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形成的时代产物“工合”(中国工业合作运动),是为支援抗日战争而兴起的一支独特的经济力量。在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艰苦岁月,它为供应战时的军需民用,支持长期抗战,特别是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和根据地的斗争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工合在东南抗日前线,闽西作为工合的大后方,成为福建工合运动的中心。
【关键字】 抗战时期 闽西 工合运动
一、闽西“工合”运动的创立
“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在全国人民一致抗日的巨大压力下,国民党被迫第二次与共产党合作,以此缪力同心、合力攻敌,建立抗日统一战线。
抗战初期,日寇派遣大批空军对我各大城市狂轰,企图摧毁我工商企业,又派大量海军封锁我港口,严禁外货流入,其目的是在造成我工业日用品紧张局面,进而迫使我国经济陷于困境。为了反击敌人的经济封锁,“在自由中国包括城镇和农村,建立一条抗战时期的经济战线,使受战争祸害影响从沦陷区转移来后方的农民和工人,发扬‘五四’运动的爱国精神,并将抗战进行到底。” 1938年,在著名国际友人埃德加•斯诺(美籍)、路易•艾黎(新西兰籍)的倡导,国内爱国人士宋庆龄、胡愈之,沙千里等的支持,并在国民党政府的赞同下,中国工业合作协会(简称“工合”)在武汉(后转移重庆歌乐山)创立,分设四个办事处,分别在宝鸡、成都、昆明和赣州。
“工合”主张以合作社组织形式在全国大后方,普遍组织工业生产合作社,以小型分散为主,组织当地技工就地取材,就地制造,就地销售。并与介绍低息贷款,作为工业合作社的设备与流通资金;派专人负责其社务、业务的指导,以及改进技术、财务管理等的辅导;社员工资采取按件计工,按劳分配的制度。 由于条件优越,因此“工合”运动发展到哪里,就受到那里工人群众的热烈欢迎。
闽西位于福建省西南部,西面和北面分别与江西、浙江接壤,是东南沿海的重要战略要地。抗战伊始,日军占领沿海城市厦门,福建中心城市福州也遭到日军入侵,而位于西北山区的闽西是反动统治比较薄弱的地区,具有可进可退可守的战略意义,因此,闽西便成了开展工业合作运动的安全区域。闽西长汀、连城等地先后建立了事务所和指导站。
事务所是“工合”的组织指导机构,它宣传、指导社员根据社章组织起来进行生产;帮助各单位制定业务计划,核放货款,完备会计制度进行财务监督;进行技术研究,帮助发展产品,举办社员教育和福利事业。
二、闽西长汀“工合”运动的建立和发展
处在群山环绕中的闽西长汀,与江西瑞金毗邻,是明、清、民国府、专区所在地。抗战爆发后,长汀成为前沿的大后方,沿海一带的许多大学如厦门大学、中正医学院等均内迁于此,此后,长汀有了东南“大学城”之称。闽赣省等沦陷区的部分难民也纷纷涌进长汀,使汀城人口剧增。
1939年4月,担任“工合”国际委员会执行联络员和国民政府行政院技术总顾问的路易•艾黎从工合东南区赣州办事处不远千里来到长汀,开辟“工合”园地,传播“工合”种子。与他随行的有美国化学工程教授黄文炜,技术员蔡醒华,会计蔡慎聆等人。经过10多天的筹备,在长汀人民和国民党政府当局的支持下,1939年5月4日,“东南区工合长汀事务所”在长汀修家祠正式成立,路易•艾黎亲自担任主任,并聘任长汀人士范绍康为合作指导员。
“工合”长汀事务所成立后,在中共地方组织和爱国进步人士的支持、帮助下,大抓战时工业、手工业生产。
“机器工业是一切工业之母”。为此,路易•艾黎亲自到南平收购了福州沦陷前搬到南平、但又无力再内迁的一家机器厂和一家印刷厂,将这两家工厂的发动机、鼓风机、车床、钻床、刨床,印刷用的四开机、八开机、铸字机、画线机等40多种机器设备,全部运到长汀,并在福州招收了70多名失业工人和难民,首先成立了机器、印刷、雨伞、染织等4个社。
机器合作社是以从福州抢运来的机器为基础建成的,社内30余名技工和练习生也大多来自福州,它是长汀最早的机器制造行业。该社生产的切面机最为畅销。并根据需要生产出了碾米机、榨油机、纺织机、钮扣压制机、酒精蒸馏机、肥皂切割机、切石机、火锅、慰斗等。
印刷合作社的机器,部分购自本地,大多是从南平收购来的较先进的铸字机、中英文铜模、画线机等印刷设备。抗战初期大量学校内迁长汀,使长汀一下子成了福建的文化中心,也促进了当地印刷业的发展。合作社凭借部分设备以及招聘来的几位技术工人和50多名社员,承印了各机关学校的表格、账簿、信封、信笺、卡片等。其中以承印厦门大学的居多,此外还承印中南日报等,业务宽广。该社内部组织健全,社员文化素质高于其它各社,因此从主持人到普通职员,工作都是吃苦耐劳,精通业务,使该社成为长汀第一个“工合”模范合作社。印刷合作社才经营一年,盈利就达2000多元,成了长汀印刷业的佼佼者。
长汀雨伞工合社的社员,全部来自福州,他们生产的雨伞有丝质、布质、纸质三种。质料优良,技术精巧,伞面上绘画精工,有花草虫鱼、走兽飞禽、山水人物等,鲜艳夺目,绚丽美观,畅销省内外,经营不到一年便获利2000余元。
此后,“工合”长汀事务所的各个社蓬勃发展,至1942年,先后开办了机器、炼铁、铸锅、榨糖、面粉、砖瓦、印刷、雨伞、斗笠、弹棉、油纸、文具、卷烟、缝纫、针织等五十个“工合社”,社员600多人,认购股金23000余元,事务所货款13万余元,全年产值达100万元。
长汀工合社生产的斗笠和油纸,与瑞金工合社的麻鞋,宝鸡工合社的军毯,一同成为前方抗日将士的“三件宝“;长汀特产玉扣纸,年产量达六七万担,运销广州、南洋;长汀的矿产沙金、铁沙,每年约产万余担,有70%以上运往外地 ……长汀工合社供应市场需求的手工业产品,达数百种之多,深受省内外群众欢迎。
三、闽西连城“工合”运动的建立和发展
在抗日民主统一战线的旗帜下,连城成立了以造纸工人为主体的“工业合作协会”连城事务所,开展“工合”生产运动。
闽西“工合”连城事务所,原先是作为“工合”长汀事务所的一个分支机构,后来选派了连城地方人员项信熹、江衍桢等人参加“东南工合讲习班”学习,毕业后回到连城开展工作。
连城手工纸有着悠久的历史。特别是到了民国初年,手工纸品种日益增多,最高年产量可达十多万担,并远销广东潮州、菲律宾、东南亚各国,成为连城的主要经济来源。抗战爆发后,东南沿海一带海陆通道被日军封锁,加之抗战初期物价飞涨,日产“洋纸”充斥国内市场,致使连城纸产品滞销,造成连城纸业一落千丈,出现急剧萎缩的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