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红色联播>>正文
特稿:自驾重走长征路寻访专集(6)——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前的集结地,长征第一渡口(组图)
2014-12-04 14:55:31
作者:田竞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我们从云石山“长征第一山”出发,到于都(贡江,雩都)——“长征第一渡口”,看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红军总部、中央政府以及红军主力一、三、五、八、九军团长征出发地。

    行驶路线:从瑞金云石山出发去的于都,走G323国道。参考路线如下(中括号内是公路编号,下画杠数字是行驶的大约公里数):云石山[G323]约4km→瑞金西入口上[G76厦蓉高速/瑞赣高速] 65km→于都出口上[S218]约6km→于都县城(贡江镇)“长征第一渡”。

    江西省赣州市于都(贡江,古名雩都)县,是中央红军野战军主力(红一、三、五、八、九军团)集结后的长征(战略转移)出发地。

    背景:中央红军在于都集结后出发

    1934年10月7日,中革军委先后下达命令,要红一方面军第一、三、五、八、九军团陆续移交防务,隐蔽撤离战场,在于都地域集结。

    10月8日至10月17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红军总部、中央政府以及红军主力一、三、五、八、九军团分别从瑞金、兴国、宁都、石城、长汀等地陆续抵达到于都地域。其中,兴国县是红一、五、八军团开始集结的出发地,红军长征共有12个主力师,其中有7个主力师是从兴国出发去集结的。

    部队到达于都集结后进行休整,前后长达10天之久,各军团进行了兵员、武器弹药、粮款的补充。

    10月7日11时,由军团长林彪、政委聂荣臻率领的红一军团接到中革军委电令后,将任务交给红五军团,红一军团第一、二师于7日晚在兴国的竹坝、洪门地区集中;8日,红一军团出发开始向于都地域移动;于11日到达集结地域于都县东北部的段屋、宽田地区。

    10月9日9时,由军团长周昆、政委黄更生率领的红八军团(第二十一、二十三师)接到中革军委命令,于当晚从兴国古龙冈撤离,经于都县的桥头、银坑等地,于11日夜全部到达罗坳镇孟口村集结。

    10月10日,中革军委命令第5号:由纵队司令员叶剑英率领的军委总司令部及其直属队组成军委纵队(又称第一野战纵队);由纵队司令员李维汉、副司令员兼副政委邓发、参谋长张宗逊率领的中共中央、中央政府及全总、团中央等机关和卫生、后勤部队等编为中央纵队(又称第二纵队),从瑞金县梅坑等地出发,于12日到达于都县城北贡江镇古田地域。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从瑞金田心圩出发,12日到达其第一集中地域于都县城北大岭下。

    在中革军委驻扎地窑塘村朱屋召开了军委扩大会议,研究与部署了红军突围转移的工作,规定军委直属纵队及各军团之代号:军委为红星,第一纵队为红安,第二纵队为红章;一军团为南昌,一师为广昌,二师为建昌,十五师为都昌;三军团为福州,四师为赣州,五师为苏州,六师为汀州;五军团为长安,十三师为永安,三十四师为吉安;八军团为济南,二十一师为定南,二十三师为龙南;九军团为汉口,三师为洛口,二十师为巴口。同时发出电令将各补充团正式拨给各军团。

    10月l6日,红三军团六师从兴国高兴圩附近撤离战场到达于都县车头、仙下一带。(之前,7日9时30分,由军团长彭德怀、政委杨尚昆率领的红三军团接到中革军委电令后,红三军团第四、五师退守其第一集结地域石城南部,于15日到达其第二集结区车头、仙下一带域。)

    10月16日19时,由军团长董振堂、政委李卓然率领的红五军团接到中革军委电令后,最后从兴国撤离战场,由独立三团接替防务。17日,红五军团第十三师、三十四师先后经于都县贡江镇仓前村于18日到达罗坳镇步前村一带。

    10月16日,红军各部队在于都河(即贡水、贡河,也称雩都河/于都河)以北地区集结完毕。其中,有自愿参加红军转移的担架队和挑夫队近万人。

    10月16日黄昏时分,作为全军前卫团的红一军团二师四团到达于都河浮桥桥头,军委工兵营营长王耀南正在指挥战士们加固浮桥桥身。军委作战部留在王耀南那里的便条大意是:勇部(“勇部”是红四团代号)到达后立即过桥,不得延误。其他人员待勇部过完后再过。红四团过于都河后,始终与中央纵队保持一天的行程,并在前卫线上作扫瞄式运动,向着敌人的第一道封锁线前进。

    10月17日,按照中革军委颁布的《野战军南渡贡水计划表》(表中详细地规定了各部队渡于都河时,选渡口架设浮桥及涉河点的情况),各部队分别从雩都、花桥、潭头圩(龙石咀)、赖公庙、大坪心(龙山门)、峡山圩(孟口)等10个渡口南渡贡水(即于都河),向突围前进阵地开进。(有另外的统计,中央红军各部从梓山的山峰坝、花桥,于都县城的东门、南门、西门,罗坳的孟口、鲤鱼、石尾、中埠和会昌珠兰埠等渡口渡过的于都河。)

    10月17日至18日傍晚,红一军团军团部及一部由段屋铜锣湾出发,从梓山山峰坝、花桥等地渡过于都河经磊石,禾丰等地,向突破第一道封锁线的战前集结地域仁风一带前进;而红三军团从于都县城南门、西门塔脚下和罗坳的孟口渡过于都河经新陂、小溪、马岭向信丰间挺进。

    10月17日傍晚至10月19日傍晚,红八军团在县城的南门和罗坳的孟口渡过于都河经新陂、小溪、马岭向仁风地区前进。

    10月18日,周恩来、朱德、毛泽东等中央领导随中央第一野战纵队从东门渡口过河踏上征途。

    10月19日傍晚,最后到达于都的是从保卫兴国县城战场刚撤下来的红五军团。10月19日至20日傍晚,红五军团分别从罗坳的鲤鱼、石尾渡过于都河,经新陂、罗江、小溪、马岭向仁风地区前进。

    因此,准确地说,于都是红军野战军集结的长征出发地。

    就这样,从10月17日至20日傍晚,中共中央、中革军委机关及其直属部队和红一、三、五、八、九军团共8.7万人分别从梓山的山峰坝、花桥,于都县城的东门、南门、西门,罗坳的孟口、鲤鱼、石尾、中埠和会昌珠兰埠等渡口渡过于都河。当时,“河宽600多米,水深1~3米,最大流速每秒1.2米,河底为沙石。”(时任总部工兵营营长王耀南回忆),大部队要迅速过河就得架设浮桥。为了保证红军大部队过江,中共赣南省委、省苏维埃政府带领于都人民协助红军架设了多座浮桥,并将沿江的大小共计800余船只全部调集于都县境内的8个渡口,用于渡送红军。因防御敌机侦察与轰炸,只得每天晚上搭起浮桥,红军分批过江后,翌日拂晓拆去浮桥,到晚上再搭。许多群众为搭建浮桥,把自家大门的门板卸下来,有的老人执意把自家的“寿材”都拿出来,用在浮桥上了。是于都人民搭浮桥、摆渡船,把红军送上了漫漫征程。

    当年的雩都河畔,人山人海。数以万计的男女老幼伫立在各个渡口,为红军送行。老乡们一面跟着红军走,一面将鸡蛋、糯米团等往战士的口袋里装。

    时任红一军团一师一团团长的杨得志,后来回忆起渡过雩都河时的情景时说:

    “以往,部队的指战员们听说要上前线,不用动员也会‘嗷嗷’地叫起来。但这次出发,气氛却截然不同。虽然当时谁也不知道这是要撤离根据地;谁也不知道要进行一次跨越十一个省的万里长征;谁也不知道此一去什么时候才能转回来,但那种难分难舍的离别之情,总是萦绕在每个人的心头。

    赶到于〔雩〕都河边为我们送行的群众中,除了满脸稚气,不懂事的小孩子跑来跑去,大人们的脸上都挂着愁容,有的还在暗暗地流泪。老表们拉着我们的手,重复着一句极简单的话:“盼着你们早回来,盼着你们早回来呀!”连我们十分熟悉的高亢奔放的江西山歌,此时此地也好像变得苍凉低沉了。我难以忘怀的是,那些被安排在老乡家里治疗的重伤员和重病号也来了。他们步履艰难地行走在人群之间,看来是想寻找自己的部队和战友,诉诉自己的衷肠。……

    深夜,秋风吹动着残枝败叶,吹动着一泻千里的于〔雩〕都河,吹动着身着单衣的指战员们。寒气很重了,我们回首眺望对岸举着灯笼、火把为红军送行的群众,心里不禁有股暖融融的感觉。

    就这样,在茫茫的夜色掩护下,千军万马,离开了生活、战斗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告别了送别的亲人,踏上了万里长征之路。”

    红一军团的将士们唱着他们的军歌《直到最后一个人》跨过于都河:

    “神圣的土地,
    自由谁人敢侵
    红色政权那个敢蹂躏!
    啊,铁拳等着法西斯蒂国民党。
    我们是红色的战士,
    拼!直到最后一个人!”

    特别要指出的,是完全徒步的红军队伍呈现的“壮观”景象——出发时,8万多人中,军委两个纵队就占了1万多人,而且完全是大搬家的样子,最高“三人团”想将中央苏区整个地搬到湘西去,凡是能够搬走的、值钱的东西都得带走,兵工厂拆迁一空,不仅是兵工机器,还有印刷机器以及印就的宣传品、纸张等“坛坛罐罐”,重一点的驮在骡马背上,轻一点的由民夫挑或背着,还有担架也是少不了的。在各个军团的行列里,后勤部门携带物资最多,达上千副担子,而山炮重量较大,只得分解开,由一群战士连抬带背的,一个炮筒得4个人抬,底盘得十多个人抬,少不了的还有各种弹药箱。这就形成了一支庞大笨重的队伍,光是捆扎的担子(挑子)就3千多副,挑夫几千名。在突破湘江之前,这支队伍就这么缓慢地移动着,有时每天才走一二十里。红军各军团变成了掩护中央机关的“甬道”,严重地影响了机动能力,极大地削弱了战斗力。

    于都河,即贡水、贡江,为赣江的主要支流。如今,在于都县境当年红军渡河的渡口上,先后建起了于河大桥、寒信大桥、长征大桥、三门大桥等7座大桥,被称为“长征第一渡”的“于都红军大桥”是横跨于都河的第8座大桥,桥的旁边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

    在于都,必看于都河畔的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其前身为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纪念碑园。

    进入于都县城,走渡江大道,到东段,就能到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即县城东门的东门渡口,为于都河沿岸最大的渡口。

    远远地就可以看见一座双帆造型纪念碑,这就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碑正面中间主体文字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纪念碑耸立在河畔纪念园中心的碧绿草坪上。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采用双帆造型,寓意中央红军由此扬帆出征,碑高10.18米寓意中央红军于1934年10月18日在东门渡口踏上长征征途;碑顶端的黄色五星中刻有镰刀铁锤,红色碑园背景镶嵌着它,象征着红色的土地养育了革命战士;碑中间主体文字原为“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9个大字,现在“升级”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碑体下方原“于都县城东门渡口”文字变成了红军长征题材的群雕。碑座左边为陆定一手书《长征歌》第一首“十月里来秋风凉,中央红军远征忙,星夜渡过于都河,古陂新田打胜仗”。碑座右边为叶剑英1962年为缅怀当年赣南省军区政治部主任刘伯坚写的诗“红军抗日事长征,夜渡于都溅溅鸣,梁上伯坚来击筑,荆卿豪气渐离情”。

    走近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碑前的地面上是圆形的巨幅“中央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

    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旁还有一块碑,碑身正面题写“長征,从于都出发”和“中央红军長征出发地纪念园”,碑身另一面题写“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毛澤东”。

    碑座上题写“一九三四年十月上、中旬,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红军总部、中央政府等领导机关和中央红军第一、三、五、八、九军团,先后来到于都地域集结休整,补充待命。十七日至二十日,中央政府机关和中央红军八万六千余人,从八个主要渡口渡过于都河,踏上了战略转移的征程。中央红军历经千辛万苦,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历时一年,纵横十一省,长驱二万五千里,取得了长征的胜利,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值中央红军长征出发七十五周年之际,为纪念长征这一举世闻名的壮举,大力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特建本园。”

    纪念园临近于都河,走过去,看见一块浅灰色花岗岩的全国文物保护重点单位标识碑,上书金字:“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旧址——毛泽东、周恩来等和中央直属机关长征第一渡”。

    这个花岗岩石碑后面就是渡口码头了。岸边岩石状的石碑上有杨成武题写的“長征渡口”四个大字,从纪念碑的碑文看,当年红军出发长征的渡口共有8个,主要是于都县城的东门、南门、西门,梓山的山峰坝,罗坳的孟口、鲤鱼、石尾,靖石的渔翁埠,渡河的时间是1934年10月17日到20日。碑文写道:“十月十八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随中央第一野战纵队,从东门渡口过河踏上征途。”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特稿:自驾重走长征路寻访专集(5)——云石山,长征第一山(组图)
·下一篇:延安:昔日红军落脚点 今朝圣地游人多
·特稿:卧龙山下那座幽静的小楼(组图)
·特稿:农村题材电影《腊月的春》观摩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著名演员朱德扮演者陶贤锋应邀参
·特稿:人民的总司令——朱德(组图)
·特稿:走访红色南街村(组图)
·特稿:与夏衍先生有“三同之谊”的吴永康烈士(图)
·特稿:发扬光荣传统 践行群众路线——《为民务实清廉--党风开模刘少奇》专题展览走进
·特稿:上杭县五大思路打造红色旅游升级版
·特稿:爱国拥军慰问团进义乌看守所武警军营(组图)
·特稿:自驾重走长征路寻访专集(5)——云石山,长征第一山(组图)
·特稿:红色尹家铺 魅力大木山(组图)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留住红色历史 延续长征精神——回访川陕苏区将帅碑林
“没有乡巴佬,哪有我们吃的穿的?”——“老实人”
抗战期间安徽蒙城的青年抗敌协会
延安时期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历史经验
传承红色基因 推动发展升级——纪念红军长征出发80周
扭转西北战局的沙家店战役
延安:昔日红军落脚点 今朝圣地游人多
周恩来:共产党人不能“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驻南京侵华日军集体出逃事件
任弼时做思想工作的故事
习仲勋会见原中顾委副主任薄一波
解放军厚葬名将张灵甫(组图)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毛泽东称习仲勋:“你比诸葛亮还厉害”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到毛
毛主席“粗话”欣赏
习仲勋与儿子近平、远平
习仲勋生平年表
毛主席语录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纪念堂怀念老人家(组图)
特稿:首都各界隆重纪念毛主席诞辰116周年活动在京
9月9,李讷、毛新宇等来到毛主席纪念堂(组图)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
特稿:参加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集锦(组图)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
特稿:华国锋年年到纪念堂瞻仰毛主席遗容(组图)
纪念毛主席诞辰114周年 原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特稿:邵华遗体告别仪式(组图)
 
中 国 红 色 旅 游 网 版 权 所 有,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建议使用分辩率1024*768浏览本站,16位以上颜色,IE5.5以上版本浏览器
冀ICP备05003408号
E-mail: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