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路上,有好几个地方是我多次踏访、瞻仰过的,其中,四川雅安市荥经县就算一处。
羊年正月初四,我离开汉源,沿着当年红军长征的足迹,第三次来到荥经县。
荥经县古为氐羌地,是羌彝等民族共居之地。春秋战国时期属于蜀国,公元前316秦(文王)灭蜀国,公元前期223年秦始皇赢政灭楚,迁楚王严(庄)道在此设县,故称严道县,此后各有废兴,但自古以来,都历为郡县治地,历史悠久。作为有2300多年历史的古城,历史文化厚重,历史文化资源光辉灿烂,魅力独具。有四川考古专家认为,荥经古严道文化早于广汉三星堆文化,荥经也是巴蜀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水子地,毛主席警卫班长胡长保牺牲地
荥河与经河相汇,形成了只占荥经县域内面积1.4%的平坝地区,荥经山地面积占98.6%,有着与红军割不断的历史。沿着红军的足迹,我再次探访这片用先烈鲜血和革命战火染红的红色土地。
1935年6月2日早上,红军中央机关从泸定县化林坪进入荥经。毛泽东行进在三合乡的路上,身边跟着警卫班班长胡长保和战士陈昌奉。一路上,敌机空袭不断。
24集电视连续剧《长征》中第19集有一个难忘的剧情:敌军的飞机狂轰滥炸,炸弹落在了毛泽东身旁不远的地方,机智勇敢的中央警卫班班长胡长保,毫不犹豫地扑向了毛泽东,用身体挡住了炸弹的弹片,壮烈牺牲。
除人物的牺牲地点外,《长征》中的情节是相当真实的。要知道,胡长保舍身救毛主席而牺牲和掩埋的地点不在夹金山,而是在荥经县的三合乡茶合岗。
如今,这位名叫胡长保的烈士永远地将自己“遗留”在荥经县烈士陵园的苍松翠柏之中。他的英雄事迹,让后人百说不厌。为纪念这位英烈,荥经县将严道镇一小更名为胡长保小学。
2月22日上午10:30时许,荥经县烈士陵园。明媚的阳光穿过苍劲松柏,光影间梨花李花绽放,有鸟语虫鸣回响,胡长保烈士纪念馆坐落于此。
我踏着石梯,再次缓步走进胡长保烈士纪念馆。在松柏环绕的胡长保纪念馆,设有大型沙盘和大量照片,呈现红军在荥经境内的长征路线。展柜中陈列了众多红军文物、包括武器装备、作战文件、红军宣传品及军事地图、蓑衣、红军标语等。
在大型沙盘前,荥经县烈士陵园管理所工作人员任先生指着沙盘向崎讲解着历史,让我参观了纪念馆内的展陈图片、实物。
沙盘右侧,是胡长保的雕像和胡长保简介。来到胡长保雕像前,我伫立良久,然后在采访本上记下胡长保当年的壮举——
当时,敌机俯冲下来投弹,警卫班长胡长保腾空而起,扑向毛泽东,用身体护卫了领袖。他连忙跑了过去,却被爆炸的气浪击倒。那一瞬间,他用生命保卫了毛主席。
当警卫员陈昌奉从地上爬起来时,看到毛主席满身是土,蹲在胡长保身边。炸弹碎片深深地刺进了胡长保的肚子。毛主席将胡长保的头放在臂弯,让人赶快上药。胡长保说,他的父母住在江西吉安,不能和主席一起去新根据地,也不能跟主席去打鬼子,很遗憾。
“祝革命胜利。”胡长保说完最后一句话,闭上了眼睛,时年二十岁。随后,胡长保被安葬在三合乡水子地。
11时左右,在两位烈士陵园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手捧花篮来到胡长保墓前,鞠躬、默哀……缅怀革命烈士。
长征路上,何其艰险;革命路上,留下了多少英雄。胡长保的壮举,感动着我,让我的心无法平静……胡长保,一个名字,代表着许多为革命牺牲的战士,展示着先辈们对革命理想的坚定追求。
荥经与红军融为一体,胡长保这位江西人,荥经人家喻户晓。他用鲜血校正了差一点被改变的历史,他在荥经只留下了他的名字和遗体。
那天,我在花篮上郑重地写下了一句话:“长征路上保卫毛主席英勇捐躯,人民好儿子!”落款是:“四川省都江堰市长征历史文化研究会李崎”。
上世纪末,胡长保墓迁至荥经县城烈士陵园。关于胡长保的墓地,有人说,是依据当地老乡指认,迁走烈士遗骸;有人说,事隔多年,忠骨难寻,只取走水子地一方土移至陵园;而关于他的真实姓名是“胡长保”还是“胡昌保”,也有不同说法。
其实,胡长保选择了红军,选择了革命,生死何所惧,名利复何求。君知否,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胡长保倒下的是躯体,屹立的是精神。
我八年前第一次到三合乡时,听当地老人们讲,中国红花岗石矿山就在胡长保牺牲不远的地方。原来这石头好像没有这么红,胡长保牺牲后,这石头变得越来越红了。
据考证,中国红花岗石是迄今地球上发现的高耐酸碱的符合国家A类优质建材标准,红度最红的天然红石头,故称“天下第一红”,它红里透亮、亮中争艳,永不风化褪色!用它刻的雕像可以与地球同在,与日月同辉!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胡长保的事迹,荥经县雕塑家鲜志彬设计制作了胡长保的雕塑模。
“互不侵犯”,中央红军神速过荥经
大相岭北坡,沿着山脊,荥经县的新建、泗坪、三合、荥河、花滩等乡镇分布其间。在这些被山水环抱的村镇,散布着众多红军遗存,分布范围覆盖了大半个荥经。
“两大主力都来过,留下的东西当然多!”花滩场镇上,赶场老人李大爷说道,“当年,中央红军从这里北上,红四方面军又从这里到汉源。”
1935年6月1日,荥经县境内首次出现红军。这天,中央红军进入汉源县。红一军团占领汉源县宜东之后,随即兵分数路,进入荥经新庙、大桥头等地。第二天,红军主力经化林坪、三交坪、宜东核桃坪等地顺利抵达荥经县境。
“派有力部队到荥经,天全,芦山防堵!”另一边,国民党川军第二十军军长杨森接到了一封急电。一看,竟是“蒋委座”的四川行营参谋团和川军统帅刘湘发来的。
杨森不敢怠慢。身在洪雅县的他命令手下旅长杨汉忠和罗润德驰援荥经。其中,杨森亲侄杨汉忠率一团之众防守县城。城外,红军进兵神速,大战一触即发。
杨森此人,颇为狡诈。他怕‘老蒋’借刀杀人,于是保存实力,不和红军开战。于是,他授意杨汉忠和红军联系,表示愿意“互不侵犯”,给自己留条后路。
由于杨森曾和朱德在护国军中共过事,杨汉忠便和朱德取得了联系。接信后,朱德根据中共对敌军的策略原则,决定利用杨森分化敌人。他复信杨汉忠,表示同意“互不侵犯”,为红军北上创造有利条件。
这样,红一方面军途经荥经时,杨森所部只对天鸣枪,做个样子以掩人耳目。两军基本没有发生战斗。红军顺利通过杨森防区后,迅速进入天全县,争取了战略时间。
但是,杨森终究是个投机者。此后他为了讨好蒋介石,命令所部在宝兴屠杀红军伤病员,博得了蒋介石的奖励。
泡桐岗,长征路上最难走的地方之一
作为长征途中最艰难的路程之一,其中的泡桐岗常被红军官兵提及。
红一军团政治部秘书童小鹏在日记里称泡桐岗是“有生以来最难走的路”。谢觉哉曾著文道,长征中“我们遇到了一个非常难走的地方——泡桐岗。哪知道根本没有路,只有些攀藤负葛的痕迹”。
《彭雪枫传》中,这样形容行走泡桐岗的艰难,“过泡桐岗时,上下15公里,荆棘丛生,竹木遍地,张爱萍带头抡起大刀,劈山开路,差点累倒……。”
1935年6月3日。中央红军从水子地出发,向天全县行进,途经泡桐岗。
这里,山高林密,荆棘丛生,难见天日。红军在悬崖边踩着树根行走,手挽着手在激流中横渡,一步三弯腰地在齐膝深的泥泞中跋涉。在这个人类难以活动的地方,官兵们挥刀开道,艰难前行。
连续几天的艰难跋涉,部队饥寒交迫。休息时,却找不到一处干地,领袖和战士一起坐在湿泥上。晚上睡觉,官兵们背靠大树,或站或卧勉强入眠。陈云在其著作《随军西行见闻录》中记道,周恩来也站立在泥沟中的一颗大树下,过了一个不眠之夜。
6月2日,中央红军在完成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重大战斗之后,分两路由汉源和泸定进入荥经。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张闻天等在三合乡水子地和泡通岗休整和宿营4天,中央红军红二师红四团直逼花滩。
6月6日,红军用双脚征服了泡桐岗,陆续到达天全县境。
花滩镇,红色名将驻足之地
316道旁的荥经县花滩镇,有一个叫“尹家坎”的小地名。七十四年前,曾有一位名将在此驻足,指挥雄师鏖战。他就是电影《从奴隶到将军》的原型,红三十二军军长罗炳辉。
短短半年之内,罗炳辉曾两次来到荥经。第一次,他率所部红九军团担当断后重任,跟随中央红军一路北上,途经荥经。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达维会师后,红九军团改变番号为红三十二军,划入红四方面军左路军序列。
1935年11月中下旬,由张国焘控制下的红四方面军南下发动了《天(全)芦(山)名(山)雅(安)邛(崃)大(邑)战役计划》,试图进取成都。
名山百丈关前,红军和庞大的国民党军展开激战。红四方面军摆开了巨大的战斗阵型。荥经就位于战役侧后。此役,红军阵中两位闻名遐迩的虎将来到了荥经。他们就是红四军军长许世友和红三十二军军长罗炳辉。
为保障全军侧后安全,两位名将率部轻取荥经。此后,罗炳辉的军部就驻扎于花滩尹家坎。占领荥经后,红军各部分区建立革命政权,并对当地进行土改。同时,罗炳辉一部翻越大相岭,南出汉源县清溪、富林一带,以争取更广大的战略后方。
云峰寺,苏维埃政权建立地
云峰寺又称太湖寺,距荥经县城严道镇有四公里。这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寺庙被誉为“西蜀名刹”,寺内桢楠、银杏、古杉、紫荆、黄桷楠等古木参天,浓荫掩映中显露出一方静谧天地。
这是我来荥经县境内后唯一踏访的一处寺庙。当然,我不是去拜佛,不是去诵读经书,不是去看寺内那两棵“桢楠之王”,而是去踏访红军当年的足迹。当年,红军在此开会、建立苏维埃政权。
云峰寺建于唐,兴盛了600多年,到元朝初年,由于四川居民坚决抵抗元军入侵,元始祖忽必烈对川人切齿痛恨,入川后大加焚烧杀戮,造成云峰寺被焚,僧俗流亡。到了明朝,战乱渐息,云峰寺内为数不多的贫僧八方化缘,开始修复寺庙。寺庙扩建工程有过两次高潮,一次是明朝中叶,另一次是清乾隆至道光年间。第二次修复扩建共持续了一百一十多年,扩建规模特别宏大,声势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次。云峰寺有名的“摇亭碑动”记载了此次修复扩建情况。
纵观云峰寺上千年的历史,正可谓“始建于唐、兵毁于元、重修于明、续修于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