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应庭,又名陈应亭,1910年出生,金寨县油坊店乡西莲村人。1928年参加农民协会,1929年参加立夏节起义,加入油莲混成团。土地革命时期,先后任红11军32师35团3营7连连长、营长,经济公社通江分社经理,中央国民经济部巡视员等职,从事过红四方面军第4军第10师政治部民运科、四川省财经委员会、10师军事部供给处工作。在红军开始西进转移川陕时,右臂因受伤截肢致残。但他却凭着顽强的毅力,拖着断臂走过了漫漫长征路。在他身上体现的红军精神和长征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景仰!
一、转移川陕受伤截肢
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第四次反“围剿”失败,主力部队西进转移时,在敌卫立煌部追击下,被迫转向湖北红安。红军原打算通过进攻武汉,试图把安徽的国民党军队从苏区吸引出来,但由于武汉方面早有准备,红军未达目的,遂经湖北向河南转进。在四顾墩乘敌不备实施突袭,消灭敌人一个师, 缴获了大量辎重,补充了红军装备。
10月15日,红四方面军主力挺进到湖北尚家店、新集、包家巷、陶家楼子一带宿营,敌罗启疆旅向红12师师部所在地陶家楼子猛攻,陈应庭所在的红12师35团奉命抢占东北之蔡家岗、储家塝两个制高点。敌人火力很猛,进攻受阻,派上去一个连,不仅强攻不下,而且全部壮烈牺牲。危急时刻,陈应庭亲自带领剩下的两个连,再次向敌方发起冲锋,在接近前沿阵地时,右上臂突然中弹。他来不及仔细查看伤情,只是用绷带简单地包扎了一下,就继续坚持带队冲锋在前。在他的带领下,红军终于突破敌人防线,占领了阵地。由于上臂中弹受伤导致骨折,伤口出现大出血,刚突破敌人阵地他就昏厥了过去。在红军总医院,医生见他右臂已成粉碎性骨折,判断很难愈合,担心一旦感染后,因缺乏消炎药导致生命危险,建议截肢。在没有麻醉药品及手术器械的情况下,硬是把陈应庭绑在木板上,让他嘴里咬着一条毛巾,把锯子放在火上烘烤消毒后,锯掉他的右下臂,留下的上臂仅有三寸来长。战友们都说:陈营长,你的命真大,淌了那么多的血,还能挺过来!然而,失去右臂的陈应庭却十分痛苦,他一直在苦苦思索:今后怎么带兵打仗?不打仗又能干什么?截肢后,陈应庭身体极度虚弱,但大部队还要继续向前开进,望着战友们离去的身影,他虽然万般无奈、万分沮丧,也只好躺在担架上,随战地医院继续突围西进。
红军在蒋介石组织的大规模围剿中,先头部队在前面突围,冲破敌人用钢丝网、地雷构成的封锁线,战地医院则护送伤员紧紧跟进。陈应庭躺在担架上,也能经常听到敌机在上空丢炸弹或低空扫射的声音。就这样,部队掩护伤员边走边打,有时为了避开敌人,专走山路、小路,有时白天休息、晚上行军,渐渐摆脱了敌人包围。在昼夜转战、缺医少药等异常艰苦的环境中,陈应庭的伤口由于长时间得不到有效治疗、补充营养,皮肤及肌肉不能生长,骨头暴露在外面,引来蚊蝇叮咬,但最多却只能用盐水清洗伤口。
在进入陕西、四川,翻越秦岭、巴山途中,一路上,陈应庭伤口虽然一直没有完全愈合,但为了减轻部队负担,他拒绝使用担架,坚持自己步行,行军时还帮助搀扶其他重伤员,休息时帮助医疗队做饭、喂马。部队南渡汉水后,摆脱了敌人的重兵追堵,到达北川地区,取得了战略转移的胜利。
二、死也要死在红军部队里
1933年初,红四方面军部队入川后,红军医院的各方面条件都有所改善。经过医生的精心治疗,陈应庭的伤口渐渐愈合,但右臂残疾却成了永远无法弥合的伤痛。原来所在的大部队也跟不上了,一段时间的苦闷、彷徨之后,他深刻认识到:只有跟着部队继续向前,自己才不至于掉队;即使上不了前线作战,也要争取做一些后勤工作。红军医院政委知道陈应庭是一位老资格的红军干部,在他伤情恢复后,专门了解他对今后的打算,征求他对自己今后工作的意见。询问他是想留下继续战斗,还是离队返乡?陈应庭一听非常着急,十分担心因为伤残,领导会安排他离开部队。他坚决要求跟随部队继续战斗,并强调自己双亲都已过世,老家的亲人们也遭国民党还乡团杀害,红军是他唯一的家。尤其是老家跟自己出来参加红军的兄弟也大部分牺牲,他不能就这样回去。他觉得,不取得革命最后胜利,无法面对父老乡亲。他向政委表示:“只要能留在部队,要我做什么都行。就是死,我也要死在红军里。”政委动情地说:“好样的,要的就是你这句话。我们一起奋斗到底,你就先在红军医院做后勤工作吧。”就这样,陈应庭由军事干部改行从事后勤工作。
为了不给部队和同志们增加负担,陈应庭开始刻苦练习用左手吃饭、穿衣、系鞋带,用膝盖和手配合打背包,用左手打枪、写字。一开始,用左手做事很不习惯,很不灵活,手指老是不听指挥。像系鞋带这样的平常小事也不容易做好,他就认真捉摸、反复练习,终于可以把五个手指相互配合起来,一只手也可以把鞋带系紧。穿上衣还容易些,一只手可以扣好扣子,而穿裤子难度就很大,一只手怎么也不方便把腰带扎好。后来他想了个办法,把裤带一端先系在右面裤腰上,穿上裤子后用左手拉紧,然后打上结就行了。慢慢的,仅靠一只手,他也可以和常人一样进行日常生活,和大家一样参加革命战斗。虽然不能再上战斗一线,但在后勤工作中也能发挥作用。
1933年春,时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的张琴秋,考虑陈应庭的伤残情况,又搞过后勤供应,把他从第一线调整到10师政治部民运科工作,负责动员农民、青年、妇女工作。发动群众进行反匪、反霸、分田地斗争,成立各种抗敌协会,团结各阶层人士,支援前线。川陕省工农政府成立后,建立了川陕省财经委员会,陈应庭调入四川省财经委员会工作。
三、一过雪山三过草地
翻越大雪山。1935年, 红四方面军准备离开川陕根据地北上长征,陈应庭又调回10师,在军事部供给处负责部队供给。红四方面军到达松潘县大、小金川,白雪皑皑的大雪山就在前方。10月,陈应庭在师军事部供给处押运粮草、器械,一路经过少数民族地区,翻山越岭,他不要战友们搀扶,用一只手拄着棍子行军,组织运输,维持供应。24日,红军开始翻越夹金山。由于山高雪深,加之氧气稀薄,随处可见体质虚弱的红军战士晕倒路边,不少人一倒下去,就再也没能站起来。陈应庭凭着原来还算强壮的身体底子,坚持跟上队伍行进,大家都很佩服他的决心和毅力。越靠近山顶,空气越加稀薄,呼吸越加急促,更多人因缺氧而昏倒,再也没力气爬起来走过雪山。在最困难的时刻,他始终坚持不要别人搀扶、帮助,一步一步跟着运输马队,艰难行进。特别是快到雪山顶的最后一段山坡时,体力接近完全丧失,实在难以支撑下去,他在心中默默地反复提醒自己,坚持到底就是胜利,绝不能在这时倒下!就在支持不住即将晕倒的瞬间,他本能地用左手死死抓住一匹运输物资的战马的尾巴,一步一跌,总算登上山顶,艰难地翻过了寒冷缺氧的大雪山。陈应庭一直认为,是那匹战马,帮助他克服了天险。很多年后,他还常常提到那匹长征路上的救命马。
一过草地。部队来到达绥靖地区,北面就是广袤的草地了。部队稍作休整,做过草地的准备。绥靖是少数民族地区,群众受喇嘛的残酷统治,落后贫穷,加之与红军语言不通,不了解红军,又受国民党特务挑拨煽动,破坏了桥梁,还向红军放冷枪。这给红军供给工作造成极大困难,他们耐心宣传,深入动员,主动和农奴交朋友,逐渐得到藏民的理解和欢迎。藏民愿意接近红军、支持红军,还把粮食、牛羊卖给红军,缓解了一些困难。1935年8月15日,陈应庭的供给部跟随大部队进入草地,广袤的草地一望无边,遍地是沼泽,水中还有毒,不仅不能饮用,皮肤破了遇水还会骚痒、溃烂。红军第一次草地行军没有经验,不了解沼泽地特性,很多战士掉进泥潭,越陷越深无法营救。后来,大家分析总结经验,开始小心地避开沼泽,从草垫上行走,队伍才得以缓慢行进。由于刚开始长征,指战员体力较好且物资储备较多,第一次通过草地比较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