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跋涉在乡村的阡陌小巷,用汗水和执着去开启一个地方的文化记忆,用技术和专业去挖掘历史瞬间的永恒。烈日下挥汗如雨,寒风中艰难跋涉,累了在路边歇一脚,渴了喝点水继续前进。
“文化遗迹是历史文化的载体,是人类文明的记忆,红安的不可移动文物中一砖一瓦,一碑一塔都在讲述古时黄安(今红安)城的好故事”,红安县文物局局长肖万斌说。
2012年国务院发布通知,启动了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普查时间从2012年10月起至2016年12月止,跨时5年时间。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国务院统一组织、在全国范围内实施、针对可移动文物的首次普查工作,是在我国文化遗产领域开展的又一次国情国力调查。
红安的可移动文物种类丰富、数量庞大、价值突出、收藏体系多元。在2012年10月之前,由于受人员、经费、技术等条件限制,未开展过全国性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在国有可移动文物的管理方面,我们一直存在着家底不清、现状不明的问题。”红安县文物局局长肖万斌说。
以往,红安的全国可移动文物年度统计的数量和范围,仅限于博物馆、纪念馆等文物单位登记在帐的馆藏文物,严重影响到对文物的有效保护和利用。
“文物普查是一项功在当代,立在千秋的工程,摸不清家底,就不能全面掌握和科学评价我县文物资源情况和价值,愧对文物工作者的称号,因此天大的困难也要克服。”2013年4月文物局专题召开可移动文物普查动员会,明确了目标任务,成立了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工作专班,以确保该项工作力量。
普查工作开展以来,普查工作专班采取“拉网式”调查,不漏掉一镇一村。红安县大部分乡镇呈现多山、多沟、地形复杂等特点,普查难度显而易见。但普查队员爬山涉水,走村串户,顶烈日,应风雨,任劳任怨。女同志脚都磨出水泡但从未喊过苦叫过累。今年文物局又抽调8名专业工作人员开始进驻文物库房,“五加二、白加黑”的工作模式下,队员连轴转,歇人不歇事。截止目前,文物局专班共出勤4480人次,将20000件文物从不同角度拍照8次以上,共计拍摄照片近200000张。“按照工作流程要求,每张文物照片还要进行后期处理,对每件文物还要从新编目,工作任务仍然十分繁重,但普查队员热情饱满,我们有信息在时间节点内完成这次文物普查任务”,红安县文物普查队员周主任说。
普查是为了下一步尽好的保护文物。红安县严格贯彻落实《文物保护法》,依法对地上、地下文物进行保护、管理、调查、发掘和维修利用。对征集收藏的文物、标本,依法保管,广泛宣传,开展专题研究,举办陈列展览,开展社会教育。同时为适应文物保护需要,县政府还全面落实了11个乡镇所属的文化站和406个村(社区)委会以及三普重要文物保护单位群众文保员的工作职责。建立健全了县、乡、村、群众文保员四级文物保护网络。在日常工作中,文物管理部门坚持一手抓田野文物保护,一手抓馆藏文物保护。通过行政推动、上下联动、内外并举,形成了科学有力的机制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