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通渭县城(平襄镇)先向西去马营,然后继续向北,特意到大墩梁的“华家岭阻击战”、大墩梁华家烈士纪念碑。
行驶路线:从通渭县城进入高速路向西,在马营出口下高速路,沿乡道向北,途中经过华家岭后在“活马滩”岔路口右转去往大墩梁(会宁县中川乡)。注意,我们到大墩梁途中多次“迷路”,以下参考路线自“活马滩”岔路口后不够详尽。参考路线如下(地名之间的数字km是两地之间行驶的大约公里数,中括号内是公路编号):
通渭县城文庙街小学(十字路口上[G310准高速路],往兰州方向)27km→马营出口下高速路(出收费口左转往华家岭方向)3km→丁字斜路口左行斜路(砂石路往风电场,[X076乡道])12km→华家岭乡7km→“活马滩”岔路口右转往中川乡(不到10km)→大墩梁村
离开通渭县城,我们决意宁可绕一些路,先到马营镇再去华家岭、大墩梁(今大墩村),为的就是能看看当年红五军付出重大惨痛代价、副军长罗南辉牺牲、顽强阻击国民党追兵的战斗地。
我们从县城文庙街小学旁边的十字路口进入[G310准高速路],往兰州方向行驶。然后在马营出口下高速路,再经过华家岭乡政府。
转入[X076乡道]后,道路周边尚在施工,大段的泥泞不堪。
关键的路口是“活马滩”岔路口,在此右转去往大墩梁(往会宁县中川乡方向)。“落马滩”水泥路标折断倒在地上。
问题来了,从这个路口右转上土路后,面对的是延绵不断的风力发电阵,所有的“大风车”下,都有土路!
这些土路在雪后的湿漉中,难以辨认新、旧,难以看出车辙印。这些土路构成四通八达的网络,让我们这些外来人彻底迷惑了!
我试探着选择了一条土路行驶了几公里,附近没有村落,满眼都是梯田。
我事先查询得知,上土路到大墩梁烈士陵园,不到10km。可在这里,我第二次迷失了判断出去往大墩梁的信心(上一次,重走四方面军长征路时,在这里遭遇大暴雨,也就无法判断出去往大墩梁的道路)。
不过,华家岭、大墩梁、红五军、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前最大规模的阻击战,这都有充分的史料了。
红五军激战大墩梁:
红五军,原一方面军五军团,在一方面军序列中长征时,多次担任艰巨的后卫任务。在一、四方面军会师后,五军团与四方面军三十三军合编为五军。一方面军单独北上后,五军在四方面军序列中。二、四方面军长征北上时,五军仍然担任艰巨的后卫任务。
1936年10月上旬,四方面军先头部队在会宁县城与一方面军胜利会师。红军会宁胜利会师后,国民党军队发动了“通渭会战”,国民党军第三军王均部、第三十七军毛炳文部尾追并向红军发起进攻。10月20日,担任四方面军后卫任务的五军奉方面军总指挥部的命令,在通渭、会宁两县交界的华家岭地区阻击敌人。指战员们在先头部队胜利会师消息的鼓舞下,士气振作,意气风发,连夜构筑了野战工事。军长董振堂战前动员说:“一定要打好会师后第一仗,多消灭敌人,掩护主力部队会合和休整,用实际行动来保证会师部队北进!”
1936年10月21日,五军开始阻击,在通渭马营设伏,红军的战壕挖在华家岭公路两侧的山头上。 22日,军长董振堂命令部队在华家岭一带(战场在大墩梁、双墩梁、回回湾等)阻击国民党毛炳文三十七军的9个团,与敌展开激战。敌自恃装备精良且人多,气焰十分嚣张,排着四路纵队沿公路向华家岭赶来。当敌先头部队进入伏击圈后,前沿阵地的红三十七团立即发起进攻,在机枪、步枪、手榴弹的猛烈打击下,敌惊慌失措仓促应战,有的就地卧倒还击,有的掉头乱跑。一声冲锋号响,红三十七团一、二、三营的指战员们从战壕中冲出扑向公路上的敌人。刹时,杀声震天,刀光闪闪,敌人倒下一大片,来不及逃命的30多人被俘。短短30多分钟,一场伏击战干净利落地结束了。敌军原以为红军长途跋涉转战,不堪一击,没想到这么厉害,受挫后立即警觉起来。午后,接连向红三十七团阵地发起反攻,先用迫击炮轰击,随后以整团、整营的兵力集团冲锋。红军在武器装备极差的情况下顽强与敌军抗争,采取短兵相接的战术,敌每次进攻时先用步、机枪压制打击敌人,当敌人接近阵地时,投出一批手榴弹,烟雾中冲出战壕与敌人拚刺刀,肉搏打交手战。就这样,红三十七团在马营到华家岭的公路两侧顽强地阻击敌人,激战了整整一天。给敌毛炳文部以沉重打击。胜利完成了军首长交给的阻击战斗任务。团参谋长王力和100多名指战员在激烈的战斗中献出了生命,副军长罗南辉主动请缨,率部阻击敌人,不幸负伤。
23日,在抗击敌人两天一夜后,红五军第三十七、三十九、四十三、四十五团从华家岭退至会宁县中川乡大墩梁地带,迅速在光秃秃的大墩梁上构筑了简易阵地。五军的临时作战指挥部设在大墩梁上一个破旧的土堡子里,已负伤、由担架一路抬着行军的副军长罗南辉带伤在这里亲自指挥战斗。敌第三军、三十七军在猛烈炮火的配合下,向华家岭主峰红五军阵地全面开始总攻。红军利用简易工事抗敌,但敌第三、三十七军占据了大墩梁南山,仗着猛烈炮火向红军进攻。红军无险可守、缺乏弹药,为了节省子弹,战士们多次冲入敌群,用刺刀、木棒、枪托和敌人搏杀,先后打退敌5次冲锋。敌步兵正面进攻不能奏效,调来7架飞机助战,因红军简易工事挖在光山秃岭上,没有树木遮挡,敌机的轮番轰炸和俯冲扫射给红军造成严重伤亡。不幸的是副军长罗南辉所在指挥部被敌机投弹命中,警卫员和卫生员一路跑着把他背到土堡子附近的窑洞,但他最终牺牲,年仅28岁。
敌步兵趁飞机轮番轰炸和扫射之机蜂拥而上。顽强的红军指战员们在阵地前依靠残酷激烈的肉搏战阻挡敌人,有的红军战士牺牲时口中咬着敌人的手指头,有的战士倒下后仍手持卷刃的马刀。红五军各团虽组织了几次反冲锋,仍未打退敌人的进攻,后被迫沿毛牛川、杜家梁向会宁县城方向撤退。敌机紧追不舍,狂轰滥炸,浓烟土雾笼罩着大墩梁、杜家梁和毛牛川。飞机过后,敌兵蜂拥而上,接着又是一场残酷激烈的肉搏战。红军指战员们用刺刀、枪托、木棒杀伤敌人,奋勇抗击,寸步不让,鏖战一直持续到黄昏。这场悲壮激烈的血战,红五军伤亡887人。
27日,朱德、张国焘致电党中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周恩来:“5军此次在会宁一带激战两日夜,敌机7架轰炸,伤亡887人,炸毁与损失枪支380条,干部、弹药消耗、伤亡甚大,罗南辉同志牺牲。”
华家岭、大墩梁鏖战是四方面军先头部队已经在会宁与一方面军会师后的第一仗,是红军会师后,在会宁境内发生的规模最大、最为残酷的战役。战役在敌众我寡、装备天壤之别的劣势下进行。红军官兵用沉重的代价,胜利地完成了阻击敌人的任务,掩护了主力部队北上会师,并且为红军西渡黄河、北进陕北赢得了时间,在红军和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
罗南辉,又名罗曼、罗敏,成都人,1926年入川军江防军第7混成旅当兵,1927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6月在遂宁县射洪嘴起义中任起义军营长。他先后任中共川东特委军委书记、中共四川省委除奸小组组长、中共南充中心县委军委书记。1933年10月任新成立的红三十三军副军长,后任军长。他率部参加了川陕苏区反“六路围攻”,曾连续打退敌人20余次轮番进攻,歼敌4个团,俘敌近2千;在清剿川陕边反动武装中五战五捷,歼敌5000余人。1935年11月,红三十三军与红五军团合编为红五军,任副军长。
当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得知罗南辉牺牲后,悲痛不已,他流着热泪说:“南辉同志是红军中的一位优秀指挥员,他的牺牲是我军的一大损失。南辉同志为党献身的精神比华家岭还高,南辉同志的英名将与华家岭共存!”
(我不敢肯定这幅照片一定是罗南辉烈士的,因为在会宁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中展示的同一幅照片注明为“红四团团长耿彪”。)
大墩梁红军烈士陵园位于大墩梁最高处的山巅上。烈士陵园建有围墙,包括当年激战的那个土堡,土堡的土墙上留有明显的弹痕。围墙中,一座纪念碑的正面写有“大墩梁红军烈士纪念碑”几个金色大字,纪念碑另一侧的碑记简要记述了大墩梁战役的经过。
纪念碑的西侧是“红五军副军长罗南辉烈士之墓”,墓丘上面,一棵挺拔的苍松枝叶茂盛,张扬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副军长罗南辉牺牲后,卫生员把他掩埋在山上的一个窑洞里。1986年,红军长征胜利50周年前夕,当年的卫生员来到这里,找到了埋葬罗南辉遗体的地方,在纪念碑旁为罗南辉修建了现在这个墓。
在红军烈士纪念碑前,有一个圆形的大土堆,这里当年是一口枯井,战斗过后,由于牺牲的红军战士太多,无处掩埋,当地老百姓就把烈士们的遗体集中安葬到枯井里,但还有很多烈士遗体无法一一清理,则就地掩埋在他们各自牺牲的山坡上,因而在烈士纪念碑周围方圆几百米之内,几乎随处都有烈士的遗体。围墙外的陡坡上有一处墓地,碑上书有“红军烈士之墓”字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