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革命烈士故居事迹感人
村子里还保存了“爆破大王”、“益北青年团第一人”、“一门三英”等众多革命烈士的故居,其中“爆破大王”王兰方曾经就是在这里制造出各种炸药,与敌人展开着一系列殊死搏斗;“益北青年团第一人”陈凤九任胶济大队队长时,便居住在这里;“一门三英”的家庭该村有两户,他们都是革命家庭,亲人或被敌人杀害,或为了挽救其他革命同志而牺牲。看到此三处革命遗址,让人肃然起敬。
五、战时宣传重地“印刷厂”
由于当时东朱鹿村阶级阵线分明,群众基础好,是整个益北地区的革命活动中心,此处又有文艺宣传中心、宣传队、剧团等一些列文艺团队,而这些团队的日常宣传均需要一个印刷厂来印制各种宣传材料,所以这个仅有三台手动油墨印刷的老屋便成了当时的“印刷厂”,支撑起了整个益北地区的抗日宣传材料印刷任务。2007年,此处革命遗址面临被拆的命运,而当时还未担任村支部书记的陈祥广毅然出资近万元将此处老屋买下并保存了下来,陈祥广的这一举动也赢得了村民们的夸赞。
六、战时重地“兵工厂”
抗战时期,我军的枪支弹药大都是从鬼子汉奸手里夺来的,有些枪支经常需要修理。随着部队的不断壮大,需要修理的枪支越来越多,于是,益寿县委在东朱鹿村建立了战时重地“兵工厂”。主要任务是修理枪支,制造大刀、长矛、手榴弹、地雷等武器。“兵工厂”分为5个组:机修组,专门修理枪支;翻砂组,专门铸造手榴弹;木工组,负责制作枪杆子等等;白铁组,负责白铁等材料加工;后勤组,负责材料供应。当时的生产水平很低,主要是修理枪支,土法制作步枪,子弹、手榴弹、大刀、长矛、地雷等。步枪子弹制作过程,首先将收集来的废子旧弹壳,冲出废泡,再用铜元砸成薄片,做出炮子,安装到废子旧弹壳上,然后用铜元砸成的薄片卷成子弹头,装上炸药,就做出了子弹。手榴弹制作过程,是将收集的废铁,熔化铸成弹壳,装上用硝酸等材料制作成的炸药,就做出了手榴弹。研制炸弹,地雷,导火索等武器。用三阳牌火柴,7-8支一小捆,与自造的小铁锉弄在一起,铁锉上涂上油漆,加火调匀后,再调上糊状的炸药混合物,待干后既成。一拉导火索,五秒钟就可爆炸。他们还研制了五0小炮。经过发射实验非常成功,在攻打臧台据点时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兵工厂” 的战士们在严酷的形势下,一方面要躲避敌人的打击,另一方面还要保证生产,从回收弹壳、化铁、配药、到试验,每天生产10多箱手榴弹和子弹。从简单的修枪械到翻新仿造枪炮弹药,以及后来发展到造炸药、地雷,从手工生产发展到用简单的机械设备。在战争中发挥了很大的威力,做出了重大贡献。说起“兵工厂”,东朱鹿村家家户户都会制造鞭炮,这便是得益于这个“兵工厂”的益处。据老同志们回忆说,抗日战争期间,有一天,日伪军一行人马到村子四处烧杀掠抢,益都县委的干部急中生智,把点燃的鞭炮放到铁桶里,此起彼伏的鞭炮声,把日伪军吓跑了。后来,村民们为响应杜绝个人滥制烟花爆竹的号召,才放弃了这一手艺。但“兵工厂”在战争时期承担了当时寿光八支队、临淄十支队、益都六大队的军火弹药供应,在当时起了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
像这样的革命遗址,东朱鹿村还有很多,每一处都浸染着革命历史的浓重氛围,先烈们为了党和人民奉献出了自己的一切,他们的遗址值得我们每个人去瞻仰、去拜访!
参考文献:
(1)《青州人在抗日战场上》(530千字),樊光湘主编,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8月版。 (2)《中共青州地方史》(第一卷1925-1949)(308千字)樊光湘编著,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7月版。 (3)《中共青州历史大事记》(1949-1999)(500千字),樊光湘、杨朝晖主编,中国档案出版社2005年5月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