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抗敌勇捐躯
1934年10月,随主力红军踏上革命征途的数千宁化籍子弟,大部分编在红三军团第四师和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分别担任长征中最艰巨的前卫和后卫任务。特别是担任全军总后卫的红三十四师,宁化成立的独立七师编入该师,其中一个团几乎为纯宁化籍子弟。前卫红四师一路与堵敌激烈交战,连续冲破敌军三道封锁线;后卫红三十四师一路与追兵短兵相接,节节阻击敌人。在关系党和红军生死存亡的战略性决战——湘江战役中,前卫红四师和后卫红三十四师与敌作殊死拼杀,誓死掩护主力红军渡江,战斗空前惨烈,牺牲极其悲壮。经湘江一战,宁化籍子弟大部魂落他乡,长征胜利到达陕北的仅存58人。
除长征途中战斗的牺牲外,宁化人民在箝制和吸引敌人掩护主力红军战略转移、遭受敌人反攻倒算以及坚持游击战争等方面付出的牺牲也是巨大的。
红军长征出发前,中共中央分局和中革军委给宁化境内的闽赣省委、省军区下了指示:要以独立坚持的游击战争来保卫闽赣苏区,以配合主力红军的战略转移。1934年10月初,闽赣省军区对所属武装进行整编,宁化县和彭湃县(今宁化县安远镇)独立营、宁化独立团、泉上独立营分别编入闽赣省军区第十二、十七、十八团。另一部分宁化地方游击队由宁化县委和县苏维埃政府直接领导。这些部队游击于宁化、长汀、石城、建宁、清流、归化等地域和边境,牵制了敌人一部兵力,掩护主力红军转移。1935年1月,当红十八团(700余人)抵至周坑口(现宁化县淮土乡周坑村周坑口)时,突遭设伏的敌人从沙前窠两翼密集火力猛烈打击。此战红十八团牺牲80多人,许多指战员负伤。后红十八团在团长邱尚聪、政委温含珍率领下与闽西连城方方领导的红九团会合,在闽西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
1934年11月30日,敌52师进犯宁化,闽赣省机关及所属武装撤至泉上一带,留下宁化游击队踞守县城。闽赣省机关撤出宁化城关,和地方武装先后转移泉上、归化的枫溪、彭湃开展游击战,在转移途经水茜棠地河下塅时,误进入敌人的伏击圈,展开激烈的战斗,仅突围部分红军,伤亡110余人,被俘60余人(伤俘人员全遭杀害)。
宁化县委、县苏及其地方武装在牵制、阻击敌人掩护闽赣省机关和部队转移后于12月1日撤至方田田螺髻坚持斗争,队伍整编成3个连队开展游击活动,指挥部设在山上的庵寺内。在与敌战斗中,因敌我力量过于悬殊,游击武装浴血搏斗,直到弹尽粮绝,大部分游击队员壮烈牺牲,血洒田螺髻,只有少数人员突出重围后转战闽西连城等地与方方领导的闽西红九团汇合,并在闽西坚持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而宁化游击队总指挥黎盛根突出重围后与队伍失去联系,只身潜藏在一群众家中,但不久被敌发现俘获,面对威逼利透、大义凛然,受尽严刑铐打、宁死不屈,1935年秋,在宁化县城东门桥头慷慨就义。
红军长征后,国民党卷土重来,对宁化革命群众进行血腥的反攻倒算,烧光100多个自然村,被烧毁房屋近1.6万间,土地荒芜3.5万余亩,灭户5500多户(占总户数的六分之一),饿死2.3万余人,被敌人抓走2300多人,被抢妇女500多人,下落不明3300多人,全县总人口下降为3万多人。在这期间涌现出不少坚强不屈的革命者,如罗卜子、苏惠珠、黄财秀、木秀子等被捕后,在狱中与敌人进行坚强的斗争,被敌人押解到漳州杀害;罗家秀在宁化县城东门桥头面对刽子手一剪刀一剪刀残害中还奋力高呼:“红军一定会回来!革命一定会胜利!”。肖联芳被害时全身上下被刺20多刀,嘴里仍不断喊着“共产党万岁!”直至气绝。……像这样的革命志士宁化还有很多,他们在红军长征后,遭到敌人的残酷杀害,为中国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为了红军长征和中国革命的胜利,宁化苏区人民献出的不仅仅是物质,付出更多的是人员巨大的牺牲。宁化革命先辈同时也为宁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苏区精神和长征精神,一直在宁化这块红土地上延续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