㈡创作地“宁化说”立论依据的辨析
持“宁化说”的“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专家提出了四个立论依据,且不论前三个立论依据理由是否充分,单就第四个立论依据而言:“1956年8月初次发表时,毛泽东将题目定名为《宁化途中》,这应是作者记忆的真实表达。”当时《如梦令•元旦》发表的实际情况是,1956年8月3日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第8期《中学生》杂志,刊登由谢觉哉整理的《关于红军的几首词和歌》,⒂首次公开发表毛泽东《如梦令•宁化途中》一词。
(1956年第8期《中学生》杂志刊登由谢觉哉整理的《关于红军的几首词和歌》)
谢觉哉是中国现代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和教育家、法学界先导、人民司法制度奠基者、著名学者,长期担任国家机关高级领导职务,曾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第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一向以工作一丝不苟、治学严谨、精益求精著称。以谢觉哉一丝不苟、治学严谨、精益求精的态度和毛泽东当时的全国领袖地位,由谢觉哉整理的《如梦令•宁化途中》一词,发表前肯定征得毛泽东的同意,否则不敢冒然发表。毛泽东作为开国领袖、一代伟人、也是大学者,治学一向严谨,对自己的作品反复推敲,精益求精,将题目定名为《宁化途中》,正如持“宁化说”的专家所言:“1956年8月初次发表时,毛泽东将题目定名为《宁化途中》,这应是作者记忆的真实表达。”如果这首词是在清流途中、或建宁途中、或宁清归途中、或永丰途中创作的,那么题目应定名为上述题目之一,而不是“宁化途中”。
在目前缺乏最原始依据的情况下,1956年第8期《中学生》杂志首次公开发表的毛泽东《如梦令•宁化途中》一词,算是目前最权威、最有说服力的立论依据,其它各说所谓的立论依据都是由推理而成。仅题目“宁化途中”一点,就足以说明毛泽东《如梦令•元旦》一词创作于福建宁化。
(“宁化县革命纪念馆”陈列的毛泽东《如梦令•宁化途中》手迹)
还有,持“清流说”、“建宁说”、“宁清归途中说”和 “永丰(藤田)说”的作者都是当地作者,为了当地打响“苏区牌”、“老区牌”,难免有些地方主义、本位主义之嫌;而持“宁化说”的作者是“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的专家(与宁化没有任何关系),没有地方主义、本位主义之嫌,作者从实际出发,完全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按史实说话,实事求是,依据充分,论证严密,所得出的结论不偏不倚,更加真实可信。
【文中注释】
①宁化县制作的《如梦令•元旦》楠木词匾陈列在“宁化县革命纪念馆”。 ②明溪县制作的《如梦令•元旦》杉木词匾陈列在“明溪县革命纪念馆”。 ③参考2013年第12期《福建党史月刊》刊登刘善柱、刘光军作《邓子恢手书毛泽东〈如梦令•元旦〉的由来》一文。 ④、⑤参见2009年第7期《福建党史月刊》刊登黄建平作《毛泽东〈如梦令•元旦〉写作地考证》一文。 ⑥、⑦参见2010年第2期《红土地》刊登李声宝作《毛泽东〈如梦令•元旦〉词创作于宁清归途中》一文。 ⑧、⑨参见2009年第8期《党史文苑》刊登冯都作《永丰藤田:毛泽东词〈如梦令•元旦〉诞生地考》一文。 ⑩、⑾、⑿、⒀、⒁参见2009年第1期《福建党史月刊》刊登汤家庆作《毛泽东词〈如梦令•元旦〉写于宁化》一文。 ⒂参见1956年第8期《中学生》刊登谢觉哉整理《关于红军的几首词和歌》。
(作者系中国管理科研院特约研究员、中国炎黄文化出版社特邀编审、宁化县客家研究中心常设研究员、国家终身成就贡献奖获得者,中共宁化县委党史办主任、宁化县客研会兼职副会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