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复杂环境的多彩故事。迢迢数千里的红色交通线连接着众多城市、乡村,交通员活跃于闹市、码头,穿梭于江河、山路,他们的斗争环境复杂多变,斗争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生动感人的。如护送干部的方法是:上海党中央派出干部进入苏区之前,通过秘密电台通知香港交通站,干部到了香港如果情况正常,就由交通员带路坐轮船到汕头,乘潮汕铁路的火车到潮州,再搭韩江轮船到茶阳,这时大埔交通站的小船已在河边隐蔽处等候,一听汽笛声就立即靠近轮船,敏捷地把上海来的同志载往青溪,通过僻静的山地武装护送到永定,在经汀州到达瑞金。 可谓一路风雨兼程,斗志斗勇,扣人心弦。深入挖掘红色交通线的党史文化资源,可进一步丰富创建中央苏区的恢弘历史,为党史写作和艺术创作提供真实生活素材,用生动的历史情节教育人,感染人。
三、对红色交通线的研究和利用
对于“红色交通线”的研究、利用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主要问题是史料缺乏、成果不多,红色交通线的历史线索有待梳理,学术框架有待完善。我们要用党史文化的新视野对红色交通线进一步加强研究、利用,全力打造“红色交通线”党史文化品牌。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抓住一条红线。中央红色交通线成立于1930年10月,到1934年19月结束,贯穿于创建中央苏区伟大斗争实践的一条红线。研究中要结合创建中央苏区的历史加以考察。如从上海护送干部到苏区,规模比较大的有三次:第一次是在1930年前后。这时革命形势很好,南方各省在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指引下,先后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和红军,为了适应巩固、发展苏区的形势需要,党中央决定抽调白区一批干部到苏区加强领导力量,这个时候到苏区的领导干
部有100多人,其中有项英、任弼时、邓发和从苏联学习回来的肖劲光、刘伯承、伍修权等。 第二次是在1931年4月顾顺章叛变之后。顾是中央特科负责人之一,他在武汉被捕后严重威胁中央机关的安全,在周恩来的指挥下,中央机关迅速搬家转移,周恩来和李克农、钱壮飞、吴德峰等则先后撤到中央苏区。第三次是1932年底、1933年初,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由上海迁入中央苏区,博古、陈云等政治局成员和共产国际中共军事顾问李德先后到达中央苏区红都瑞金。 创建中央苏区过程中的许多大事都离不开红色交通线,如两次参加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各地代表,是通过中央红色交通线护送进入瑞金的,甚至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银质大印、苏区发行的纸币模版和红军的武器装备等,都是红色交通线的重要护送任务。红色交通线与中央苏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有着密切的联系,可谓是苏维埃共和国的“血脉”,我们要深入挖掘这方面的史料,对红色交通线的有关重要人物和事件加以认真研究,进一步丰富、充实中央苏区的历史宝库。
2、体现地方特色。地方特色是党史真实的重要方面,特别是交通员的身份、生活要社会化、大众化,很重要的是地方化,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地下斗争环境。熟悉交通工作的刘伯坚进入闽西苏区后,总结了闽西交通站的经验,其中重要的一条是化装成商人携带家眷更能顺利通过关卡稽查,原因是永定、龙岩一带下南洋经商的华侨往来家乡的很多,正是这侨乡的地方特点,使得年纪较大一些的人行走十分便利,不通本地语言也没关系。如徐特立老同志过交通线时遇着团匪搜查,他以从南洋教书回闽西老家探亲为由,便安然通过。 蜿蜒数千里的红色交通线城乡有别,风俗各异,地方特色自然不同,我们必须花大力气深入实地考察,多方求证,体现地方特色,才能推出真实可信、有感染力的“红色交通线”党史文化成果。
3、打造文化品牌。打造“红色交通线”党史文化品牌,要在丰富、准确的史料基础上,推出生动多样的研究成果。在红色旅游开发中要保护好红色交通线的重要遗址,征集有关革命文物,推出主题陈列展览,用形象、生动的文物旧址说话,让“红色交通线”在人们心中“活”起来;在党史宣传中,可创作出版有关历史小说、报告文学、诗歌及美术作品,塑造红色交通线上的英雄人物形象,书写隐蔽战线的传奇故事;可运用影视、多媒体等高科技手段,创作有关红色交通线题材的影视作品、动画片等,提高“红色交通线”的知名度,在党史资政育人中发挥“红色交通线”这一品牌的文化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