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锡瑗惟一一张存世的照片
张锡瑗安葬上海龙华烈士陵园
照片翻拍于北京市房山区堂上村: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纪念馆
张锡瑗简介
张锡瑗(1907——1929),女,北京房山区良乡镇人(上世纪20年代属河北省房山县良乡),中共早期党员,社会活动家,革命烈士。张锡瑗父亲张镜海,是铁路职员,曾任良乡火车站站长。
1925年,18岁的张锡瑗来到北京,认识了李大钊、赵世炎等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当时的北京,因为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倾向国民革命,直系军阀吴佩孚的势力已被肃清,冯玉祥又邀请孙中山北上,所以政治环境比较宽松。当时国共合作已经实现,共产党在北京可以以国民党的名义活动,处于半公开状态,因此北方的革命运动也迅猛开展起来。为配合孙中山北上,中国共产党发起了国民会议运动。来到北京的张锡瑗,在党组织的领导下,积极参与国民会议促成会的召开,从事各种革命活动并由共青团员转为共产党员。
1925年下半年,张锡瑗由中共北方党组织选派,进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在这里,张锡瑗和邓小平相识。1927年秋,张锡瑗受党组织委派,经蒙古回国,参加领导保定铁路工人罢工运动,这次罢工的筹划领导工作,自始至终是在张锡瑗进行的。此次罢工后,张锡瑗到了武汉,在武汉中央秘书处工作。不久,中共中央迁往上海,邓小平担任中共中央秘书长,张锡瑗也到了上海,而且就在邓小平下属的秘书处里工作。
邓小平、张锡瑗在共同的革命斗争中,从相识到相爱,1928年初,24岁的邓小平和22岁的张锡瑗结婚了。大半年时间,邓小平夫妻和周恩来夫妻同住公共租界的一幢小楼,周恩来和邓颖超住楼上,邓小平和张锡瑗住楼下,霍步青和朱月倩夫妇在中央军委机关工作,这三对夫妻编在一个党小组,同过组织生活,一周一次,但为了安全,地点是经常变换的,那时6个人的平均年龄也就是20刚出头,是个年轻又坚强的战斗集体。
1929年8月,中共中央决定派邓小平去广西,以中央代表的身份,领导广西党的工作和组织武装起义。邓小平告别爱妻,踏上去广西的征途。1929年至1930年,邓小平与张云逸、俞作豫、李明瑞等等领导发动了百色、龙州起义,创立了红七军、红八军和左右江革命根据地。
1930年春,邓小平奉命回上海向中央汇报工作,这时张锡瑗正住在上海宝隆医院,准备分娩,邓小平离沪前,她已怀孕,邓小平汇报完工作,急忙赶到医院。孩子虽生下来了,但张锡瑗却得了产褥热,邓小平焦急地陪伴着妻子,但非常不幸,几天后,张锡瑗就去世了,年仅24岁。刚生下不久的孩子也随之夭亡。邓小平顾不得埋葬妻子,便奉命匆匆赶回广西,经过香港,遇到中央特科工作人员李强,邓小平委托他代为埋葬妻子。
李强回忆说:1930年春,奉中央军委之命回到上海,负责安葬张锡瑗,把张锡瑗埋葬在上海江湾公墓,墓碑上写的是张周氏,立碑人也是用的假名,这是地下工作的需要。给张锡瑗送葬的,有邓颖超同志和她的妈妈,还有张锡瑗的妹妹张晓梅。
1949年上海解放后,一进城邓小平就去寻找张锡瑗的坟墓。因为战乱,日本人又在公墓那里动土修机场,公墓已面目全非。在李强的帮助下,才找到墓地。邓小平把她的遗骨张锡瑗和苏兆征放置在一个小棺木中,存放在上海励志社的旧址里。20年后的1969年,当时上海龙华烈士陵园的工作人员,看到工人运动领袖苏兆征的棺木,并不知道张锡瑗是谁,就放在一起安葬了。她的墓碑上镌刻着“张锡瑗烈士之墓”,镶嵌着她惟一一张保存下来的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