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艰苦的八年抗战中,卢兴国他参加了六次反“扫荡”斗争,特别是在1941年和1943年的两次最大的反“扫荡”时间里,在7万日寇铁蹄踏遍晋察冀边区进行“铁壁台围”,“梳篦式清剿”、“马蹄型堡垒战”,“鱼鳞式包围阵”等残酷的围剿中,“狼牙山五壮士”的英勇事迹就是他们分区的骄傲。卢兴国历经了出生入死的洗礼,自己在残酷的斗争中不断成长成为一名铁骨铮铮的八路军干部。为了彻底粉碎日寇侵华暴行的“扫荡”,中共晋察冀中央分局和晋察冀军区,从1942年下半年开始,提出到“敌后的敌后去打击敌人、打破敌人的堡垒政策和封锁政策,到敌占区去发动群众”号召,分区根据上级指示,命令各团和各县支队组织武工队,深入到敌占区去发动群众消灭日寇。1942年下半年,卢兴国调到一团(即狼牙山五壮士团)任作战队训参谋。这一年也是抗战最艰难的一年,由于敌人蚕食和堡垒政策,在封锁沟、封锁墙和惨绝人寰的“三光政策”里,根据地在不断缩小,边区军民遭受重大损失,真是“迈步是焦士,台头见狼烟,边区碉堡占林立,中原遍地是尸骸。”
1943年,随着 “敌后的敌后”斗争的大力开展,军民还开展了大生产运动。由于武工队掏敌人的老窝,到处开展“麻雀战”、地雷战、地道战,搞得敌人顾此失彼,日夜惊慌,时刻胆颤。八路军从此由被动转入主动,抗日战争局面正步步为营地展开。这年,卢兴国等人在敌后的首要任务是认真贯彻执行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实行“三三”制政权,放手发动群众,壮大抗日力量,不断打击日伪据点。根据地在不断扩大中,缩小和限制了敌人的活动地域。在这年为期3个月的反“扫荡”斗争中,军民以损失很小的代价有力地痛击日伪军队,给予敌人惨重的杀伤力,尤其是地雷战中的石雷,使得敌人在山沟里每踏一块石头,个个都是心惊肉跳。这样一来,军民的斗志更加昂扬,与1941年3个月的反“扫荡”斗争相比,战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就是在抗战取得节节胜利的这一年,卢兴国被调到山西省雁北支队司令部当作战参谋。在同年的反“扫荡”中,他受命坚持开展山头斗争。卢兴国坚持的山头是山西省灵邱县下关南的铁脚山,他的任务是在斗争里监视下关敌人的活动。开始时,他们是一个连的兵力,后来为一个排,再后为一个班,由于斗争的艰苦和地区狭小,最后只剩下他与一位测图员和一名侦察员。他们在当地群众的支持下,同民兵一道与日寇展开了斗智斗勇的游击战,胜利地完成了首长交给的战略任务。当时军区作战科在向支队司令部咨询敌情时,还多次关切地问“卢兴国观察点情况如何?”所以抗战胜利后,卢兴国见到作战科的同志,大家相拥在一起,悲喜交集,久久不想释手。
1944年,全国抗战形势虽然发生了巨大的好转,可新的困难又摆在军民面前。由于敌人年年“扫荡”,再加1940至1941年的旱灾,农业生产受到很大影响,雁北地区产生了严重的粮荒,群众宁可勒着肚皮咽糠吃野菜,也要忍受饥饿献出粮食支援抗战。1944年,党中央和毛泽东发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后,边区军民积极开展大规模的生产运动。八路军除第一线战斗部队外,部队都动员起来开荒种地。上级还规定,后方机关和部队每人每年交3个月菜金钱,鼓励人人搞生产,个个参加劳动。如种菜、种粮、打柴、运输、纺线、捻毛线、打毛衣、织毛袜、做棉衣等,通过多种经营来增加收入。个人劳动收入采取分红制,菜金钱未交齐前,按三七或二八分红,即:个人得三或二,公家得七或八;菜金钱交齐后,则按倒二八或三七分红,即:个人得八或七,公家得二或三。在这样的生产运动下,卢兴国除了种地、打柴、搬运外,还学会了织毛衣、捻毛线和做棉衣。从此,人民群众和军队指战员的生活有了进一步改善,体质也大为增强。
以后,卢兴国在部队工作的20多年时间里,先后还担任过营长、团长、师长等职务,为我国的军队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1955年授中校军衔。1958年转业,任贵州省物资局局长,1992年去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