全部上了前线。
尤其是1934年初到红军长征出发,扩红任务更是如雪片纷飞不断地下达,且任务越来越重,要求越来越高,时间也越来越急迫。当时,由于战争逃亡和大量扩红等原因,宁化人口已日见下降,农村劳力严重不足,但为了确保革命战争的胜利,确保土地革命的胜利果实,宁化人民仍然坚强地克服一切困难,一次又一次地完成上级下达的扩红任务。1934年1月,宁化完成参军人数达1460人,3月10日至18日又扩大赤卫军3717名,其中女赤卫军775名,模范营1794名。4月27日,宁化独立营在永安编入由方方、罗桂华率领的独立营第9团第3营。5月至6月30日止,宁化完成扩红1278名,至长征出发前,9月29日,宁化县为主力红军部队补充兵员227名(不含彭湃县和泉上县)。
宁化扩红过程中,出现了许多诸如父送子、妻送夫、兄弟、夫妻双双参军的感人场景。曾在北京首都机场工作过的老红军赖林芝(宁化县治平乡人),其胞兄赖国学,在1931年9月参加红军去了。1934年3月,在紧张的扩红运动中,赖林芝说服父母,毅然报名参军了。在长征途中的某天,他突然见到阔别多年还在红军部队的胞兄。由于行军紧急,哥哥和他只讲了几句话,同时塞给他2块省吃俭用留下来的大洋,一挥手便走了。从此,赖林芝再也不知道哥哥赖国学的下落了。淮阳区的邹维生、张善仲夫妻双双同时参加红军。也有很多区苏主席、队长、乡苏主席、乡支书自己带着参军的。不少妻子动员自己的家人和丈夫去参军,当时一首“送郎当红军,郎当红军,妹妹也光荣……”的歌很流行。朱三秀从小被抱养在淮土张家给大她5岁的二儿子张国生做童养媳,红军长征前夕,她和从小亲密相处的“哥哥”张国生订婚不久,“哥哥”入伍了,送行那天,她却又难舍,哭成了泪人,谁知这一走成了永别。正当年华的她出家了,和青灯古佛、木鱼檀香相伴了一生的朱三秀一直盼望着自己的丈夫有一天能魂归故里,其实宁化类似的女人又何止朱三秀一个。
二、竞赛支前忙
宁化是中央苏区乌克兰,获得“千担纸,万担粮”“支前模范县”的赞誉。从1931年春至1934年秋,宁化苏区积极响应中央和省委关于开展支援前线、保障战争物质需求的号召,广泛开展支前突击运动,共筹集了粮食950多万斤、钱款54万元和大量的军需物资支援前线,组织了2万多人次的担架队、运输队担任支前后勤保障任务,成为福建省的支前重点县。
为了保证红军大规模战略转移的粮食供给,宁化苏区广泛开展经济竞赛及收集粮食、借谷、节省三升米活动,倾其所有,在财力、物力上大力支援自己的子弟兵。1934年2月至3月4日,宁化全县收集谷子3万多担、现金3万7千元,成为中央苏区收集谷子最多的县之一。5月,宁化县收种油菜19872担,成为福建省种油菜最多的县,受到《红色中华》表彰。至7月17日,宁化又收集粮食7480担,超额完成2480担(不包括泉上、彭湃两县)。8月18日开始,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又收集了3.4万担粮食,完成分配任务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在筹粮运动中,方田、南城、横锁、淮土、丁坑口、城关等收集粮食的成绩很显著,受到了《红色中华》报的表扬。下巫坊、横锁、武层三个区获得“筹粮模范区”的称号。在“借谷运动”和节省三升米运动中,出现了许多踊跃借谷的感人事迹。在红军妇女连当兵的连梅英,说服时任县城“大有号”商号总经理的父亲借谷45担,“寿春堂”借谷40担。瓦匠施显保在贫农团会议上自报借谷16担,禾口区大路背乡一位红军战士的妻子主动借谷9担,坚决不要政府借条,并说:“我愿自己节省一些,借给红军,让他们吃饱饭,打胜仗”。宁化东交区列宁小学,组织粮食突击队、调查队,帮助征发地主富农的谷子30石(担),儿童自己节省米三四十石(担)支援红军。有的甚至夜晚打着松明,推着古老的碾米工具砻谷,把碾好的米送到红军手中。为保证长征出发时规定每人必须携带10天的口粮,部队开拔时,乡亲们有的把熟鸡蛋塞到战士们的手里,有的把炒黄豆、菜干、红薯干放到战士们的口袋里。筹款运动中,宁化人民纷纷解囊,以各种形式筹款支援革命战争。1934年5月,宁化互济会动员群众募捐90多元。少共组织发动青少年捐献“少共国际号”飞机的募捐活动,全县少共踊跃捐助大洋36.10元。大部分妇女割掉髻子,掀起了妇女捐献腰链、钗、钻等银器运动。
除筹粮筹款外,宁化群众赶制大量军需用品支援红军。1934年 5月,宁化互济会动员群众做布鞋1892双。9月8日,中央号召募集草鞋支援红军,要求闽赣省各县在15日前要完成一万双草鞋的任务。宁化人民又一次日夜赶制布、草鞋,担负做鞋任务多数是妇女,大家各尽所能,比赛似的,人人争取多做些,大王乡的王嫂一人就做了6双布鞋;淮土青平村吴成秀赶制3双布草鞋。宁化被服厂的工友日夜不停地赶制红军冬衣、被服、救护绷带等大量军需用品。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内,赶制布草鞋1万多双,军衣1000多套。
此外,宁化还组织1370个支前民工和500多人的运粮队、担架队把粮和物质运到接收地点和部队,支援红军的战略转移。红军长征时,战士们都感激地说:“我们吃的、穿的、用的,都凝聚着苏区人民的深情厚意。”
三、救助分工明
长征前夕,宁化还设有红军第十医院、第四医院、红三军团医院等6所红军医院,有1000多名伤病员分散在这些医院治疗。
由于国民党对苏区严密的经济封锁,不仅医生少、药品和医疗器械也极度缺乏。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失败,伤病员不断增多。宁化老红军张捷春回忆:“在三个大庙里(宁化城隍庙、光严寺、三灵堂)住着满满的重伤员,……共有医务人员二十余人,其中女同志十名,我们每天要治疗五六百名重伤员,但每天需换两次药的就有二三百人。由于当时的药品特别困难,有一部份伤员只好用百分之10-15的食盐水洗伤口和作为药用。每次换药用过的棉花球、沙布条、绑带都要洗干净消毒后再用,一直用到不能再洗了为止。我们经常忙得每天只能吃一吨饭。”为了救治伤员,宁化所有民间郎中都前往协助医治伤病员,群众帮助采摘青草药,缓解药物紧张。如1934年9月下旬方田沙罗坝红三军团医院,当地群众有组织地进行分工:丁朝岩负责组织百姓提供粮食和生活用品;丁国良负责组织百姓打柴、挑水;丁国珍负责组织百姓给因医治无效而亡的伤病员提供棺材并掩埋。棺材木板供应不上把祠堂壁板片枋利用起来,不少老人纷纷捐献出自己的棺木。据统计,从1934年9月下旬至长征出发,沙罗坝群众提供棺材就有37具。不治而亡的战士被简易地埋在丁氏祠和罗氏祠附近的倾下排等山塅上。广大妇女组织慰劳队、宣传队、洗衣队、运输队、保护队,为作战负伤的红军战士护理、疗伤、做饭、洗衣洗绷带,为伤员唱山歌,鼓励伤员安心养伤,早日恢复健康,归队打击敌人。有的拿出自家的被子给伤员盖,把门板拆下来当病床,有的甚至把伤员接到自已家里照顾。尽管百姓们倾力相助,还是有不少伤重的战士不治而亡,永远留在了宁化这块红土地上,治愈或轻伤病员则跟随主力部队踏上了万里征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