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共两党“夏都”庐山脚下的九江是新都首选之地 武汉的区位优势近代以来是特别明显,但经百年发展,武汉自身也成为超大型都市,虽水资源无忧,但和北京一样也有其不堪重负之处,人口太多,工业过度发展,环境污染等。从世界各国迁都之例看,都是选择内地中小城市,从国家发展的角度看,迁都也是促进落后地区开发的重要举措。 美国当年把首都由费城迁往十三州之外的内地华盛顿,就促进了西部开发。巴西也把首都从沿海的圣保罗迁往内地新城巴西利亚,澳大利亚、尼日利亚、土耳其等国也都把首都从沿海大城市迁往内地小城。哈萨克斯坦甚至告别美丽边城阿拉木图,到中部旷野新建阿斯塔纳作为首都,巴基斯坦也是告别大城市拉瓦尔品第,择新地另建伊斯兰堡为新都。这些国家的迁都,都大大促进了落后内地的开发,促进了国家社会的全面发展。 以前首都选址首先考虑的是政治控制军事战略,现在则多从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角度来考量,要兼顾地理资源、历史文化、生态环境、国家安全等多方面的因素。把首都迁往中原内地,可以促进中部经济崛起,推动全国经济社会平衡发展。于是有人提出武汉南北京广铁路沿线的岳阳、信阳作为侯选城市,两个小城市都有其一定优势,但也有弱势,交通都仰给于武汉,区位优势并不明显。还有人提出河南南阳、洛阳,则不仅交通不便,水资源也成问题。依我看,武汉以东两百多公里长江边上的江西九江市最合适。九江众水汇集,江环九派,武汉所具备的优势她都俱有,武汉所负荷的超大规模等劣势,她都没有。其地襟江带湖,背倚庐山。庐山风景秀丽,国共两党都曾将其当作“夏都”,说明其早就具备首都的特质。 九江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凡发生在长江流域的战争,胜方都不能不掌控九江。赤壁之战这里是吴军统帅周瑜的总部,当时叫柴桑。元末朱元璋大战陈友谅,太平天国石达开与湘军曾国藩在鄱阳湖决战,都在九江设司令部。 后来蒋介石搞所谓“剿匪”,也上庐山设指挥部,办了军官训练团。九江控扼长江中下游,湖口炮台阻断长江,辛亥革命时,炮台新军首先响应武昌起义,曾阻断溯江西上镇压武汉革命军的清朝海军,又从九江发兵南下南昌,促使江西宣布独立。抗战时也曾在这里阻击日军西进,保卫大武汉,成为战略重镇。朱元璋咏庐山诗写得最有神韵: 庐山竹影几千秋, 云锁高峰水自流。 万里长江飘玉带, 一轮明月滚金球。 路遥西北三千界, 势压东南百万州。 美景一时观不尽, 天缘有份再来游。
既描述了其美景,也点出了其战略地位,是“势压东南百万州”。 飞峙江边的庐山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儒、佛、道三教都有遗迹。庐山是避暑圣地,在现代历史上其政治作为不可小觑。从1926年到1948年,蒋介石曾有13个夏季常住于此,除八年抗战外几乎年年都上山公干,在庐山上共召开11次重要会议,涉及政治、军事、外交、财政、交通等各方面,使庐山一度成为全国军事、政治中心,成为名副其实的“夏都”。特别是“七七事变”后,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作为全国各方承认的最高统帅,发表了著名的抗战谈话:“我们既是一个弱国,如果临到最后关头,便只有拼全民族的生命,以求国家生存。……最后关头一至,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抗战到底”;“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全面抗战的动员令,从庐山传遍全中国。也是在庐山,经周恩来与蒋介石商定,共产党军队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开赴抗日前线。这些都给庐山的历史留下了厚重的一笔。 共产党取代国民党掌政大陆,并没有忘记庐山可为“夏都”。毛泽东曾在1959年、61年、70年夏天,三上庐山,住进“美庐”,主持中央会议。其中1959年夏召开的八届八中全会;1970年夏召开九届二中全会,对中国政治走向影响既深且剧。会上火药味很浓,“大有炸平庐山之势”,共和国前后两任国防部长彭德怀、林彪都在庐山裁了跟头。1961年夏的中央工作会议,讨论调整经济,也是重大国务。三次会议期间党政军大员齐集,国家的政治中枢当时就在庐山,说其为临时首都是一点也不夸张。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神速发展,江西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相对于沿海及周边省市还是有差距。江西的区位优势同时又是弱势,因为在以政治权力调配资源的时代,江西往往很吃亏。历史上江西从未出现过政治权力中心,局部的区域性中心也不是,那怕是割据政权也没有谁选择在江西建都的,当然红色故都瑞金除外。江西地处楚头吴尾,政治上地位低造成其经济上的边缘化,虽然物华天宝,却成为多个政治权力中心抽取财物的地方。明清江西隶属于湖广总督,督署一直在武昌,江西巡抚总是矮一截。近代长毛之乱湘军崛起,为筹军饷曾国藩到处设卡收“厘金”,绝大部分都压在了江西身上,兴盛了好几百年的江右商帮自此被彻底压垮,于是乎肥了湖南损了江西。红色故都倒是先后设在瑞金和延安,却不是因其富而是因其穷,因其偏僻,穷则思变,山沟里才能出马列主义。 其实,江西经济社会实力被湖南超过,也就近百年间的事,京广铁路的贯通使西邻湖南、湖北占尽了风头。好不容易熬到1997年香港回归,中央投资兴建了大京九铁路,使江西不再偏僻。但不出十年,中央又投更多的巨资修筑粤汉高速铁路,湘鄂人流物流资金流更加富集,中部城市群隆起,江西又再一次被边缘化。江西得到中央的投资一贯就少,拿不出国家级大项目,为了安抚江西,乃把鄱阳湖区域治理纳入所谓“国家战略”。什么国家战略?不就是给点钱吗。那么洞庭湖、太湖区域治理,为什么就不可以纳入国家战略呢?江西向中央要钱找不到过硬项目,只好打“老区”牌,所谓老区就是落后,希望中央扶持。中央给了点钱扶贫,但鄱阳县一个腐败股长就卷走一个亿。 鄱阳湖区域如何治理呢?我很欣赏“留住青山绿水”的规划。但实际上为发展经济,各地都在疯狂招商引资,把沿海地区不要的污染企业引进来。我亲眼看见九江沿江有钢铁厂专用铁矿沙码头,九江在大力发展炼油石化产业,这样的高污染企业连北京都在往外赶,首钢已赶到唐山去了,九江为什么还拼命往自己身上揽呢?鄱阳湖区域治理国家战略本身并无多大意义,但如果与迁都九江长远构想结合起来,意义就非同凡响!是首都就不必搞工业化,九江如果成为第二个武汉,是福是祸,应该有个明智的判断。我认为九江周围百里内都不要搞大工业,大企业都建在瑞昌码头以西、德安以南。江西规划昌九工业走廊,应换成绿色走廊。既然首都南迁是早晚的事,留住青山绿水,迎接中华新首都的到来,这才是真正意义的鄱阳湖区域国家战略。 迁都是牵涉面极广的系统工程,也并非一声令下就能走人,最高层尚无此动议。但富集一身不堪重负的北京若有所闪失,如地震、战争等不可预测的灾难,损失将难以承受。从国家长远发展国家安全等各方面考虑,十年二十年后首都南迁会成为事实,国外的相同案例是枚不胜举。迁都是谋发展谋长治久安,作为“老区”的江西若能迎来新首都,那将是最大的发展。艰苦的革命年代共产党创建的两大根据地----中央苏区和鄂豫皖苏区,正处于九江之南北,九江是南靠井冈山,北望大别山,迁都九江其实就是回到苏区,对推动落后的“老区”建设,推动全国平衡发展,会起到巨大作用。九江因京九铁路的开通,及其至合肥、至铜陵铁路的筑成,已成为新的交通枢纽,乃七省通衢。其东西两头是京广、津浦两大铁路干线,东有南京、上海,西有武汉、重庆等特大城市,如果从武汉到南京修筑一条高铁相连接,这一线将穿过中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是中国最大的城市群。长江流域居住着5亿多人口,以上海为龙头,重庆、成都为龙尾,九江正好居其中。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九江可以取代武汉而居于中国地理中心的地位,可成为中国新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居中驭远,莫若九江”。如果将眼光放得更远一点,当政者现在就应很好地规划,“留住青山绿水”,少发展工业,把九江与庐山一体建成生态环境优美的花园城市,建成能凝聚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历史文化名城,准备迎接伟大首都的南迁。
(2011年9月17日在南昌大学的演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