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工农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中国现代革命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震撼世界的奇迹和壮举。两年时光,十余省之内,千山万水之间,留下了一条英勇悲壮的征程,一首革命英雄主义的壮丽史诗,也留下了无数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故事。
位于这条征途上的漳县,同样留下了伟人们的足迹,英雄们的故事,播下了革命的火种。七十年过去了,追溯今天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人民安康幸福生活的源头,不能不想到历史上那一段无比艰苦的岁月,那一页光辉动人的篇章。
漳县是红军长征第一和第四两个方面军都经过的地方。
1935年9月下旬,经过哈达铺整编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毛泽东的率领下从岷县进入漳县境内草滩、贵清山、新寺镇等地,25日突破国民党王钧部渭河防线,直抵通渭榜罗镇。沿途宣传党的政策和主张、宣传革命道理、播下了革命的火种。1936年8月17日,由军长程世才、政委李先念率领的第四方面军三十军长征到达漳县,击溃国民党毛炳文部,攻克县城,占领漳县全境,前敌指挥部进驻盐井镇。红军在漳县休整四十多天(这在长征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先后建立了以张崇仁(红军干部)为书记的中共漳县县委和以贾耀昌(漳县人,人称贾醋客)为县长的工农民主政府。县委、县政府组织领导群众建政扩红、打富济贫、镇压土豪劣绅、宣传抗日主张,为红军筹集粮款,在贵清乡、盐井镇、三岔镇、新寺镇、大草滩五个乡镇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农民协会,在盐井和县城及新寺两地分别建立“漳县红军武装青年营”、“漳县抗日游击队”两支红色地方武装。通过红军的宣传和活动,使全县人民深深懂得了一条真理:只有跟共产党闹革命,才能翻身得解放,于是,三百多漳县热血青年毅然报名参加了红军,随后转战南北,为中国革命献出了宝贵的青春和生命。1936年9月23日,红军在盐井镇四方面军前敌指挥部召开了有朱德、张国焘、陈昌浩、徐向前等领导参加的中共中央西北局紧急会议,在朱德等同志的坚持下,最后决定执行中共中央北上抗日的命令,促成了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
回顾红军长征在漳县的那段历史,感到有五个方面的重大意义:一是一、四方面军主力都从漳县经过,这在红军长征史上是非常少有的。1935年9月,红一方面军将士和随军行动的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在漳县东南片的山水间匆匆走过。1936年8至9月,红四方面军曾在漳县境内大部分地方安营扎寨,驻留四十多天。二是红军长征在一个县驻扎四十多天,是长征史上少见的。红四方面军在漳县驻留的四十多天里,宣传抗日,发动群众,组建了中共漳县县委和工农民主政府,扩大了红军,筹集了军需。徐向前曾在漳县前敌总指挥部指挥了多次战斗。三是在这段时间内战胜了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路线,促成了三军胜利会师。36年9月23日,中央西北局的部分领导在朱德同志的号令下,曾在漳县盐井镇召开过十分重要的中共中央西北局紧急会议,促成了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四是漳县人民为红军战士恢复身体继续长征作出了重大贡献。红军在漳县的四十多天里,漳县人民依托盐税积极为红军筹粮筹款,乡亲们都记得,来时疲惫瘦弱、衣衫破烂的红军战士,走时身强体壮,精神饱满,战斗力大为增强。五是在漳县播下了革命的火种,使漳县人民懂得了革命道理。红军在漳期间就有三百多漳县热血青年毅然报名参加了红军;后来在抗日战争期间,有一大批漳县仁人志士参加了著名的中条山战役;解放战争期间,陇右工委和 陇南工委在漳的建立和发展壮大及其战斗都深受红军长征的深深影响。
红军长征在漳县的四十多天,在漳县人民中留下了深刻记忆。漳县博物馆保存红军长征文物40多件。在漳县描写红军长征事迹的书籍资料是比较多的:最早应属著名作家何嶽老先生写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创作的长篇小说《三军过后》了。《三军过后》以朱德主导召开过中央西北局会议的漳县盐井镇为背景,描写了红军长征前后“水井镇”的变化情景。1982年,著名作家赵国玺同志根据何嶽同名小说改编了《三军过后》电影剧本。其后是在八十年代,县党史办的同志们经过多方调查了解,在《漳县党史资料》中汇编了所征集的有关红军长征经过漳县的资料20余篇。2005年,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之际,漳县政协多方收集资料,编印了30多万字图文并茂的《红军长征在漳县》文史专辑,后又应广大读者的诉求,在2006年印行了《红军长征在漳县》增修本。再后还有漳县政协和漳县旅游局合编的《漳县红色旅游导游词》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