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红军井,知道的人,大概都以为指的是四川省重庆市石柱县的红军井,或者是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的红军井。却很少有人知道,在我的家乡,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新华镇三道柳沟还有一口红军井。多少年来,西路军英勇悲壮的历史在河西走廊早已是家喻户晓,但是关于三道柳沟红军井的故事却鲜为人知。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后,党中央、中央军委决定由陈昌浩、徐向前率领红四方面军的五军、九军、三十军共21800人西渡黄河,执行《宁夏战役计划》,后因战局骤变,《宁夏战役计划》被迫中止。11月11日,党中央、中央军委随即决定将过河部队改称为西路军,肩负打通国际路线,建立河西根据地的神圣使命,踏上了艰苦卓绝、英勇悲壮的西征之路。
1936年12月底,西路军经古浪、永昌、山丹之战后进入了临泽县城,在倪家营子经过了40多天的艰苦鏖战,被迫于1937年2月27号的夜晚突出重围,转移到了三道柳沟。
到达驻地后,连日的苦战和急行军,已经使西路军指战员们疲倦得连眼皮都支撑不起来,但是面对紧追而来的马家军,战士们顾不上休息,就急忙赶着挖枪眼、砍鹿寨、修筑工事。 天刚亮,敌人扬尘卷沙,从村西北疾驰而来,首先冲击我军八十八师阵地,三十军军长程世才和副军长兼八十八师师长熊厚发亲临第一线指挥战斗,两位军长身先士卒的做法,给了战士们极大的鼓舞,战士们以一当十奋力拼杀,终于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 经过11天的反复拼杀,虽然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但是红军指战员们也处在了极端艰难困苦的境地当中。部队断粮断水、人员大部伤亡,很多时候,战士们都是以糜、谷、荞麦磨在一起的混合面熬成糊糊来充饥。一天晚上,当战士们把所有的粮食都收集起来,也仅够煮一顿米汤。可是米汤刚煮好,敌人的一发炮弹就打在了一户村民的屋顶上,大火瞬间燃烧了起来。一个老乡似火人般连滚带爬地边跑边喊:“救救我们吧!快,快!里边还有吃奶的娃娃! ” 村里的“涝池”早已被马家军严密地封锁,仅有的几口水井也因为人多井少已经打不出水来。“汤,用米汤救火!”炊事班长指着一锅米汤——那是用全部米袋刮出的米粒煮成的一锅清汤。“哗——”第一盆泼上去了,“哗——”第二盆又泼上去了。没有一个干部犹豫,没有一个战士抱怨。米汤泼完了、大火熄灭了、孩子也救出来了。“好人哪——”老乡一家齐齐地跪了下来,可是红军指战员们却又是一天一夜水米未进。三道柳沟是一个东西长约十几里的自然村,东南面60多里就是祁连山下的梨园口,东、西、北面是戈壁滩。由于这里地处山坡地带,水位很低,井深一般都在五、六十米,加上当时人多井少,现有的几口水井根本无法满足大部队的正常用水,组织人力挖井,又因为天寒地冻地皮坚硬而不得不停止,到最后井水打干了,战士们不得不下到井底去舀水。一天,就在两名红军战士正在三十军政委李先念指挥部门前的井里舀水时,突然,战斗打响了,井外的战友来不及将他们拉上来,就匆匆投入了战斗。很快敌人就攻占了这里,残忍的马家军竟然用石头将两位红军战士活活砸死在这口水井里。马家军走后,当地老百姓偷偷将两位红军战士的遗体搬出井外,连同战斗结束后没有来得及掩埋的西路军烈士遗体,一起埋在了村外,并且用石头做了只有他们自己才能看得懂的的红军坟标记。西路军撤走了,但是却把革命的火种播撒在了这里,村民们永远都忘不了纪律严明、爱民如子的红军西路军,忘不了徐向前、李先念曾经在村子里战斗、生活过的荣耀。几十年过去了,虽然这口水井早已干枯,但是当地老百姓为了纪念红西路军指战员还是把它保留了下来,并被称之为“红军井”。现在,红军井已经连同原国家主席李先念曾经在三十军指挥部大门前面拴过战马的拴马桩,一起被临泽县列为县级文物保护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