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郭旭,男,出生于1996年3月5日,浙江宁波人。现就读于陕西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始终秉持将感触融入笔下,以朴实无化的文字将情感表达出来的理念。虽然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凝列的语言,但在在本次实践中,将以最真实的第一视角将老兵呈现在大家面前。 联系电话:18829899128,邮编:710021。
秦绪梅,女,出生于1994年11月25日,现就读于西安市未央区陕西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环境工程132班,擅长写人物传记,将事实与抒情巧妙结合。联系电话13571904674,邮编:710021。
原晋丽,女,1995年12月11日出生,山西人。现就读于陕西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大大咧咧的性格,细腻敏感的内心。喜欢有温度有情怀的事物,喜欢用文字来记录下温情的每一个瞬间,喜欢用独特的视角来看问题。 联系电话:18292001167,邮编710021。
【前言】
寻觅往日红色辉煌,传承今日中国梦想。时值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2015年7月23日,陕西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师生17人组成关爱老兵社会服务团,奔赴雅安,一场爱的行走就此启程。
【第一篇章】我们的努力,你可曾看到
为了本次暑期志愿服务活动顺利开展,从5月初的学院举办暑期社会实践项目大赛到7月下旬团队出发这整整两个月的时间里,团队所有成员每天都要挤出晚上的时间来讨论方案、修改策划至深夜。
“我们的重点到底应该是发掘老兵身上的故事还是强调当代军人做出的牺牲还是了解群众对他们的看法?” ,“我认为所有社会实践最终都应该落脚在对现在生活的意义上,所以……”,“这个思路有问题,我们不应该提前设立侧重点,因为到了当地一切情况都是未知的,我们应该……”等等,像这样的争论几乎每次开会都会出现,有时甚至会发生争吵。而当这些争论和困难出现时,所有团队队员们依然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困难并珍惜每次的讨论,它让所有成员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并更加意识到我们是一支斗志昂扬的团队。
【第二篇章】我们的心声,你可曾听到
作为身处和平年代的青年人,我们的生活无疑是幸福的。但是当年为国家和民族浴血奋战的英雄们,他们现在还好吗?我们希望用自己的眼去看、用自己的心去感恩。
“我想去看看那些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战士,想去为他们做些什么”“寻访老兵,关爱老兵,是人性的回归,历史的回归,时间紧迫我们要快!”“我希望我们可以带给老兵一些尊重,让他们觉得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这些是服务团部分成员出发前的想法,也是他们内心的渴望。“我们并不需要有多出彩的成就,我们只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关爱老兵的行列中,为这些正在凋零的老人,送去温暖。”
【第三篇章】我们的辛酸,你可曾感受
连续20多个小时的车程,服务团成员终于抵达四川雅安,在这二十多个小时里,晕车、迷路,时有发生。简单的调整过后,队员们开始行动。炎炎烈日下,他们奔走在雅安的大街小巷中,联系政府、联系军队、街头访问等等活动第一时间开展起来。夜深人静时,黄色的灯光下,是团队成员每晚熬夜赶稿子、画肖像的身影,大家经常都忙到晚上10点多才想起晚饭还没吃,这时总会有贴心的队友给大家带回宵夜。活动过程中,被拒绝,被无视,被误解屡屡发生,但服务团成员都不曾放弃过,因为老兵看到他们所流露出的激动和感动在不断鼓舞着队员们前行。
【第四篇章】他们的辉煌,你可曾关注
自7月24日开始,服务团带着自己设计制作的老兵抗战纪念章和慰问品足迹遍布雅安各地区,共计寻访老兵15位。这些老兵中,有的是奔赴在一线的战士,有的是输送物资的运输员,也有的是救死扶伤的军医……
老兵们向服务团成员讲述了抗战年代自己亲历的战争,说到激动时他们不时地握紧拳头,咬紧牙槽,身体不住的颤抖;说到伤心处他们不时地擦拭眼角的泪水……这一切都紧紧地揪着眼前这群大学生的心,并感慨着眼前的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当提及自己的梦想时,戴群老人说“我已经这么大岁数了,儿女们都有工作不用我操心,我就是希望咱们国家能更加繁荣昌盛,以后不被欺负!”同时,他们也对服务团的学生们提出殷切的期望。“年轻人,要多看报,多关系国家大事,为祖国尽份心力。”当服务团为老人亲手送上自制的皮革纪念章时,很多老人不住地擦拭眼角,唐文斌老人拿着纪念章不住的比划,而杨政忠老人扶摸着纪念章,看着上面的图案,嘴里不停地呢喃着“三七年,三七年……”
采访的队员们被这群老兵深深地感动,仿佛置身于战火纷飞的年代,枪炮从自己身边擦过,战友在自己身边倒下……这一切都那么真实,震撼,冲击着每一位队员的心。这些老人的过去,我们不曾参与,但他们的未来,我们可以同行。
【第五篇章】他们的经历,你可曾知晓
7月26日,在雅安政府的牵头下,在当地军区的支持下,服务团成功开展了老兵回营活动。早上8点30分,载满老兵和服务团学生的军车开进了军营,我们到访的这支部队曾参与5•12和4•25地震的抗震救援。
一下车,整齐的队列,嘹亮的口号,迎风招展的红旗,展现在所有人眼前的是该部队为老兵回营和服务团到访举行的欢迎仪式。眼前的景象让老兵不住地赞叹,眼神中流露着亲切和温暖;这场景让学生们瞪大了双眼,因为除了在军训场上他们还从未切身地感受过军人的威严。仪式上,服务团将亲手做的纪念章送给老兵和该部队的优秀官兵,他们脸上流露出的笑容是对服务团莫大的鼓励。此外,本次活动进行了参观团史馆、荣誉馆、座谈会、采访抗震救灾模范连等内容。
在活动过程中,老兵结合自己的经历向在场人员讲述了抗战期间自己的经历,到场官兵讲述了他们抗震救灾的故事,服务团的学生分别向他们提问了关于抗战和抗震救灾的问题。当学生问到“在救援过程中有没有什么让你觉得心酸甚至无奈”时,一位士兵讲到“在抗震期间,有一次大家刚刚结束一个地点的搜救工作,接到命令立即前往下一个目的地,就在此时,路上有一位老乡手指着我们即将奔赴目的地相反的方向不停地说‘那边还有人!’,可军令如山,我们不能前往,这件事让我直到现在都不能安心……”说到这,那位士兵眼泪不住地往下流。他们的事迹让服务团体会到什么是军令如山,也感受到了红色精神和老兵精神在当代军人身上的延续。对于军队的纪律性,老兵坚定说道,“纪律是部队一切行动的保障,我们必须遵守!”这也获得了新兵的高度认可,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
【第六篇章】他们的态度,你可曾思索
调查群众对于老兵、当代军人的了解、态度及关心程度是本次社会实践的重要环节。
服务团结合调查问卷、口头访问等形式开展街坊活动,努力将老兵-新兵-群众联系起来。为了让街坊涉及到各个年龄层次以及不同职业,服务团成员每晚都会分析当天的调研数据,结合实际对调研问题进一步修改,调整第二天的调研计划。在此次街访活动中,很多群众对老兵提出自己的看法。“老兵需要的是尊重,而且他们的生活应该不是很好,我们应该想想怎么才能帮助他们。”受采访的学生这样说道,“我只有一个心愿,愿所有的老兵爷爷们都身体健康、晚年幸福!”也有军人表示:“没有老兵的付出就不会有现在的和平生活,向老兵致敬!”朴实的话语,道出多少同胞的心声,向老兵致敬,他们为我们今天的生活付出了鲜血甚至生命的代价,我们不能只是远远的看着,必须尽快行动起来,让他们在晚年感受到更多来自社会的温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