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5月,黄克诚奉命率八路军第二纵队第三四四旅和新编第二旅共1.2万余人,由冀鲁豫根据地南下,配合新四军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6月下旬,黄克诚率部在皖北涡阳县与彭雪枫率领的新四军第六支队会合。七八月间,八路军第二纵队和新四军第六支队,以及1939年5月南下创建皖东北根据地的八路军第一一五师苏鲁豫支队、10月进入皖东北根据地的原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南进支队等部,合编为八路军第四、第五两个纵队。第四纵队由彭雪枫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留在豫皖苏地区执行向西防御的任务。第五纵队由黄克诚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配合已经渡过长江北上的陈毅、粟裕所部,东进淮海,开辟苏北根据地。10月10日,由黄克诚率领的八路军第五纵队南下占领盐城,新四军陈毅部北上进抵东台,两军的先头部队在盐城、东台之间的白驹镇胜利会师,这使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苏北敌后抗日根据地联成一片,八路军和新四军联成一片,开辟了华中最大的一块抗日根据地。 1940年11月17日,为统一对华中八路军和新四军的领导,按照中共中央的指示,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在苏北海安成立,叶挺任总指挥,刘少奇任政治委员,陈毅任副总指挥(叶挺抵达苏北前由陈毅代理总指挥)。这标志着华中抗日根据地领导核心的形成。随后,华中总指挥部迁到盐城,盐阜地区成为华中抗战指挥机关所在地。 皖南事变发生后,1941年1月25日,新四军军部在苏北盐城重建,陈毅任代理军长,刘少奇任政治委员。八路军第五纵队编为新四军第三师,黄克诚任师长兼政治委员,主要任务是保卫和建设淮海、盐阜两块抗日根据地。随后成立了中共盐阜区党委、盐阜军区、中共淮海区党委、淮海军区和淮海、盐阜区行政公署。 1942年底,中共淮海、盐阜两区党委和军区合并,成立中共苏北区委、苏北军区和苏北行政公署,黄克诚任苏北区党委书记、苏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金明任区党委副书记。根据地军民在苏北区委领导下,加强抗日民主政权建设、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大力发展地方武装,多次粉碎日、伪军大规模的“扫荡”和“蚕食”,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根据地。 1944年,华中新四军向日、伪军发动攻势作战。苏北军民发起高沟、杨口战役和沿海攻势作战,攻克敌据点40余处,使淮海、盐阜连成一片。1945年8月,苏北抗日军民举行大反攻。9月攻克淮阴、淮安。10月,华中局、新四军军部决定发起盐城战役,11月攻克盐城。至此,苏北敌占区全部解放。
苏中抗日根据地 位于江苏省中部,包括扬州、泰州、南通等地区,东临黄海,南至长江,与苏北、淮北、淮南、皖江等华中抗日根据地相连。皖南事变前统称苏北。1941年3月,苏中区党政领导机构成立,苏中抗日根据地开始形成。 1939年初,进入江南敌后的新四军第一、第二支队贯彻中共中央“向北发展、向东作战,巩固现在阵地”的方针,在巩固苏南茅山抗日根据地的同时,积极实行东进北上。1月,新四军第一支队所属丹阳游击纵队一部渡长江北上,在嘶马、大桥、吴家桥一带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着手创建苏中抗日根据地。2月,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二团向北挺进扬中,歼灭伪军一个团的大部,控制了扬中和大桥一带沿江地区;同时,主动与驻泰州的国民党地方实力派、鲁苏皖边游击军总指挥李明扬、副总指挥李长江建立抗日统一战线关系。11月,第一、第二支队领导机关合并,成立了以陈毅、粟裕为正、副指挥的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同时,派部队组成新四军挺进纵队和苏皖支队渡江北上,执行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的任务。 1940年7月,江南指挥部率所属部队北渡长江,挺进苏中。江南指挥部改称苏北指挥部,陈毅任指挥兼政治委员,粟裕任副指挥,下辖3个纵队9个团,共7000余人。随后,部队东进到泰兴、靖江、如皋一带,建立了以黄桥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至此,苏中根据地初具规模。部队分兵发动群众,积极开展统一战线工作,争取了苏北著名士绅韩国钧为代表的地方爱国人士同共产党合作。 同年8月,(南)通如(皋)靖(江)泰(兴)临时行政委员会成立,管文蔚任主任。11月,黄桥决战胜利后,在海安召开苏北临时参议会,选举韩国钧为名誉议长,黄逸峰为议长;选举苏北临时行政委员会,制定团结抗战纲领。之后,各县、区普遍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 皖南事变发生后,1941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任命陈毅为代理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张云逸为副军长,赖传珠为参谋长,邓子恢为政治部主任。1月25日,新四军新军部在苏北盐城成立,随即将全军编为七个师和一个独立旅,继续坚持大江南北的抗日战争。其中,苏中部队编为新四军第一师,粟裕任师长,刘炎任政治委员。3月,苏北区党委改称苏中区党委,书记刘炎,副书记陈丕显。苏北临时行政委员会改为苏中行政委员会,主任管文蔚。不久,苏中军区成立,粟裕兼军区司令员,刘炎兼政治委员,苏中抗日根据地形成。 1941年1月,正当皖南事变发生时,日、伪军3000余人攻占黄桥,对苏中根据地进行大“扫荡”。2月,国民党地方实力派李长江在泰州公开投敌。新四军一师主力在反“扫荡”的同时,发起讨李战役,攻克泰州,俘敌3000余人。随后,部队按指令转入农村,坚持游击战争。7月,日、伪军2万余人分路合击苏北盐阜地区。为保卫盐城新四军军部,苏中根据地军民配合盐阜区发动攻势,连克黄桥等10余个重要据点,使日、伪军顾此失彼,被迫南返。8月,日、伪军万余人对苏中进行报复性大“扫荡”。新四军一师主力与地方武装在群众协助下,作战20余次,给日、伪军以重大杀伤,粉碎了敌人的“扫荡”。 为适应残酷的斗争环境,加强党对根据地各项工作的领导,1942年底,苏中区撤销各级军政委员会,建立各级党委,粟裕、陈丕显分任苏中区党委正、副书记。根据地军民在中共苏中区委的统一领导下,加强政权建设,发动群众减租减息,实行精兵简政,开展“冬防、冬学、冬耕”的“三冬运动”,扩建抗日武装力量,挫败了日、伪军多次大规模的“扫荡”、“蚕食”和“清乡”,巩固了苏中抗日根据地。 1944年一二月间,苏中根据地军民向日、伪军连续发动攻势,相继攻克大官庄等敌据点17处。3月初,新四军对敌驻兵和贮存物资的重镇车桥发起进攻,取得完全胜利,并歼灭日、伪援军一部,趁势解放淮安、宝应以东地区,使苏中与苏北、淮北、淮南各抗日根据地连结起来。 1944年底,粟裕奉命率新四军一师主力南下苏浙皖边区,叶飞继任中共苏中区委书记、苏中军区司令员。4月,叶飞率部南下,陈丕显任中共苏中区委书记、苏中军区政治委员,管文蔚任军区司令员。抗战胜利时,苏中抗日根据地已发展到东到黄海,西临京杭大运河,北到兴化、东台一线,南至长江,面积达2万平方公里的广大地区。
粟裕创建的通如启海海上抗日根据地 中国人民海军诞生于泰州白马庙,发源于如东(原名如皋)何家灶。海防大队、海防团、海防纵队是华东海军的前身,他们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浴血奋战,威震海疆,配合陆上部队作战,打出了军威,立下了丰功伟绩。60多年过去了,至今,何家灶的人们还时常提起粟裕、陶勇等人的名字。电影、电视剧《五十一号兵站》就是根据海防团的部分事迹编写的。何家灶是全国第一个海上抗日根据地,是人民军队首创的海防部队诞生地,是中国人民海军的发源地。 1941年,在粟裕的指示下建立海上武装,并遵照党的政策和策略,发动盐民渔民,团结一切统战力量。部队调查分析海匪情况,对海匪区别对待,一举歼灭了作恶多端的王明中部。为争取有民族感的海老大孙二富,陶勇亲临何家灶收编孙二富。任命孙二富为海防团特务营营长,使其成为抗战的力量,后又收编吴道生。陶勇、姬鹏飞为孙二富改名为孙仲明,从此,孙仲明跟定了共产党,海上战斗屡立奇功,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人民军队的优秀指挥员。这在如东人民群众中一直传为美谈。 1938年中共江北特委到如皋(东)何家灶,建立了淮南盐管地区的第一支海上地方武装——盐民自卫队。1941年4月,一师兼苏中区在何家灶建立了苏中军区海防大队。1942年11月,在何家灶建立了苏中军区海防团,团长 陶勇兼,团部设在何家灶。1943年11月苏中海防团在何家灶发展壮大为苏中海防纵队,司令员陶勇兼。1945年10月海防纵队组建为华中海防纵队, 浙东海防大队北撤苏北后及苏北盐阜海防大队先后归华中海防纵队领导,司令员先后有吴福海、汤景延。海防部队在抗日战争中战果辉煌,在解放战争中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配合参加了苏中七战七捷,参加了渡江战役。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粟裕参加了华东军区海军的组建工作,华东军区海军在江苏泰州白马庙乡的第三野战军东路渡江作战指挥部驻地宣告成立,司令员张爱萍,海防纵队近2000人编入华东军区海军(1989年2月泰州申报经中央军委批准白马庙为中国人民海军诞生地,确定1949年4月23日为中国人民海军诞生日)。1950年1月12日,毛泽东主席签发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令,任萧劲光为中国人民海军司令员。萧劲光是中国人民海军第一任司令员,4月14日海军领导机关在北京正式成立。1951年12月12日粟裕就任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总参谋长,分管负责管理作战、训练及海军等军兵种工作。1952年11月8日陶勇任华东军区海军司令员。1955年10月24日华东军区海军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东海舰队至今。 何家灶位于长江北翼黄海之滨的江苏洋口港经济开发区长沙镇卫海村,这里的人们曾以烧盐捕渔为生,1973年围垦造田之前还处在黄海中的盐墩上。这里是一个人杰地灵、英雄聚集的宝地,是我党我军在抗日战争时期开辟的抗日根据地的一个组成部分。1940年10月,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所属部队,在陈毅、粟裕等人的指挥下,取得了黄桥决战的伟大胜利,苏北的抗日局面大大改观。遵照毛主席《放手发展抗日力量,抵抗反共顽固派的进攻》的指示,立即着手准备进军黄海之滨,开辟通如启海敌后抗日根据地。党把开辟通如启海的任务交给了三纵。陈毅向陶勇传达了党中央毛主席令新四军向一切敌占区发展的指示,特别强调统一战线的政策,“力争合作,准备自卫”,“又拉又打”,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对敌。陶勇坚定表示:任凭刀山火海,在所不惧,东进!不到黄海边,一分钟也不停止!11月上旬陶勇率三纵二千余人从海安运盐河公路东进经苴镇(原丰东)到掘港,三纵领导机关暂驻掘港。 如皋(东),是一望 无际的江海平原,海岸线106公里,滩涂104万亩,平原1872平方公里,作战没有高山和丘陵作屏障,只有依托大海。大海的对面是日本,这里历来是倭寇首犯要地,在唐代及明清时期就有守捉军、捍海兵、边防部队水师驻守。这里的战略和交通位置十分重要,是苏中前哨阵地的要地,新四军军部设在苏北,这里是苏中与苏北相联系的咽喉要道,建立海上部队十分必要。 1941年3月,粟裕提出组建海防部队。一师三旅旅长陶勇、政治委员刘先胜等把三旅驻掘港的独立团(招集的新兵团)改为海防团,由朱坚任团长,下编一、二、三大队。1941年7月,朱坚所在的海防团所属一、二、三大队上升为八团,孙二富所在的特务营和吴道生部编为海防团,团长孙二富,驻环港(何家灶)。三旅组建的海防团经历的时间不太长,但他在人民军队中开创了建立海防部队的先河,为建立海防部队积累了经验。 1941年4月26日,苏中区在栟茶成立。日军纠集大批兵力,对苏中四分区进行疯狂扫荡,通如启海地区的主要城镇大部沦陷。新四军面临背海作战的不利局面,为争取主动权,建立海上抗日根据地。新四军代军长陈毅指示一师师长粟裕亲临海上调查,根据各地区的经济状况,各港口的地形和群众基础,从经济条件、地理环境、人文环境上认定在苏中四分区抗日根据地的何家灶建立海上抗日根据地基础条件好。一经济上、粟裕认为苏中四分区抗日根据地是华中甚至全国最好的根据地(物力人力最富等等)。如皋(东)是渔米之乡,有富饶的物产。二地理环境好,何家灶位于黄海的浅海里,有河北丫子、何家港,临近长沙套(古长江入海口)通海岸的深水港,滩涂上有许多的港叉和小沙洲,适合木帆船航海作战,这里距驻如皋(东)的一师师部和苏中四分区的指挥中心苴镇最近,海里有盐民居驻的51副盐墩好扎营,还有海神庙三官殿内能溶纳几百人。三是人文环境好。这里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受过红十四军的影响。在抗日初期,建立了盐(渔)民自卫队,人民有高涨的抗日热情,陶勇部队在海上有威信,于是抽调四分区二百余名班以上干部和骨干,建立了一个直属一师的苏中军区海防大队,凌海波任海防大队大队长,参谋廖开,大队部驻地何家灶。 1942年10月下旬——11月11日,粟裕主持召开的苏中军政党委第三次扩大会议在如皋(东)南坎召开,谭震林代表华中局作了报告、陈丕显、管文蔚、粟裕等先后作了《开展三冬运动》、《苏中精兵简政》、《半年来工作总结及目前工作意见》等重要报告,叶飞致闭幕词。会议期间接华中局电报,日军三个师团将要调来华中,形势仍很严峻。粟裕提出建立海防团,经会议研究决定同意建团,并取名为苏中军区海防团。一师抽调四分区三个步兵连,两个重机枪连组成海防团,1942年11月5日粟裕、钟期光到何家灶正式宣布成立苏中军区海防团,并登上如东咸菜瓢儿船。海防团团部设在何家灶三官殿。粟裕宣布陶勇兼任海防团团长,吴福海任副团长,罗湘涛兼任政委,李中兼任副政委,凌海波任参谋长(1943年春谢友才接任),何振声任政治部主任,钟春山任政治处主任。团部人员还有曾洪祥、顾柏、赵葵、唐逸民、王全、周峰、王达、江帆、谢秋白、于晶、陆明、司徒逵、唐奎、陈飘萍、刘月论、容振华、陆占球、廖昌林、谢吉奎、江海啸等,并明确了内设机构和工作职责。 粟裕说:“我们创建的是中国人民的第一支土海军,你们来干,一定要干好”。 在粟裕、 吉洛(姬鹏飞 )、陶勇的正确领导下,海防团以何家灶为基地,以原苏中海防团骨干力量为主力,以盐民自卫队和盐渔民为基础,以海匪为统战对象,海上抗日队伍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渐成长壮大。1943年9月建立苏中军区海防纵队,陶勇兼司令员吉洛兼政委,吴福海任副司令员、陆洲舫兼副司令,崔德耀任参谋长、孙二富(孙仲明)兼副参谋长。海防纵队下设三个团,一团团长吴福海。二团团长孙二富,副团长周少卿、参谋长刘光汉、政治处主任柴如奎。团部作训参谋袁士进,该团下属五个步兵连和一个机枪连。三团团长陆洲舫、教导员赵永生。海防纵队三个团都驻何家灶。而今,海防团团部三官殿旧址和海防团扎营地之一的何家墩子遗迹依存,它们是人民海军发源地的见证。 海防纵队从何家灶出发,纵横在几百里长的黄海海面上,控制了盐城、东台、启东的重要港口,构成了相对安全的滨海基地,成为苏中根据地的后方基地。开辟的海上交通线,不仅从上海等大城市源源不断运来军用物资,而且沟通了山东根据地和浙东根据地的联系。 新四军在如东何家灶建立的海上部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为党我军夺取渡江战役的胜利培养了一大批急需的人才和干部。何家灶是中国人民军队首创的海上劲旅发源地。
浙东抗日根据地 1942年,根据毛泽东、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开辟了以四明山为中心的浙东抗日根据地,它是全国19块抗日根据地之一。这里活跃着一支以何克希为司令员、谭启龙为政委的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 皖南事变后由浦东南进的抗日武装、浙东地方党以及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派来的一大批干部,经过艰苦奋斗,而逐步建立起来的。它包括四明、会稽、三北(指余姚、慈溪、镇海3县姚江以北地区)和浦东4个地区,总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 1941年2月1日,毛泽东致电刘少奇、陈毅等,明确指出:“关于浙东方面,即沪杭甬三角地区,我们力量素来薄弱,总指挥部应增辟这一战略基地,经过上海党在该区域创立游击根据地(以松江等处原有少数武装作基础),中原局应注意指导上海党。”刘少奇、陈毅根据中央指示,决定由江南区党委书记谭震林负责开辟浙东的工作。江南区党委指示路南特委立即组织浦东工委的武装力量向浙东挺进。 1941年5月起,浦东工委领导的浦东淞沪五支队,伪军十三师二十五旅五十团中由共产党控制的一部分力量分批进入浙东三北敌后,成立三北办事处,初步开辟了浙东抗日游击根据地。 次年5月,日军发动浙赣战役,浙江大片地区沦为敌占区。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决心进一步发展浙东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并派出一批干部到浙东,加强与统一浙东地方党组织和军队的领导。7月,成立浙东区党委,谭启龙任书记。8月,浙东军政委员会成立,何克希任书记,统一领导浙东抗日武装。同月,成立“第三战区三北游击司令部”,统一整编了浙东部队,何克希任司令员。 1942年10月到12月,浙东抗日武装粉碎日军上千人对三北地区的“扫荡”,并取得第一次反顽斗争的胜利。1943年4月,粉碎了日、伪军2000余人的“清乡”。坚持了三北根据地,发展了浦东原有阵地,开辟了四明、会稽和金萧3块新根据地。至此,以四明山为中心的浙东抗日根据地初步形成。 根据新四军军部命令,1943年底,浙东抗日游击武装编为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1943年冬和1944年春,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与地方武装配合,在四明地区粉碎了日军发动的千人以上的大“扫荡”。1944年6月7日拂晓,奇袭舟山岛警备司令部第四总队部,俘伪上校总队长卫文达和日军顾问吉永久寿秀少佐等。8月25日,海防大队一中队68人,在大鱼山岛与日、伪军500多人血战7小时,毙伤敌100余人。后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除26人突出重围外,40余名指战员壮烈殉国。三北军民的英勇奋战,遏制了日军的“蚕食”,为根据地转入攻势作战创造了条件。 1944年1月,三北游击司令部改名为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司令部,何克希任司令员,谭启龙任政治委员。同时,成立浙东敌后临时行政委员会,主席连柏生。浙东抗日根据地划分为4个行政区,辖14个县政权。 1944年9月,中共中央重申发展东南的战略方针。12月底,新四军一师主力从苏中南下苏浙皖边。1945年1月,苏浙军区成立。浙东游击纵队编为苏浙军区第二纵队,司令员何克希,政治委员谭启龙,共1万余人。不久,浙西新四军主力在浙东部队的配合策应下,两渡富春江,打通了与浙东的联系。1945年1月,浙东敌后各界临时代表大会召开,组成浙东敌后临时参议会,谭启龙为议长,成立浙东行署,连柏生为主任。 1945年6月,浙东游击纵队歼灭伪军田岫山部。7月击溃国民党顽军10个团对四明山根据地的包围。讨田战役和浙东第三次反顽作战的胜利,使三北、四明、金萧这三块根据地基本上联成一片。8月15日,浙东游击纵队开始对盘踞在浙东的日、伪军发起大反攻。不到半个月,浙东游击纵队在广大民兵配合下,除几个主要城市外,基本上消灭了继续顽抗的日、伪军,使浙东抗日根据地得到很大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新四军浙东纵队从建立到抗战胜利的几年中,经历大小战斗643次,攻克大小据点110个,毙伤俘日、伪军官兵9000余人。1945年9月20日,华中局转发中共中央电示,命令浙东、浙西部队及地方党政干部全部撤离浙东。从9月30日起,浙东党政军1.5万余人先后渡杭州湾撤离浙东,浙东区党委随军北撤前留下少数干部坚持斗争。
浙西抗日根据地 1945年1月,粟裕率领新四军一师主力挺进浙西,建立苏浙军区,开辟了浙西抗日根据地。与此同时,在括苍山和乐清湾一带,还活跃着一支由中共浙南特委领导的抗日武装--永乐人民抗日游击自卫总队。 1943年秋,日寇大肆进犯苏浙皖边区,国民党守军不战而退。为牵制敌人,配合解放区正面战场作战,党中央和新四军军部命令王必成旅长、江渭清政委率领新四军六师十六旅由苏南向苏浙皖边区挺进,开辟郎溪、广德、长兴敌后抗日根据地,部队驻扎在长兴县槐坎乡、白岘乡一带。遵照党中央关于“为准备配合盟军在东南沿海登陆,华中新四军……应以南下为主”的指示,1944年12月26日,粟裕率领新四军一师主力由苏中渡江南下,于1945年1月6日到达槐坎与十六旅会师。1月13日,中央军委电令成立新四军苏浙军区,任命粟裕为司令员,谭震林为政治委员,统一指挥苏南、浙西、浙东、皖南的抗日斗争。2月5日,在槐坎乡温塘村召开苏浙军区成立大会。会后,粟裕、叶飞率二万多部队挺进浙西,开辟浙西抗日根据地,使浙西和苏南连成一片,成为对日寇大反攻的坚强基地,初步形成了对上海、南京、杭州的战略包围。先后解放了浙西及苏南十多座县城,拔除了100多个日伪据点,使苏浙皖抗日根据地成为我党领导的19个大的解放区之一。至1945年10月,新四军苏浙军区部队奉命北撤。
苏浙皖抗日根据地 1938年5月4日,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对新四军发展华中敌后游击战争作了具体部署,要求新四军“在广德、苏州、镇江、南京、芜湖五区之间广大地区,创造根据地,发动民众的抗日斗争,组织民众武装,发展新的游击队”,“在茅山根据地大体建立起来之后,还应准备分兵一部进入苏州、镇江、吴淞三角地区去,再分一部分渡江进入江北地区。” 按照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指示,粟裕、陈毅、张鼎丞先后率新四军先遣支队、第一、第二支队向苏南敌后挺进。6月17日,先遣支队在镇江西南的韦岗截击日军汽车队,歼灭一部分日军,取得新四军在江南首战的胜利。接着,苏南新四军在袭击新丰车站、永安桥、句容城等战斗中,都取得歼灭一部分日、伪军的胜利。8月下旬,打破日军4000余人对小丹阳地区的“扫荡”。随后,第一、第二支队连续粉碎敌人多次“扫荡”,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气焰,到12月底,初步建立了以茅山为中心的抗日游击根据地。与此同时,谭震林率领的新四军第三支队在策应第一、二支队挺进苏南以后,进入皖南敌后,在东起芜湖、宣城,西到铜陵、青阳的沿江广大地区开展游击战争。新四军在苏南、皖南的游击战,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友军在正面战场的作战,稳定了苏南沦陷区的局势,振奋了敌占区广大人民群众的抗日斗志。 1939年2月,周恩来受中共中央委托,到达皖南新四军军部传达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他根据日军占领东南地区的情况,提出新四军发展华中的三条原则:一是哪个地方空虚,就向哪个地方发展;二是哪个地方危险,就到哪个地方去创造新的活动地区;三是哪个地方只有日、伪军,友党友军较不注意没有去活动,就向哪里发展。周恩来还与新四军领导人商定了新四军“向北发展、向东作战、巩固现有阵地”的战略方针,为苏浙皖抗日根据地指明了发展方向。 1940年7月,陈毅、粟裕率江南指挥部率主力大部从苏南北渡长江,投入创建苏中抗日根据地的斗争。新四军主力北渡后,苏南地区的斗争形势更加严峻,中共苏皖区委确定了巩固现有阵地、发展武装、组织力量的总任务。7月,新四军第二支队司令部作了调整,罗忠毅任司令、廖海涛任副司令兼政治部主任,统一领导茅山地区的军事斗争。同时成立苏南军政委员会,邓振询为书记。到11月,第二支队领导的武装从2000人增加到4600多人,在巩固原有阵地的同时,还发展长荡湖、?韬?、太湖和澄武锡地区。 皖南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对反共逆流采取坚决回击的方针。1941年2月上旬,新的江南指挥部成立,谭震林任指挥,统一指挥苏南新四军。随后,苏南部队整编为新四军第六师,谭震林任师长兼政委,罗忠毅任参谋长,第六师转战于太?琛?溧阳一带,不断袭击日伪军,坚决反击国民党顽固派的攻势,稳定了苏皖地区的局面,恢复了原有阵地。同年5月,中共江南区委员会成立,谭震林、邓振询为正副书记。 1942年初,华中局召开第一次扩大会议,确定苏南党和部队的主要任务是:用一切方法坚持苏南的斗争与阵地,在组织上适当隐蔽。江南区党委对苏南抗日根据地的斗争方针及任务作了相应调整。5月,江南区党委改为苏皖区党委,主要领导京沪铁路以南、太湖以西的茅山地区,江渭清、邓振询分任正副书记。苏皖区委领导各地党组织,采取“保存有生力量,坚持原地斗争”的方针,组织隐蔽精干,改变斗争方式,积极开展反“扫荡”、反“清乡”斗争。到1942年底,苏南新四军主力增加5600余人。 1944年底,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派粟裕率新四军第一师一部及地方干部渡江从苏中南下苏浙皖边地区。1945年初,苏浙军区成立,统一领导苏南、浙西、浙东地区的对敌斗争和创建根据地的工作,粟裕任司令。4月,一师副师长叶飞率3个团南下,南进部队积极打击沿途的日伪军,粉碎安吉、梅溪等地日伪的扫荡,控制了武康、德清等县城,开辟了莫干山地区。苏浙军区部队连续进行了三次反顽自卫战斗,巩固和发展了苏浙皖根据地,扩大了新四军在江南的抗日阵地。1945年8月,苏南、浙西两个区党委合并为苏浙区党委,粟裕、金明分任正副书记。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苏浙皖根据地军民向拒不投降的日伪军展开了猛烈进攻,相继解放了长兴、溧阳、溧水、金坛等10余座县城,攻克中小据点100多处,收缴大批武器装备。至此,根据地已扩展到苏南全境和浙江、安徽的一部分,面积25000平方公里,控制人口600万,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发展到6万多人。
第二:刘少奇评价粟裕连用四个“最”,是新四军7个师中,打仗打得最多和最好的一个师长。 1942年2月15日刘少奇在中共中央华中局第一次扩大会议上作总结报告《目前形势、我党我军在华中三年工作的基本总结及今后任务》说::“我一师几年来工作是获得了最大的成绩,在抗战中建立了最大的功劳。在我全军中以第一师部队作战最多,战果最大”。夏介文在《功勋垂千秋,光彩照后人》(军事科学院军事指导部1998年编《粟裕军事指挥艺术与现代战争理论研究》)一文说:刘少奇奉调回延安后,向毛泽东汇报工作时说,在华中局和新四军工作时发现两个人才,一是新四军4师政委邓子恢,他是农村工作的专家;二是新四军1师师长粟裕,是新四军7个师中,打仗打得最多和最好的一个师长。
少数民族的抗日英雄:粟裕,侗族,湖南会同县人。抗战爆发后,任新四军二支队副司令员。后任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副指挥,协同陈毅指挥了著名的黄桥战役,开辟和发展了苏南、苏中抗日根据地。皖南事变后,调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兼政委等职。新四军政委刘少奇对粟裕领导的新四军一师给予很高评价:“在我全军中以第一师部队作战最多,战果最大。”一直在抗日前线不下火线,战斗在日军大本营上海南京周围,建立8个抗日根据地(包括浙南和海上抗日根据地),是新四军消灭日军最多的新四军将领。 中央军委确定的36名军事家中有少数民族1人,是粟裕。中国人民解放军从1955年9月开始实行军衔制。在授衔的1614人中,有如大将粟裕等一批少数民族将军,他们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
第三:粟裕指挥了两个抗日经典战役:车桥战役和高邮战役 下面回顾粟裕的抗日经典。 第一个经典战役是今年是新四军第一师(管第六师)师长兼政委、苏中军区司令员兼政委、中共苏中区委员会书记粟裕担任车桥战役总指挥70周年纪念。2010年09月01日新华网《抗日传奇:抗战英雄将领和他们指挥的经典战例》专门刊登了粟裕司令1944年3月5日指挥一师部队在淮安县车桥镇打了一场大战役,共歼灭日军大佐以下465人(内俘24人)、伪军483人(生俘168人),创造了新四军一次战役歼灭日军人数最多的辉煌战绩。打通了苏中与苏北、淮南、淮北地区的战略联系,巩固和扩大了苏中抗日根据地,实现了苏中抗战形势的根本好转。车桥战役的捷报传到延安,新华社向全国播发了新四军收复车桥的消息,赞扬这是“以雄厚兵力”打的一个“大歼灭战”。延安《解放日报》发表了祝贺这一胜利的社论。车桥战役捷报传到延安窑洞,毛泽东评价粟裕说:“这个从士兵成长起来的人,将来可以指挥四五十万军队。”在延安的新四军军长陈毅向新四军发出嘉奖电。粟裕评价车桥战役是苏中抗日斗争形势的转折。粟裕也作为抗战名将闻名遐迩。八路军总部发布公报说,车桥战役,在抗战史上,是1944年以前我军在一次战役中俘日军最多的一次。日本东京大本营也承认,车桥战役,标志着新四军反攻的开始,日军从此向下坡滑行。此次战役是抗战以来新四军在华中地区歼灭日军最多的一次战役,打通了苏中与苏北、淮南、淮北抗日根据地的联系,揭开了华中地区战略反攻的序幕,在中华民族抗战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总指挥粟裕也作为抗战名将闻名遐迩。粟裕以大兵团作战方式胜利实现华中抗战以来歼灭日军最多的第一次战役。新四军歼灭日军最多的第二次战役也是粟裕创造的。 第二个经典战役是1945年12月19日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指挥高邮战役的胜利,历时8天,共歼日军岩奇大佐以下1100余人(内俘虏900余人),伪军第42师师长王和民以下4000余人,缴获各种炮80余门,轻重机枪200多挺,步枪6000余支。创造了抗日战争中新四军一次战役歼灭日军人数最多的纪录,是新四军建军以来最大规模的对日打援攻坚战,给了拒降的日伪军以“最有力的教训”,而它在抗日战争史上也具有多重重要意义。从日寇手中解放了最后一座城市,也成为中国抗日战争中对日寇的最后一战。高邮战役保卫了苏皖边区,保卫了华中解放区。高邮战役打破了国民党军队沿运河北上分割华中的企图,使原来的苏中、苏北、淮南、淮北等解放区连成一片,形成一个完整的华中解放区。高邮战役的胜利为后来的解放战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高邮战役的胜利为粉碎国民党军向华中解放区的进攻作了重要贡献,奠定了解放战争苏中“七战七捷”。它是中共抗日战争的收官之战——中国共产党正式抗战要从1937年8月22日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开始。中国共产党第一场对日大规模的战斗是八路军发起的平型关战斗,最后一役则是新四军发起的高邮战役,而高邮城也成为全国最后一个光复的县城。它是俘虏日军最多的一次战役——高邮战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抗战中俘虏日军最多的一次战役,共俘日军931人。平型关战斗虽然取得了较大战果,消灭了1000多日军,但是没有俘虏到日军;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对日军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歼灭日军25000多人,但俘虏的日军只有200多人。它是粟裕参谋长1934年7月率领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对日军作战的收官之战:高邮落日。1945年9月2日,日本向同盟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至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了胜利。但在高邮,日军独立混成第90旅团1000余人和伪军第42师5000余人拒不缴械。为把高邮城从日伪手中解放出来,新四军华中野战军决定发起高邮战役。是年12月19日,我军在南北40公里、东西20公里的地域内,对高邮城发动了全线进攻。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将军命令陶勇纵队在6天之内攻克高邮城,由原3旅7团改编而成的64团受命攻击北门。当时高邮三面环水,城高墙厚,日伪军扼运河咽喉,凭险固守。12月25日夜,我军在强大炮火的掩护下,冒雨发起了总攻。64团战士迅速从城西北角登上城垣,与日军白刃格斗。26日凌晨4时,该团攻进日军城防司令部,迫使日军全部投降。
第四:粟裕参加了三次抗日先遣: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新四军先遣支队、新四军苏浙军区开辟江南。 粟裕将军三次受命先遣(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新四军先遣支队、新四军苏浙军区)打豺狼,先后创建浙南、苏南、苏中、海上和苏浙皖边根据地,长期负责一个战区的工作,擅长出奇策、献奇谋、用奇兵、创奇迹、建奇功;充分表现出其非凡的领导、指挥才能和高超的政治、军事、战略水平。尤其是粟裕将军在与日伪统治中心南京、国际大都市上海,仅一江之隔交通便捷的平原水网地带且无险固守的苏中地区,创建抗日根据地;并长期独立地担负着苏中抗日根据地的党、政、军的领导和指挥的重任。而苏中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发展和海上根据地的开辟最具典型意义,且贡献独特。苏中抗日根据地自创建之日起,就处于强大的日伪军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夹击之中,呈现三种政权并存的局面。三种力量之间,矛盾错综复杂,斗争异常尖锐激烈。粟裕将军能从苏中的实际情况出发,创造性的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辩证地处理现代战争一般规律与抗日战争特殊规律的关系,立足当前,着眼发展,自觉地把局部与全局、当前与长远联系起来思考,辩证的处理全局与局部、军事斗争与根据地建设、抗日斗争与反顽斗争、抗日战争与现代战争的关系,以及军事斗争策略上的进与退、攻与防、大打与小打等方面的关系,探索形成了既符合中共中央战略意图,又符合苏中实际的战略指导思想,并在斗争的实践中灵活运用,从而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治军思想。他一手抓主力部队建设,一手抓地方武装建设,创建适应抗日战争发展规律的三结合武装力量体制。他还从苏中抗日斗争的实际出发,在中共中央明确提出“根据地的建设与民主制度的实行,要求每个根据地的领导一元化”之前,建议并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是难能可贵的。可见其政治家的远见卓识。 与此同时,粟裕将军还颇有远见地把同敌人的争夺扩展到海上,把陆上斗争与海上斗争结合起来,采取分化瓦解、争取改造的正确政策和军事打击与政治争取双管齐下的策略,创建海上根据地。亲率师部机关人员到海船上进行海上生活和海上战斗演习,调查研究气象和潮汐变化规律,探索海上生活和作战的有关难题;对海上战斗中船只的队形编组和运用、火力组织、战术手段、通信联络等都进行了探讨和研究。组建海防团,加强海防武装,开辟海上交通线,控制沿海重要港口和滨海地区。这在当时是八路军新四军中的第一支“土海军”。 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粟裕将军善于用政治家的头脑,军事家的思维,战略家的眼光,革命家的胆识,将党的建设、人民民主政权建设、军队建设与地方武装建设、武装斗争与统一战线、根据地的发展与巩固有机结合起来,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坚持武装斗争,坚持原地斗争,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在日伪“清剿”、“扫荡”、“清乡”,国民党顽固派不断挑衅、摩擦、破坏等极其艰难、复杂、恶劣的环境下,积极率领苏中党政军民在经济上不但要自力更生,还要担负增加在财政上援助全国及各根据地的艰巨之任务;在政治上、军事上予以敌人沉重打击,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巩固、发展、壮大了苏中抗日武装力量。把苏中建成真正的打不挎、摧不毁的人民民主根据地,并为下一步夺取整个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而使苏中能控制和储备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华中战略区中均占首位,成为华中抗日根据地的一块坚强前哨阵地,完全起到了“汉高祖的关中”的战略作用。全面展示了粟裕将军驾驭全局,掌握未来的战略才能;表明了他作为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已经达到了成熟阶段。 诚如华中局书记、新四军政委刘少奇在一次会议报告中所言:“我一师几年来工作是获得了最大的成绩,在抗战中建立了最大功劳,在我全军中以第一师部队作战最多,战果最大”,“在无数次的反‘扫荡’战斗中,一般都获得最大的战果与胜利”,“并且经常保持着高度的战斗情绪”。著名民主人士、“七君子”之一邹韬奋由香港赴延安,途经苏中参观考察后,他深有感慨地说:“在这里看到了真正的民主政治,农民群众能投票直接选举乡长,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才能做到。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创举,也是中国的希望所在。”“我在苏中看到了新中国的光明!” 粟裕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崇高品德。且不说他平易近人,爱兵如子;大公无私,谦虚礼让;艰苦朴素,戒骄戒躁;胸怀坦荡,不计前嫌。
第五:粟裕仁者无敌,将谢家渡战斗战死的日军尸体整理好,整整装了三条船,运送到南通日军司令部 单说说他对待日军战俘和日军尸体的处理,足以让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肃然起敬,并为之自豪和骄傲。其中最让我刻骨铭心永世难忘的是:粟裕将军不但尊重和关心放下屠刀的日军战俘松野觉,而且耐心教育和改造他自觉自愿为抗日出生入死,最后松野觉英勇牺牲在车桥战役中;而在谢家渡战斗中,日军保田中佐所部全军覆灭后,粟裕将军亲自掏钱为保田中佐买来棺材,同时命令部队把所有战死的日军尸体整理好,整整装了三条船,运送到南通日军司令部。就连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这个杀人如麻的刽子手也不得不佩服粟裕将军的宽仁厚德。难怪日本军人崇拜和敬仰粟裕将军,并尊他为“天神”了。
第六:粟裕是消灭日伪军最多的新四军将领,达6万人(钟期光语),被后人列为十大抗日名将之一 答老藤:能说说粟裕在抗战中打死多少日寇?亚高原:粟裕以挺进师500人起家,到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1800人)、先遣支队司令员、第二支队代司令员,新四军江南、苏北副指挥(共0.7万余人),到新四军第一师师长(1.1万余人)兼第六师师长(共0.8万余人)(合计略2万人),到苏浙军区司令员(6.5万人)、华中野战军司令员4.7万余人,一直在抗日前线不下火线,战斗在日军大本营上海、南京周围,建立浙南、闽浙边、茅山、苏北、苏中、苏浙多个抗日根据地,是新四军消灭日伪军最多的新四军将领,达6万人(钟期光语),被国民党、共产党列为各自十大抗日名将之一。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9月2日日本投降的14年时间里,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取得了巨大成绩,中国军队共毙伤俘日军150余万人。中国战场抗击了大量日军,最多时达100万以上。同时中国也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军民伤亡3500万人以上,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达5000多亿美元。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100多年来中华民族在抗击外国侵略的战争中第一次取得的全面胜利。中国不仅收回了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侵占的领土,也收回了九一八事变以来日本侵占的中国东北三省和热河等国土,并且收复了甲午战争失败后割让给日本的台湾、澎湖列岛,洗雪了国耻。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辉煌事件,在这场空前的战争中,中国取得了世界大国地位,成为新的国际组织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常任理事国,抗日战争的结果从根本上改变了中日两国之间的关系。 粟裕同志在十四年抗日战争中经验值得总结。抗日先遣队的参谋长,新四军先遣支队的司令员兼政委,新四军苏浙军区司令员,从游击战到运动战,再到歼灭战,粟裕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成长为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值得学习。在日伪顽作战中,粟裕身体力行亲自靠前指挥,体现了名将的作为。宣传粟裕抗日和抗日根据地建设成就,不亚于解放战争功劳!粟裕亲临车桥战役前线采访纪实恢复粟裕历史真相,实事求是写好军史!感谢严振衡参谋长和严晓燕老师提供真实的记载!粟戎生同志说,我们举办纪念车桥战役胜利70周年座谈会,更重要的是学习革命先辈的精神,激励我们做好当今工作。要学习他们为国家为民族英勇奋斗的精神,学习他们大局意识和战略眼光,学习他们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学习他们严谨的工作作风。据2012版的《粟裕年谱》第74页记载,“1943年10月10日,新四军第一师为纪念新四军建军六周年公布战绩(不含1944-1945年统计): 1,大小战斗5386次。 2,缴获步枪44300支、轻重机枪1236挺、掷弹筒52个、高射机枪2挺、迫击炮26门、平射炮2门、小炮45门、花机枪141挺、短枪595支各种弹药133万发。 3,毙伤日军官兵13541人、伪军官兵18180人,毙伤国民党顽固派官兵20910人。 4,生俘日军96人、伪军11855人、国民党顽固派官兵36742人。 抗日名将粟裕指挥的不到万人的新四军毙伤日军官兵、生俘日军达2万的事迹,正是给网上那些叫嚣“粟裕如果有本领不要打内战,跟日本鬼子打的时候他躲到哪里去了”的无知者一记响亮的耳光。列宁同志说过:"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民族魂鲁迅先生去世后,著名作家郁达夫撰文纪念说:“没有英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一群可怜的生物群体,而有了英雄人物却不知道崇拜和爱戴的民族则是一个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习近平同志说:“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粟裕将军在抗日战争中的独特贡献将永载史册,彪炳千秋。
第七:粟裕在抗日战争第一线时间之长、任务之多、难度之大、发展之快、俘虏之多、缴获之巨创我党我军记录。 从1934年7月担任北上抗日先遣队参谋长到1945年12月29日粟裕以新四军华中军区副司令员兼华中野战军司令员身份指挥高邮战役胜利接受日酋献刀,粟裕在抗日第一线经过血与火的考验,成长为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时间长达十二年之久,是国共两党两军高级将领所没有的。任务之多、难度之大、发展之快从粟裕职务就可以看出: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参谋长、闽浙赣军区参谋长、红十军团参谋长、挺进师师长、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组织部长、闽浙边临时省军区军区司令员、国民革命军浙闽边抗日游击总队任司令员、抗日救亡干部学校校长、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代司令员、新四军先遣支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副指挥、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副指挥兼参谋长、指挥、新四军、八路军华中总指挥部副参谋长、新四军第一师师长(1942年3月管第六师、后兼政委)、苏中军区司令员(后兼政委)、抗大九分校校长、苏中区党委书记、《苏中报》党报委员会书记、新四军参谋长、苏中公学校长、整风学习委员会主任委员、苏浙军区司令员(后兼政委)、南京特别市市长、苏浙区党委书记、华中分局常委、新四军华中军区副司令并兼华中野战军司令员、苏浙公学校长。粟裕用兵如神,指挥部队打了许多奇仗、险仗、大仗和恶仗。韦岗是新四军江南抗日第一仗,当时粟裕担任新四军先遣支队司令员,他亲自指挥的这场战斗,采用的是伏击战法。仅用半个小时,韦岗伏击战就击毙日军少佐土井10余名,击伤数十名,缴获大批军用物资。”官徒门战斗是粟裕在抗战中指挥的一个经典战斗,最大特点是'奇袭',整个战斗仅用了8分钟,俘敌57名,还打死打伤大量伪军,缴获了一大批枪支弹药,新四军仅有两人轻伤。8分钟结束战斗,20分钟撤出战场。日伪军来不及增援,新四军已经凯旋而归。这就是粟裕对付日军的战法--打夜战、近战、白刃战、伏击战、袭击战,发挥我军之长,打得敌人措手不及。驻守芜湖的日军指挥官无可奈何地说:'新四军是神,你打他时一个也没有,他打你时都出来了。粟裕指挥的车桥战役是抗日战争中,新四军对日作战规模最大的一次,消灭日伪军960余人,其中日军460余人,生俘日军山本一三中尉以下24人,摧毁碉堡50余座,缴获大批武器弹药,收复日伪军据点12处。使用的是掏心战术。日军先后从淮安、阜宁等地派出了4批增援部队,都被粟裕事先设伏打援的部队击退,日军第七十二旅团三泽大队长被当场击毙。 俘虏之多、缴获之巨。1938年6月17日,在韦岗伏击敌人,歼灭日军少佐土井以下官兵30多人,击毁汽车5辆,缴获枪支20余支。1939年1月,1月6日 指挥水阳镇伏击战,歼敌31人。8日,指挥横山战斗,歼敌50余名。20日,率第二支队奇袭官陡门,8分钟解决战斗,击毙日伪军200余人,俘敌57名,缴获大批武器弹药。4月10日,组织指挥狸头桥战斗,毙伤日伪军70余名。10月4日,指挥第二支队第四团一部在沪宁线上的伏击战,歼敌110余名,炸毁火车一列。1941年4月中旬发动对日伪军据点的攻势作战,首创生俘日军的记录。6月中旬指挥反“扫荡”作战,以先发制人的行动袭击敌人,在战略上策应保卫盐城部队作战。7月中旬―8月初指挥苏中军区主力对日伪军发动凌厉攻势,并以“围魏救赵”的战法突袭日军南浦旅团部驻地泰州,迫使日伪军转兵南下,再次粉碎日伪军围歼新四军首脑机关的阴谋。8月13日指挥苏中军民反击日伪军报复性的“扫荡”,连续作战42昼夜、130余次,歼敌1300余人。8月中旬起,,领导和指挥持续8个月的要点争夺战,“七保三仓”,“五保丰利”(毙伤日军800多人,伪军更多),保持了相对稳定的根据地基本区。同时,发动“十团大战”,向苏中各地日伪军薄弱据点广泛出击。1942年6月3日 指导第一师第七团进行斜桥伏击战,歼灭日军70余人、伪军140余人,缴获平射炮1门。6月中旬,率领一个精干的指挥班子留在“清剿”区内,具体指导反对日伪军第一次“清剿”的斗争。9月25日 指挥第一师第三旅一个团进行谢家渡战斗,歼灭日军南浦旅团第五十二大队大队长保田以下110余人。1943年7月1日 组织领导苏中军民进行对日伪军“清乡”封锁墙的大破袭战,烧毁竹篱笆150公里。1944年1、2月间 发起春季攻势作战,解放国士近三千平方公里、村镇一百五十多处,争取伪军一千余人反正。3月,车桥战役经过一天两夜的战斗,共歼日军三泽大佐以下465人(生俘24人)、伪军483人(生俘168人),摧毁碉堡50余座,缴获步兵炮1门及大批武器弹药,收复敌伪据点12处,其中生俘山本一三中尉以下24人,缴获大批武器和军用品。摧毁敌碉堡50座。当捷报传到延安窑洞,慧眼识将才的毛泽东当场说了一句极有预言性的话:“这个从士兵成长起来的人,将来可以指挥四五十万军队”。 战后,新华社向全国播发了“车桥大捷”的消息,延安《解放日报》发表社论祝贺胜利,赞扬新四军打了一个大歼灭战。八路军总部发布公报说,车桥战役在抗战史上,是截至1944年我军在一次战役中俘日军最多的一次。经过军史考证,车桥战役是新四军八年抗战中对日作战的标志性战役,它与八路军的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一样,在我党我军抗战史上熠熠生辉。它创下了我军华中抗战史上的“四个第一”:一是打响华中地区抗战局部战略反攻的第一枪;二是华中抗战史上我军对日一次作战毙伤日军人数第一;三是抗战以来华中一次战斗我军生俘日军人数第一;四是战役的战效比在华中及全国抗战的战役中数第一。6月26日,发起南坎战役,在以南坎战斗为中心的一系列作战中,主力兵团、地方兵团和民兵共拔除日伪据点七八十处。从1945年12月19日晚到26日,高邮战役仅仅用了一周的时间,速战速决,取得辉煌战绩。时任侦察科长严振衡在回忆录中说,高邮之战,我军以微弱优势,经过激烈的战斗,以伤400余人,亡200余人的代价攻克坚城,歼敌5000余,其中日军1100余,缴获各种火炮61门,枪支4308支,歼灭和俘虏日军之多,缴获枪炮弹药军械物资之多,在华中抗日战场上也是为数不多的。对于“抗日最后一役”这个说法,一段时间内存在着争议。然而,在1959年在编写新四军战史时,中央军委就编写时限的请示中答复,新四军抗战史,应该写到1945年底,这是华中抗战的实际情况。党史研究专家马洪武在《高邮战役的历史地位》中表述,中国共产党抗日武装第一场对日大规模战斗是八路军发起的平型关大捷,最后一役则是新四军发起的高邮战役。扬州市委党史办公室所收录的一份由党史专家赵昌智、奚兆坚所撰写的《高邮战役是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最后一役》的党史资料中给出理由:从作战对象看,高邮战役消灭的是拒不投降的日伪军,故应该视为抗日战争的一部分;从作战时间看,它处于抗日战争向解放战争过渡的时期,并在国共停战协定生效以前,因此这时期抗日军民的反攻作战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消灭日寇残余,另一方面,保卫人民胜利果实。高邮战役作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一次重要战役,它的胜利,对保护抗日战争的胜利果实,巩固和扩大华中革命根据地以及实现我军战略战术的转变都具有重要深远意义。
第八:粟裕将军指挥的车桥战役——创新四军华中抗战史上的“五个第一:打响战略防御转为局部反攻的第一枪,第一次采用游击战与运动战相结合,一次作战毙伤日军人数第一,一次战役中生俘日军人数第一,战役的效能比数第一。 车桥镇位于江苏省淮安县东南,是联系苏中和苏北的枢纽,是日军第65和第64师团的结合部,仅有日军1个小队和伪军1个大队据守,比较突出孤立。据此,新四军苏中军区决心集中5个团兵力组成3个纵队,采取攻点打援战法,以1个纵队夺取车桥,两个纵队于外围准备歼灭增援之敌。1944年3月5日1时50分,我担任主攻车桥部队避开敌之外围据点直取车桥,在炮兵大队的火力支援下,一举突入车桥镇内,经一夜激战,全歼伪军1个大队,并将日军压缩包围于核心工事。我军对车桥的进攻,震惊了周围日军,淮阴、淮安、泗阳、涟水等地日军遂乘装甲车和汽车分5批驰援车桥。当第一批增援之敌进至车桥以西芦家滩时,遭我阻援部队沉重打击,被迫退入我预设之地雷区。我军遂乘雷群爆炸奋勇出击,歼敌240余人。接着又给逐次增援之日军以歼灭性打击。6日晨,车桥之残余日军乘隙逃窜。我军乘胜扩张战果,至13日相继收复泾口、曹甸等据点12处,战役遂告结束。 是役,共歼灭日军大佐以下460余人和伪军480余人,创华中地区我军歼灭战范例。在此次战役中,我军采取“掏心”战术,担任攻点任务的部队绕过敌人的外围据点,直取车桥,吸引周围敌军来援,并以大部兵力歼击援敌,从而取得了攻点与打援双胜利。这一战役的胜利,打乱了敌人的“清乡”、“屯垦”计划,进一步沟通了苏中与苏北、淮北、淮南根据地的联系,巩固和扩大了苏中抗日根据地,实现了苏中抗战形势的根本好转。 粟裕与车桥战役。1984年1月25日,粟裕在中顾委举行的春节茶话会的书面发言中坚定地说:“共产党人的气概,从来都是知难而进的。”“我对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伟大真理,对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光辉前途,对于共产主义事业的美好未来,是满怀必胜的信念的。” 粟裕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卓越的军事家。1907年生,湖南会同人。侗族。1926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6月转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曾任中国工农红军连长、营长、团长、师长、军参谋长、军团参谋长等职。参加井冈山斗争,转战赣南、闽西和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被朱德赞誉为“青年军事家”。1934年7月任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参谋长,转战闽浙赣皖边。1935年1月任挺进师师长、闽浙军区司令员,在国民党统治的腹心地区开辟浙南游击根据地。在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的情况下,独立领导部队开展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爆发后,于1938年4月任新四军第2支队副司令员、先遣支队司令员,率部挺进江南敌后,首战韦岗告捷。接着率领第2支队在南京、芜湖、潥水地区抗击日军。1939年8月任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副指挥,同陈毅一起,率部开辟了苏南抗日根据地。1940年7月率部挺进苏北,任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副指挥兼参谋长。10月参与指挥黄桥战役,粉碎了4倍于己的国民党顽固派军队的进攻,巩固发展了苏北抗日根据地,开创了华中敌后抗战的新局面。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1师师长(后兼政治委员)、苏中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苏中区委员会书记。在临江濒海、交通发达的平原水网地区开展游击战争,挫败日伪军频繁“扫荡”、“清剿”和“清乡”,建成了巩固的苏中抗日根据地。1944年3月开始对日军发动局部反攻,组织指挥车桥战役,创华中敌后歼灭战的范例。同年12月率第1师主力南渡长江,任苏浙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后又兼中共苏浙区委员会书记,巩固和发展了苏南、浙东抗日根据地,开辟了浙西抗日根据地。1945年指挥所部在天目山区对国民党顽固派军队进行3次自卫反击战,率先实现了从游击战向运动战的转变。 解放战争时期,担任华中、华东和第三野战军主要指挥员,组织指挥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战役的胜利,积累了大兵团作战的丰富经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担任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军事科学院第一政治委员、中央军委常委等职,为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1984年2月5日病逝于北京。 车桥战役是华中抗战以来歼灭日军最多的一次,是“苏中六年抗战以来的创举”,解放了淮安、宝应以东纵横二百里地区.使苏中、苏北、淮南、淮北根据地联成一片,巩固和扩大了苏中根据地,打乱了日伪“清乡”“屯垦”计划,实现了苏中形势根本转变,揭开了苏中战略反攻的序幕。 1944年春,日军为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陆续从华中地区抽调部队南下参加作战。驻苏中、苏北地区的日军为弥补兵力不足,遂收缩防区,强化伪军,并加强对沿海地区的控制。新四军第1师兼苏中军区,遵照中共中央关于集中力量打击日伪军、巩固与扩大抗日根据地的指示,为改善苏中地区的斗争局面,沟通苏中与苏北、淮南、淮北地区的战略联系,并为整风、整训工作创造比较安定的环境,决定于3月上旬发起以夺取车桥为主要目标的攻势作战。 组织发起车桥战役,粟裕有一个较长的酝酿和形成过程。日伪对第四分区“清乡”后,除师直属队和第二分区的机关、部队要在东台南北地区活动外,第三、第四分区的主力团有时也需要转移到第二分区休整,或待机配合第四分区作战,因此,很觉得地区狭窄,部队拥挤,而大批干部亟待整风,缺少一个较为安定的环境。 一九四三年六月二十三日,粟裕奉命去军部驻地(黄花塘)参加整风会议和汇报工作,便带少数参谋、测绘人员和一个连,有意识地选择路线,对沿途地形,敌情进行实地调查。 到了一九四四年二月苏中区党委召开第五届扩大会议时,粟裕在全面分析了形势后,认为日军已是穷途末路,在我发起攻势作战后,难以对我进行大规模报复“扫汤”,即使有些小动作,在我有所准备的情况下,影响也不会大。粟裕便向与会的几位领导同志提出发起车桥战役的建议,得到了他们的一致同意,随即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具体研究制定作战方案。 当时提出三个作战方案分析比较:一是由东向西,先攻泾口后攻车桥;二是车桥、泾口同时攻击;三是先攻车桥,后取泾口。经过分析比较,择优选取了第三方案。 第三方案的优点是明显的,首先,打下车桥后,敌人可能放弃一大片地区,可以得到最有利的战役效果,其次,车桥处敌中心地区,是敌人的心脏,工事坚固又有日军驻守,敌人自以为安全,而敌人认为安全的地方,正是最容易得手的地方,这是战争的辩证法,可以采取掏心战术,隐蔽接敌,突然进攻,必能收出奇制胜之效;再则车桥周围的地形也较有利于我。为此决定选择第三方案。 车桥座落在涧河(又名菊花沟)两岸,东西二华里)南北一华里半,河道上有五座桥梁,俯瞰全镇,形如“车”字,是以得名。敌伪占领后,驻扎日军一个小队,约四十余人,伪军一个大队,约五百余人。他们加高围墙,拓宽外壕,架设铁丝网,修建了五十三座碉堡,构成了绵密的交叉火力网。以车桥为中心,在外围还有十几个坚固据点相拱卫。车桥地处中心,来援方向较多,但敌两个师团部的驻地徐州、扬州,距车桥都比较远,估计不一定来援,其主要增援方向可能来自淮安。为此,粟裕他们决定调集主力第一、第七、第五十二团和苏中军区教导团及第四分区特务团等共五个多团的兵力,采取攻坚打援并举的方针,决心不惜牺牲,坚决攻占车桥;同时歼灭敌人的增援部队,各阻击部队坚决保障两天两晚之战斗警戒任务。顺便说一句,有的同志把这次的作战方针表述为“攻坚打援并举,以打援为主”,这不太确切。打援的部队虽多一些,但我们的目的是攻取车桥,解放这一片地区。 在此以前,新四军一师对日寇打的都是游击战,这次集中五个团的兵力,还有地方武装和民兵配合,以游击战和运动战相结合,对日寇举行这样规模的攻势作战,在苏中抗日游击战争中是没有前例的。所以一师狠抓了战役前的准备,特别重视协同作战的准备。第一,对敌情的判断,对可能出现的各种复杂情况,作了审慎周密的预案和计划,对我方部队集中时间、地点、开进路线、攻击时间作了精密的计算和要求,以减少战时协同的困难。第二,统一了弹药、器材、粮秣、野战医疗、运输等后方勤务工作,还根据我们所拟采用的战术手段,特制了一批攻坚器材,如连环云梯、单梯三角钩、爬城钩、麻绳、煤油、棉花、竹竿、土坦克、炸药、烟幕弹、沙包,还准备了火箭、灯笼、电话等通讯联络工具。第三,动员群众支援前线,征集了大批船工和船只,组织群众及时配合战时勤务,战后平毁敌人据点工事。第四,战前对部队进行编组,将互相较为了解、战斗作风特长相仿的部队,临时编成一个建制,共编为三个纵队、一个总预备队,适当调整了组织与干部。第五,在战役发起前十余天,即由师部和各主攻部队派出得力干部,进入车桥和芦家滩伏击阵地作实地侦察,并依据实地情况,进行战前训练。政治动员工作做得很充分,召开了各种形式的动员会,颁布了战时奖惩条例,组织了突击队、突击组,互相提出战斗竞赛。在组织指挥上,一师前方司令部与一分区司令部暂时合并,组成野战司令部。粟裕和副师长叶飞也作了分工,叶飞负责战场指挥,粟裕掌握全局。 车桥被攻,附近据点的日伪军纷纷出援。由宝应县城东北塔儿头、曹甸镇出动的日伪军100余人,进至大施河时,触发地雷并遭第52团等警戒部队阻击,被迫退回。驻淮阴、淮安等地的日军第65师第72旅山泽大队等部,共700余人,分4批乘汽车驰援车桥。其第1批增援日军240余人驶至芦家滩附近时,即遭第1团堵击,并进入预设雷区,伤60余人,阻击部队乘势奋勇出击,又杀伤一部。接着,第1团以正面防御结合侧后突击,又给逐次增援的日军以打击,迫其猬集于韩庄固守。5日晚,第1团等部对韩庄日军发起攻击,经白刃格斗,将其大部歼灭,其残部向西逃窜。其间,日伪军200余人乘夜暗绕开正面防御阵地,从右翼芦苇荡偷涉迂回,企图继续增援车桥。第1团发觉后予以堵击,歼其一部,其残部窜入小马庄后亦被歼。7日,困守车桥小土围内负隅顽抗的日军乘隙逃往淮安。第1师兼苏中军区所属各部乘胜扩张战果,至13日相继收复泾口、曹甸镇等据点10余处,战役胜利结束。在战役过程中,日本人反战同盟苏中支部盟员,勇敢地参加火线政治攻势,其中松野觉光荣牺牲。 此役,经一天两夜的战斗,共歼日军大佐以下465人(生俘24人)、伪军483人(生俘168人),打通了苏中与苏北、淮南、淮北地区的战略联系,巩固和扩大了苏中抗日根据地,实现了苏中抗战形势的根本好转。车桥战役后,新华社向全国播发了‘车桥大捷’的消息,延安《解放日报》发表社论祝贺胜利,总指挥粟裕也作为抗战名将闻名遐迩。
2015年6月《铁军》刊发范学恕研究文章《车桥战役——新四军华中抗战史上的“五个第一”》:打响战略防御转为局部反攻的第一枪,第一次采用游击战与运动战相结合,一次作战毙伤日军人数第一,一次战役中生俘日军人数第一,战役的效能比数第一。车桥战役是粟裕在抗战中的“代表作”,它与八路军的林彪指挥的平型关大捷、彭德怀指挥的百团大战一起载入我军的抗日史册。
第九: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将军指挥的高邮战役,高邮战役是中国人民抗日的最后一役,是全国范围内歼敌最多的县城之一,是抗战中全国最后一个光复的县城,新四军对日寇的最后一战。这是一个空前绝后的对日寇受降中的最后的、又是最大的歼灭战。在高邮公园礼堂举行的受降仪式是日寇向新四军投降规模最大的一次仪式。
2015年4月18日上午,位于湖南芷江侗族自治县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提质改造后正式对外开放。新的文物陈列中,首次公开展出了日本向中国投降的原始视频资料。陈列五个部分共展出图片300余幅,文物和仿件180余件,雕塑6具,场景和全景6个。为了真实还原日本投降全过程,基本陈列有3个场景是新增的,第一是日本投降代表乘坐“降车”游街示众,第二是中国军队电报机房繁忙的工作景象,第三是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在高邮受降的场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位于芷江侗族自治县,今年为了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和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增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高邮受降的场景。而高邮战役的指挥员就是侗族第一大将、怀化市会同籍的粟裕将军。 粟裕将军指挥的高邮邵伯战役。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为彻底消灭拒不投降的日寇,粟裕将军指挥新四军华中野战军发起了高邮邵伯战役。高邮邵伯战役,也称“高邮战役”,是新四军在苏中高邮对日伪军的反攻作战。1945年12月19日——1945年12月26日,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将军指挥了高邮邵伯战役。高邮,位于江苏省中部,南临扬州、北达两淮、东濒水网、西邻运河以及高邮湖,是苏北水路交通枢纽重镇,扼守着运河和淮扬公路,是一个可攻可守的军事要地。邵伯,在今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市邵伯镇。邵伯镇,位于高邮县城以南30公里处。1945年12月19日,高邮邵伯战役打响。新四军华中野战军对盘踞在高邮城内拒不投降的日伪军发起进攻。粟裕将军指挥新四军首先攻克了邵伯镇,切断了日伪军南逃的退路。攻克邵伯之战:歼灭日寇150多人,歼灭伪军1850多人,共歼灭日伪军2000多人。与此同时,我军部队先后拔除扬州泰州一线的日伪据点16处,歼灭伪军4000多人,为攻城打援准备了良好的战场。邵伯既克,我军移兵高邮城。12月25日晚,粟裕将军指挥部队向高邮城发起了总攻。经过激战,我军攻克了高邮城,12月26日,日寇投降,高邮邵伯战役胜利结束。被日寇盘踞多年的高邮城终于解放了,沦陷了八年的高邮城终于回到了人民的怀抱。攻克高邮之战,历时七天,共歼灭日寇1100余人(其中生俘独立90旅团626大队长岩崎大佐以下931人),歼灭伪军5000多人(其中生俘伪军42师师长王和民以下3943人),并且击退了自扬泰线增援的蒋军和日伪军。这是一个空前绝后的对日寇受降中的最后的、又是最大的歼灭战。全歼日本侵华军成建制的一个大队1100人。 总计,高邮邵伯战役:歼灭日寇1250多人,歼灭伪军1.085万人,共歼灭日伪军1.21万人。 从1938年6月17日的新四军先遣支队司令员粟裕指挥的韦岗战斗——江南新四军对日寇的第一战,到1945年12月26日结束的新四军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指挥的高邮战役——新四军对日寇的最后一战,新四军经过了八年的浴血奋战,完成了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日战争历程。新四军的抗战功绩,永垂史册。 2014年12月26日,抗日战争最后一役纪念馆开馆仪式在高邮市举行。高邮是革命老区,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945年12月,新四军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将军亲自部署指挥、发动了高邮战役,收复了高邮城。高邮战役是中国军民对日作战的最后一役,高邮也成为我军从日寇手中解放的最后一座城市,并且是全国范围内歼敌最多的县市之一。当年12月26日,我军代表韩念龙在熙和巷70号,也就是现在的公园礼堂内举行了受降仪式,接受侵华日军驻高邮最高司令官岩崎大佐的投降。如今,这个受降处被建成抗日战争最后一役纪念馆。“抗日战争最后一役纪念馆”新建于高邮市熙和巷70号的公园礼堂(侵华日军投降处旧址)内。 “抗日战争最后一役纪念馆”是以抗日战争最后一役—高邮战役为主题的展馆,分为序厅部分和6个展示环节。其中序厅部分有高3.6米、长10.6米的新四军攻城大型浮雕展示,该浮雕以对日最后一役——高邮战役为历史背景,主体展现了新四军部队攻城画面,勾勒出战士们勇往直前冲锋陷阵,老百姓肩抬担架、车送弹药等感人的支前场景,并以硝烟弥漫的高邮古城墙为背景,结合里下河水乡平原地区的芦苇、宝塔、运河水为衬托,运用象征艺术手法,表达新四军战士们破城后摇旗呼喊的欢胜场景,和骁勇善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及军爱民、民拥军,军民鱼水情深的浓厚感情。该展馆内分别展示了高邮战役的战前形势(国内形势、华中局势及高邮战局)、运筹帷幄(电文展示及战役部署)、战役过程(城外战斗与攻城战斗场景及沙盘展示)、受降仪式(包括受降仪式和日军军官向粟裕献刀两处硅胶人像场景)、制胜法宝(展示了新四军“铁军”精神及军民鱼水情深)、战役意义等6个展示环节。 高邮战役是中国人民抗日的最后一役,是全国范围内歼敌最多的县城之一,是抗战中全国最后一个光复的县城,高邮是革命老区,是一片红色的热土,其定鼎之功已载入史册,我们应把高邮战役作为承载丰富文化内涵和精神财富的旅游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和开发。 2014年 12月26日,抗日战争最后一役纪念馆正式开馆。纪念馆分战前形势、运筹帷幄、战役过程、制胜法宝、战役意义五个展厅,以照片、实物、油画、场景、微电影等形式展示了高邮战役全过程,其中,图片76张、板块17张、场景3个、浮雕1处、沙盘模型1个、视频2个。 高邮战役是由中央军委批准,新四军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于1945年12月19日至26日部署和指挥的一场战役,是人民军队抗战史上的经典战役,为中国军民对日作战的最后一役;高邮成为我军从日寇手中解放的最后一座城市,并且是全国范围内歼敌最多的两县市之一;在高邮公园礼堂举行的受降仪式是日寇向新四军投降规模最大的一次仪式。建成“抗日战争最后一役纪念馆”,是许多新四军老战士多年的心愿,也是社会各界人士的期盼。 在布展资料征集过程中,邀请粟裕之子、北京军区原副司令员、中将粟戎生提请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原政委周克玉上将题写 “抗日战争最后一役纪念馆”馆名条幅,帮助征集到中央军委同意发动高邮战役的电文稿复印件;严振衡之女严晓燕提供了高邮战役参加者彭德清、张云龙、谢云晖、严振衡于1994年撰写的《收复高邮、邵伯和陇海路东段之战》一文的手稿和严振衡说高邮战役的录音带,带领采访了高邮战役参加者姚力、秦镜、刑继刚等四位老同志。期间,还搜集到30多幅图片。同时,纪念馆布展设计方案初稿由南京艺术学院的教授设计完成。“抗日战争最后一役纪念馆”建设工作被列入高邮2014年城建十大工程。 该纪念馆开放后,将成为高邮地区一个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基地及国防教育基地。 第十:粟裕指挥高邮战役俘虏了三个日军职务最高在抗战期间被俘虏指挥官之一,日军独立混成第90旅团步兵第626大队大队长岩崎学大佐主动向新四军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献刀,证明了新四军抗日和抗日名将粟裕的地位。日军高邮司令官岩崎学大佐向新四军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献刀,是中国共产党接受日军投降惟一的献刀仪式。
日军在抗战期间被俘虏指挥官中,职务最高的就是大队长,三名被俘虏的日军大队长,全都是八路军和新四军抓住的。他们是: 八路军:日军独立步兵警备第六十五大队大队长柴山茂; 新四军:日军独立混成第90旅团步兵第626大队大队长岩崎学大佐; 八路军:日军47师团步兵131联队第1大队大队长山谷悦二郎(新中国空军之父)。 这其中,柴山茂是中国战场在1945年8月15日前俘虏的唯一一名大队长级指挥官。另两名则是因日本投降后拒绝缴械而被俘虏。这位柴山茂大队长被俘的经过很有戏剧性。根据他自己的回忆(来源见 柴山茂的回忆录《思い手》;日军原独混第五旅团战友会发行的《昭和38年独立第十九大队结队祭纪念集》(其中有柴山的回忆讲演《迫降在八路军中》);以及桑岛节郎(在世)的《华北战记》):他奉命离开烟台前往威海参加军事会议,因交通已被八路军断绝,所以乘陆军航空兵的一架战术侦察机前往威海。在飞行途中因为高度较低,遭到八路军地面部队射击,发动机被打坏,被迫迫降,结果被八路军俘获。 【八路军和新四军的受降工作】日本政府宣布接受《波茨坦宣言》后,8月11日,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的名义连发六道命令,要求各地八路军接受日伪军投降,并特别命令原东北军吕正操部、张学思部、万毅部向察哈尔、热河、辽宁、吉林进发,朝鲜义勇队司令武亭同率所部随八路军进军东北并收复朝鲜。新四军也在当天下达了总反攻的命令,并发表黄克诚、罗炳辉、叶飞、粟裕、刘长胜五名新四军将领分别担任江苏、安徽、浙江三省主席和南京、上海两特别市市长。 8月15日,为了抗议蒋介石要求中共部队“就地驻防待命”的命令,中共方面也致电冈村宁次,要求:“你应下令你所指挥下的一切部队,停止一切军事行动,听候中国解放区八路军、新四军及华南抗日纵队的命令,向我方投降,除被国民党政府的军队所包围的部分外”,并对受降作出部署“在华北的日军,应由你命令下村定将军派出代表至八路军阜平地区,接受聂荣臻将军的命令;在华东的日军,应由你直接派出代表至新四军军部所在地天长地区,接受陈毅将军的命令;在鄂豫两省的日军,应由你命令在武汉的代表至新四军第五师大悟山地区,接受李先念将军的命令;在广东的日军,应由你指定在广州的代表至华南抗日纵队东莞地区,接受曾生将军的命令”。 其实,包括陈毅、聂荣臻在内,邓小平、林彪、刘伯承、陈赓、萧劲光等中共各抗日根据地的军政首脑,都在1943年后因参加整风运动和中共七大返回延安,到抗战胜利时仍然留在延安学习。他们都是从8月25日起陆续搭乘美军驻延安观察组的运输机奔赴各自防区的。 虽然冈村宁次没有下令日军向八路军、新四军投降,但还是有一些小部队成为了中共的俘虏。 中国共产党军队三次较大的受降:1945年12月26日,驻江苏高邮的日军独立混成第90旅团步兵第626大队自大队长岩崎学大佐以下891人向新四军华中军区粟裕部投降。5天后(1945年12月31日),驻山东禹城的日军第47师团步兵第131联队第1大队大队长山谷悦二郎也率领所部613人向八路军投降。最大的一笔收获发生在东北。1945年10月,日军第101教育飞行团第4练成飞行大队大队长林弥一郎率所部17名飞行员,24名机械师,27名机械员,180多名地勤人员在辽宁本溪向八路军(八路军第16军分区21旅政委刘光涛)投降,为日后中共建立空军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洪部”受降 粟裕指示:受降仪式由第八纵队政治部主任韩念龙主持(建国后曾任外交部副部长)。 仪式开始,一名日军军官出列,向日军司令官岩崎学大佐行军礼后,说了几句报告词之类的话,双手把一叠日军花名册、军械、军需登记册呈交给岩崎学,后退一边。岩崎学向韩念龙行一军礼,而其他军官行的是注目礼。然后便将这些花名册、登记册又双手毕恭毕敬地呈交给韩念龙后也退站在一边。韩念龙接过后稍稍翻阅了一下,忙和身边的姚政委商量了片刻,即命令岩崎学指定专人陪同我军人员去广场和仓库清点交接武器和物资,另派多人随同我军一营政治教导员徐持平同志一起到集中点上去受降,并宣布了三条纪律:一是投降的日军官兵仍各回原住处待命,为了安全活动范围仅限于院内,不得外出;二是战死的日军官兵可按日本国习俗火化,骨灰收好以备带回本土;三是受伤的日军官兵,将由我方医务人员协同日军医务人员予以救冶。 这三条宣布完毕,简短的受降仪式即告结束(六十六团一营去受降的地方,300多个日军已排成三行站在那里等待)。而一向不愿张扬、厌恶招摇一直没有暴露身份的粟裕司令员及随从就挤在我新四军士兵中,从头到尾地观看了受降全过程,直至一声不响地微笑着悄然离开。 高邮城内的890多名日军全部向新四军缴械。“鬼子投降了”“鬼子投降了!”的声音到处都是。老百姓们纷纷在家门口挂出红灯笼、燃放鞭炮、拿烟拿糖、倒茶递水出来欢迎新四军,街上到处都是欢蹦乱跳的老百姓。新四军部队大部撤到城外,并严格执行城市纪律,配合地方政府有条不紊地做着接收工作。整个高邮城里丝毫没有一点儿战后的混乱现象,只有胜利的喜悦。时任新华社华中二支社、人民报社记者甄为民同志奉命调任随军记者,参与了那天的高邮受降报道。 12月29日,粟裕接见缴械投降的日本军官。当由陈超寰用日语向日本军官介绍粟裕司令员时,日军人员才得知受降时粟裕也在场,并且穿的还是普通士兵的军服。日本军官惊讶异常,连连表示:“不胜感激之至!”连连念叨:“不胜荣幸之至!” 日军司令官岩崎学大佐竟双手捧起一把紫光闪闪的指挥刀,高高举过头顶向粟裕深深地鞠躬,心悦诚服地说道:“谨以这柄远祖相传的紫云刀敬献给久已仰慕大名的中国将军!” 高邮战役的胜利,标志着挺进师北上抗日战略任务的最后完成。当时,日军曾要求粟裕将军主持受降仪式,但粟裕将军对这伙侵略者嗤之以鼻,由韩念龙上校代表我军受降。粟裕将军本人却在士兵和群众中间观看了整个受降仪式。此事连韩念龙也未发现。直到三天后,粟裕司令员在高邮城接待日本军官时,人们才知道此事。日本军官仍非常惊讶,深表“不胜感激之至”,连连念叨“不胜荣幸之至”。日军岩崎大佐十分庄重地肃立在粟裕司令员面前,把一件紫光闪闪的冷兵器,双手高高地举过头,又双肩近膝地深躬,口中念念有词地说道:谨将这柄远祖相传的紫云刀,敬献给久已仰慕大名的中国将军。这次受降仪式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新四军举行的最大规模的受降仪式,也是日寇向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投降的最后一次受降仪式。
八路军延安留守兵团黄河两延卫戍区司令员、抗日军政大学校务部部长杨至诚在抗日战争中
上将杨至成(1903-1967),原名杨序清,贵州三穗人,侗族,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后,任中央军委总供给部部长兼黄河两延(延长、延川)卫戍司令员、抗日军政大学校务部部长,1937年至1938年,任“黄河两延”卫戍司令、抗日军政大学校务部长,负责特区经济发展工作。杨至成矢志抗战,母逝不奔丧,挥泪挽联:“八千里长征报国即为报母;四十年矢志教儿亦是教人”。为粉碎日伪军的围剿、经济封锁、培养抗日人才作出了贡献。1938年冬因病到苏联就医,次年先后入苏共远东局党校、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46年1月回国。1955年被中央军委授予上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67年在北京病逝。 杨至诚同志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任中央军委总供给部部长兼黄河两延(延长、延川)卫戍司令员、抗日军政大学校务部部长(1937年12月)。杨至成立即带领部队进驻延川、延长两县,保卫延安的东大门。杨至成率领部队在完成任务之余,大力开展生产自救,自己动手种粮食、养猪羊,开发石油,不仅减轻了边区政府的负担,还为边区军民提供了照明用油和汽车用油,为巩固陕北根据地、支持八路军东征抗日作出贡献。1938年冬因病到苏联就医,后入苏共远东局党校、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毛泽东主席对杨至成说,你去苏联,除了治病,还要“学军事、学后勤、学人家的先进经验。治病和学习两个任务都要完成,这对我们打败日本侵略者是大有用武之地的。”回国受阻后,在苏联远东方面军第八十八独立步兵旅工作。1946年1月回国后,任东北民主联军总后勤部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
新四军第五师兼鄂豫皖赣湘军区第十三旅第三十八团曹玉清政治委员在抗日战争中
抗曰战争时期,曹玉清1937年人延安抗大学习。后任新四军平汉铁路破坏大队副队长,新四军驻河南竹沟留守处教导队3中队中队长,新四军豫鄂挺进支队2团2营营长,豫鄂挺进纵队8团团长。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5师15旅43团团长、44团团长、45团团长,鄂豫边区党委警卫团团长,第5师13旅38团政治委员,14旅40团团长。参加和领导了开辟洪湖抗曰根据地的革命斗争。参加侏儒山战斗、大悟山反扫荡作战、桐柏战役。 抗日战争时期,1939年5月曹玉清随李先念到新四军工作,任新四军驻河南竹沟留守处教导队中队长,新四军挺进支队第2团营长,新四军第5师4团团长,第38团政治委员,参与开辟华中抗日根据地。参加和领导了开辟洪湖抗日根据地的革命斗争。毕业于抗大第5期。中原突围前,曹玉清到皮旅任3团团长。 著名的皮旅,有6名干部在1955年到1965年间,被授予或晋升少将军衔:副旅长方普升、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郭林祥、1团团长王诚汉、2团团长钟发生、政委张春森、3团团长曹玉清。中原突围时,皮旅抢渡磨子潭,曹玉清率领1营,用仅有的5只小船渡过河担任警戒。这时国民党军的一个营抢先占领了河东金鸡岭,曹玉清立即组织1营与敌激战,将敌击退,牢牢控制了渡河登陆点,掩护全旅渡河。中原突围后,1旅准备向东北方向进行再次突围。曹玉清建议,大别山区东北方向敌有重兵防守,应先向西突,将敌主力引进大别山后,再甩开敌人到苏北和新四军苏北部队会合。建议被采纳,1旅突围成功。1945年底任1旅副旅长。
曹玉清同志抗日战争时期,参加和领导了开辟洪湖根据地的活动。抗日战争,曹玉清被分配到新四军工作,历任河南竹沟留守处教导队中队长、新四军5师4团团长、38团政委。参加和领导了开辟洪湖抗日根据地的革命斗争。毕业于抗大第5期。中原突围前,曹玉清到皮旅任3团团长。1955年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