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将士前赴后继血拼桂军;上百伤员被桂军抛入地下暗河
我们跟随中央红军长征的脚步,离开灌阳县文市镇,去新圩乡。
行驶路线:我们从文市镇沿[S303]省道向西,再上[S201]省道向南,去新圩乡。参考路线如下(中括号内是公路编号,地名之间的数字km是两地之间行驶的大约公里数):
文市镇[S303]11km→见路口左转上[S201]县道14km→新圩乡政府3km→和睦村(黑李第一村)2km→酒海井 自此,中央红军踏上了从广西兴安县界首一带西渡湘江的浴血苦战,灌阳县新圩成为阻击追敌、掩护后续部队通过的左翼战场。
新圩阻击战:掩护中央纵队和红军大部队抢渡湘江的血战
1934年11月26日,红三军团命令第五师星夜赶到新圩,阻击由恭城返回灌阳的桂军。
红五师接到命令后,师长李天佑,政委钟赤兵即率领第十四、十五两团2个团和军委炮兵营共3900余人,于27日早上从水车、文市出发,下午4时许,先于桂军赶到新圩龙桥。此时,由灌阳县城过来的桂军正向新圩推进,已占领马渡桥,並派出一个连前往新圩侦察。红五师先头部队在龙桥附近与敌侦察部队相遇,击溃敌军并追至枫树脚,进至杨柳井至排埠江。这里与湘江渡河点相距约60公里,是桂军进逼湘江的必经之路。道路两侧是一片丘陵地带,是个比较理想的阻击场地。师部决定在这一带构筑简易工事迎击桂军。在新圩至排埠江长约8km的公路两侧山头上,红五师第十四团为右翼,占据霞上坪、判官山、打矿山、马鞍山一线;红十五团为左翼,占据钟山、打锣山、坦屋、定屋一线;军委炮兵营则放在左后侧。前沿阵地选择在枫树脚附近的钟山、水口山、古平至月亮包一线。师指挥所设在离前沿阵地约一公里的杨柳井的民房里,临时战地救护所设在下立湾村的祠堂里。
新圩阻击战的战场位于新圩乡枫树脚、杨柳井一带,为都庞岭山脉之一,在中央红军左翼阻击线上(右翼阻击线在全州南边的脚山铺)。这里前距灌阳县城7km,后距红军由文市、水车向湘江前进的通道最近点大桥村只有5km,最远点鲁水村也不足10km。
桂军为第十五军代理军长夏威率领的桂军第十五军第四十四师和第七军第二十四师及第七军独立团,共1万多人。
28日,中革军委命令红五师“不惜一切代价,全力坚守三至四天”,掩护中央纵队和军委纵队渡过湘江。
28日上午,在炮火掩护下,桂军第四十四师首先从正面向红军前沿阵地发起猛烈攻击,双方争夺小宝山、坡山要地。红五师沉着应战,打垮了桂军的多次进攻。在一个不到30平方米的前沿阵地,12个红军战士顶住了十几倍于己的敌人的进攻。战斗至下午4时许,桂军在正面进攻不能取胜的情况下,遂以一部兵力沿红军左侧的瘦马岐一带高山向红军前沿阵地钟山、水口山一带迂回。前沿阵地的红军腹背受敌,据守钟山上的一个排最后只剩下最后一个战士,当晚被迫退至杨柳井两侧的平头岭和尖背岭一线防守。平头岭和尖背岭是耸立在公路两侧的最高山峰。谁占领这两个山头,谁就取得了新圩战场的主动权。因此,争夺这两个山头的战斗十分激烈。
28日上午,桂军夏威部四十四师、二十四师和独立团共1万多人的兵力,在炮火的掩护下,以四十四师为前锋,向红五师前沿阵地进攻,双方争夺小宝山、坡山要地。红军沉着应战,有效地阻止了敌人的进攻。下午四时,桂军在正面进攻不得逞的情况下,遂以部分兵力沿红军左侧瘦马岐一带高山迂回前进。红军前后受敌,处境十分危急,经反复冲杀,虽予敌以重大杀伤,但自己也遭到重大损失,战斗在前沿山头钟山上的一个排只剩下最后一个战士。当晚,红军撤至扬柳井两侧之高地平头岭和尖背岭一线。平头岭和尖背岭是耸立在公路两侧的最高山峰。谁占领这两个山头,谁就取得了新圩战场的主动权。因此,争夺这两个山头的战斗十分激烈。
29日拂晓,桂军向这两个山头发起猛烈进攻,除机枪、炮火掩护外,还出动飞机对红军阵地狂轰滥炸。而红军炮兵营由于火炮射程有限,不能在火力上给红军以有力的支援。桂军倚仗火力、兵员优势,由班排进攻直至整连整营进攻,由正面进攻改为正面和两侧迂回相结合。漫山遍野,敌人象蚂蚁一样向红军阵地一步一步地逼近。面对着装备精良、数倍于己的敌人,在没有坚固工事和极度疲劳饥饿的情况下,红军毫无惧色,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猖狂进攻。在附近一些小山头上,红军与敌人反复争夺高地,直至展开白刃战。有的山头红军战士全部壮烈牺牲,敌人才得以占领。在敌人強大攻势下,午后,红军撤离平头岭和尖背岭,交替掩护,且战且退,在板桥铺附近的虎形包再次组织起较强的阻击力量,构筑数层工事,形成红军在新圩阻击战中最后一道便于防守的制高点。桂军轮番冲击,均被红军击退。为了抢夺制高点,敌我双方在一个山头展开反复争夺,最终把敌军阻拦在几平方公里的山头前面,未让敌军进入新圩。午后,桂军又出动飞机对红军虎形包阵地狂轰滥炸,红军被迫撤出该阵地,退守新圩楠木山附近的炮楼山一线。桂军占领虎形包以后,战斗形势对红军极为不利,红军仍顽强抗击。在长达数华里的战场上,战斗愈来愈激烈,满山遍野到处是敌军的尸体和红军战士的遗体,有的一处就是几十具。红五师付出了惨重代价:全师伤亡大半,十四团团长黄冕昌及副团长、参谋长、政治处主任都牺牲了,团政委负重伤,十四团的营、连、排长多数负伤或牺牲;十五团团长白志文、政委罗元发均负重伤,3个营长中有2个牺牲,营以下干部牺牲过半;师参谋长胡震接替黄团长冲上第一线,指挥了十几分钟后也牺牲了。
29日下午4点多钟,红五师接到撤退命令,遂把防务交给赶来的红六师第十八团,迅速赶往兴安抢渡湘江。但由于红六师十八团没有按时赶到新圩,,在新圩楠木山村附近之炮楼山仓促接防后,便与桂军短兵相接,展开白刃战,打退敌人的进攻。随后,红十八团在公路上设置障碍、架设机枪,阻击桂军。这时,红军后续部队红九军团刚刚通过灌阳,但红八军团迟迟未进入灌阳,担任全军后卫的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还在水车负责接应其入关。因此,红十八团还须在30日继续阻击桂军,等待红三十四师接防。
30日上午,桂军将预备队第二十二师和独立团全部投入战斗,从四面八方蜂拥而来。红十八团与敌展开浴血奋战,终因敌我力量悬殊,伤亡严重,被迫后撤,中午在陈家背一带被敌包围,大部分壮烈牺牲,小部流散。(我没有查到红十八团团长的姓名,在网络小说中,团长是曾春鉴。)
由于撤离时仓促,在新圩下立湾村的临时战地救护所里有100多名红军重伤员来不及撤离和转移,后被桂军民团用棕绳捆住伤员的手和脚,残忍地丢进了连通地下河的酒海井中,全部壮烈牺牲。
在4天3夜的新圩阻击战中,红军先是以2个团加强炮兵营顶住桂军7个团的进攻,后来是红军1个团拖住了桂军7个团的追击,完成了掩护中央红军左翼的艰巨任务,保证了中央纵队和红军主力渡过湘江,并予敌以重创。
在微信中,我曾经看到日军的《广西兵要地志》中说:广西汉族人的特质为“一般质朴彪悍,忍耐力强,刻苦勤勉”,其体格特征为“比北方人身材短,体重轻。一般体力弱。”瑶族、苗族、壮族的特质为“一般勇敢、坚忍,有服从心。但偏狭顽迷”,其体格特征为“一般强健,以善走路,动作敏捷著称”。
在国民党地方军阀中,桂军是比较能打仗的,不仅武器精良,而且善于山地和丘陵作战。红三军团第五师师长李天佑是广西临桂县人,20岁当师长,被彭德怀军团长戏称为“娃娃师长”,而红五师的指战员中也有许多是广西籍的,就是他们,在新圩付出惨痛代价顶住了桂军“同乡”的疯狂进攻!
据当时的香港《循环日报》载:文市战斗之激烈程度,“为赤匪抵桂北以来所创举”;新圩“连日战事,异常剧烈,比之文市之役尤甚”。
沿着[S201]省道,我们先到达的是新圩乡和睦村,村口的褚红色石碑上标明“广西 黑李第一村 和睦村”。
进村,我们直奔村里的“湘江战役新圩阻击战战地救护所旧址”。远看近看,这个旧址维护的挺好,还有绿化美化,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新圩阻击战是保卫红军中央纵队渡过湘江的关键战斗,红三军团五师(十四、十五团)加强军团炮兵营、六师第十八团先后投入战斗,面对数倍、数十倍的优势之敌,展开浴血奋战,以重大牺牲的代价为红军中央纵队渡过湘江赢得宝贵时间。红三军团在此设立了战地救护所。
我们看到的新圩阻击战战地救护所旧址是2007年修复的,门口的碑记:该旧址位于新圩乡和睦村下立湾屯。原为蒋氏祠堂,始建于清道光四年,砖木结构盖小青瓦,外墙饰精美的蜈蚣墙体,坐北朝南,宽12米,长19米,总面积230平方米,整个建筑工艺考究,保存完整。1934年11月底为保证中央军委纵队和红军主力顺利通过灌阳、抢渡湘江,突破敌人第四道封锁线,红三军团红五师二团一营约4000人,师长李天佑奉命在新圩布防,阻击来自灌阳县城方向的10000多名敌军。红五师以该处作为战地救护所,实时抢救了大量的受伤红军。
战地救护所旧址旁边立着的石雕,给这所祠堂增添了些许古色古香的味道。
我们进入战地救护所旧址,里面陈列着好几块展板。有战地救护所简介展板。
有中央红军过灌阳县简介的展板。
有红七军、红六军团过灌阳县简介的展板。
有中央红军中央军委第一纵队、中央军委第二纵队和红一、三、五、八、九军团过灌阳县的路线图;红七军过灌阳县的路线图;红六军团过灌阳县的路线图。
还有灌阳县的红军遗迹、遗址及文献的图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