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龙里县王关村,我们追随中央红军穿过贵阳的方向行进,到达青岩古镇。
行驶路线:我们从王关村出发,为了节省时间,依旧走高速公路,绕过贵阳市区,到达贵阳市区南郊的青岩镇。参考路线如下(地名之间的数字km是两地之间行驶的大约公里数,中括号内是公路编号):
王关村去往贵阳方向20km→岔路口左行往[贵惠大道]10km→青岩古镇旅游区停车场
当年还没有等级公路,中央红军是从龙里和贵阳之间狭小的敌军防守空隙中穿过的。红军大胆穿插,一是国民党军龟缩于贵阳城中守护蒋介石,不敢出击;二是得益于军委二局破译了敌人的电报,清楚地掌握着敌军的动向。
红军足迹:
1935年4月8日,中革军委决定迅速占领贵阳以南的青岩、花仡佬(花溪)要点,掩护主力过定番(惠水)。由于中央红军的情报准确,所以敢于在龙里至贵阳间狭小的口子里穿过。
4月9日,红军由王关村出发,当晚分别在梅家庄哨上、瓦窑寨、鸡场堡、中寨、坝子头、大寨、下红岩等寨宿营。毛泽东、周恩来等在一间窑洞里召开会议,对行军路线作了调整,为避免敌机轰炸,决定兵分三路前进,从龙里向西南转兵,进入贵筑县境:第一路由三军团及担负后卫的十三团组成,经小碧乡、孟关乡等一线青岩镇挺进;第二路由三军团主力经黔陶乡一线,与第一路汇合,进占青岩城;第三路由一军团主力和军委纵队组成,向高坡乡进发。同时,军委还电令尚未渡过乌江的九军团向黔西北的毕节、大定方向迂回运动,迷惑与牵制敌军;并指示一军团一部奉命继续作“主力”佯攻龙里。至9日,红三军团一部已占据有利地形,控制了龙里观音山到谷脚20余里的通道,并将滇军堵在倪儿关一侧。红一军团一部占领观音山阵地后,立即切断公路交通,凭险阻击贵阳之敌,掩护主力南下。
4月9日傍晚,红军第一路的大部分和第二路已分别从不同的方向齐聚青岩南门城下,此时城门紧闭;红军不清楚城内敌军情况,加之一天的行军疲惫,需休整补给,便重兵围住南门。国民党青岩区区长彭仁斋见城外红军势大,明白仅凭城内乡丁是守不住的,又闻狮子山方向枪炮声打得激烈,彭仁斋生怕这里围城的红军随时会发起进攻,忙将家中细软收拾好,趁夜带着家眷及心腹人员悄悄打开北门出城,经下坝向花溪方向逃跑。红军不费一枪一弹,于凌晨占领青岩城。随后不久,红十三团从狮子山一带战场上下来,从北门桥入城,与先期占领青岩城的一、二路红军胜利汇合。
4月10日凌晨,红军入青岩城,部队指战员自觉露宿于沿街屋檐下。白天恰遇赶场,宣传队向群众宣传,战士们在主要街口和场坝周围刷写了许多宣传标语。红军打开大地主吴伯川、刘乔夫家的粮仓,向穷苦群众分发粮食。下午闻讯赶来的四乡百姓增多,红军就于坝场上召开了群众宣传大会,在会上揭露了国民党卖国求荣的反动面目,宣传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心。
红军在城内休整一天,4月11日清晨继续开拔,往定番(惠水)前进。
据《黄克诚回忆录》所记,四渡赤水、兵逼贵阳,再由贵阳以东越过公路向云南疾进时,担任全军殿后任务的五军团“(由于)子弹更少,与敌军稍一接触,就垮了下来,拚命向南奔跑,将红三军团的队伍也给冲乱了,一气跑了几十里,才好不容易将溃散的部队收拢。”
聂荣臻回忆:敌人万万没有想到,我军竟长驱直入,前锋直逼贵阳城下,吓得贵阳守军将四门紧闭,而我军却从贵阳城郊先东向贵定,以后又折回来于4月9日在贵阳到龙里之间一个很小的口子由东北向西南通过了贵阳。当时蒋介石就在贵阳,他历来是冒冒失失的,这次因为我军行动神速,他摸不清我们意图,还以为我们要打贵阳,所以未敢轻举妄动。……4月9日,通过贵阳城郊的那天,一军团在口子两边掩护全军通过,我在后面督队,队伍拉得很长,差不多都过去了,我在路上见到蔡畅大姐。她那时和贺子珍等几位女同志在一起。我对蔡大姐说:快些走!现在我们的左边有龙云的5个团,驻在龙里附近,右边驻贵阳的是蒋介石的大部队,蒋介石本人也在贵阳。这中间只有约30里宽的一个口子。我们要赶紧插过去。否则两边一夹,我们就暴露了。
下面的图是中央红军剑指贵阳、进军云南的路线图。
我们到达了青岩镇,在停车场停车。青岩城(青岩镇)是中央红军从龙里向西南转兵、绕过贵阳时所停留的要地。如今,青岩城也是青岩古镇旅游胜地。
青岩古镇始建于明洪武十年(公元1378年),明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建成,已有六百多年历史,明初称青岩堡,据说因附近多青色岩峰而得名。古镇不断增修,规模日渐宏大。明清之际,这里商贾云集,寺庙林立,香烟缭绕,盛极一时。黔南盛产之米粮,多经此道运入贵阳。
青岩镇内外牌坊林立,大街小巷曲径通幽,历经历史沧桑,仍基本保持旧有的风貌。电视剧《长征》、《远山远水》、《雄关遗梦》和电影《我的长征》等均在青岩实地拍摄。
我们先看到的牌坊是“周王氏媳刘氏节孝坊”(在古镇往古城南门的街道上),用当地白棉石雕琢筑成,呈四柱三间三楼四阿顶式,上有图案浮雕和清代书法家撰写的楹联匾额,工艺精湛,造型奇巧,气势恢弘,为青岩古镇之标志和瑰宝。
我事先查询得知,青岩古镇的红军长征遗迹遗址主要是红军长征作战指挥部遗址,另有红军墓,但不在古镇。可我仔细看了导游图,没有发现红军长征作战指挥部的指示,询问镇上的工作人员,得知“在东门外”。最后的结果,是我没有找到(青岩古城原有的东门已不复存在)。
资料:青岩红军作战指挥部——在花溪区青岩镇高寨河村小河边的刘西文家水碾房。1935年4月8日至11日,红一方面军按中央部署,快速绕过贵阳经高坡直捣青岩,在这个碾房里建立了临时作战指挥部,红军领导就住在碾房旁的刘家住房里。今水碾已毁,仅存红军首长当时居住的木结构青瓦房四间,现为村民刘方忠所有。
从停车场往镇里走,穿过一条街道,就看见青岩古城的城墙。
青岩古城是我国军事营城的代表作,选址于九脉之隘口,营城在五峰之中,为古代贵阳通往云南、广西的战略咽喉要地。古城原为土城,数百年历经数次整修扩建,渐为街道纵横错综的石城。青岩城内完善的防御格局,组成完美的军事攻防体系,让青岩城池固若金汤,留下“攻不破的青岩”的美名。青岩是我国冷兵器向热兵器过渡时期军事营城的典范。古城周建城墙,用巨石构筑于悬崖之上,依山取势,蜿蜒曲折,巍峨险要,颇富山寨城堡特色。有东、西、南、北四门及定广门,可惜四门被毁,现仅存城南定广门。定广门为清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副总兵班应寿扩修外城初建,后经咸丰年间青岩团务总理赵国澍整修而成。
1990年,市及区人民政府拨专款修复。城墙高7米,厚4米。城楼高14米,朱栏黄瓦,双重飞檐,高踞城墙之上,气势雄伟。
仅存的“定廣門”是进入青岩古城的门户。定广门说明:初建于明朝天启年(1621-1624),是青岩军事古镇的象征,于清顺治十七年(1660),班麟贵之子班应寿子承父职(土司),增建定广门,清嘉庆三年(1798),武举人袁大鹏重修,城楼为三开间重檐歇山式顶木结构,屋顶为青灰色瓦面,泥塑脊饰,定广门城墙墙体上设有垛口、炮台,远看城墙雄伟壮观、气势恢宏,是古时贵阳南面最重要的军事防线,俗有“筑南门户之称”。
进入定广门,又是一座牌坊,是“赵理伧百岁坊”。
我们冒细雨沿着古街前行,古城内的建筑已经风格多样化了。街道确实纵横交错。
城中还有一道城门。
古城内的街道确实纵横交错。
抗日战争时期,地处贵州大后方的青岩掩蔽了一批共产党人的亲属,包括周恩来的父亲周懋臣先生,邓颖超的母亲杨振德女士,李克农的父亲李哲卿、母亲及岳母、侄儿,博古(秦邦宪)的女儿,孟庆树的父母、弟妹等二十余人,都先后由八路军驻贵阳办事处安置在青岩镇居住。他们给青岩留下了革命印记。
我们在一条街口,看见了“周恩来之父曾居地”(青岩镇背街2号)。周恩来的父亲周懋臣先生于1939年~1941年就住在这个不起眼的石墙小院里,房主是丁姓人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