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战役胜利的宝贵历史经验
陈 力
漳州战役胜利已经80周年。80年转瞬即逝。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环境与漳州战役时相比,已经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然而,探讨总结这场战役胜利所蕴含的宝贵经验,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
一、审时度势,顺势而为,在被动中寻求主动
漳州战役之前,国内政治形势出现重大变化。尽管这时的国内政治形势出现了有利于革命的变化,但基本的战略态势仍然是敌强我弱、敌大我小。1932年3月中旬,中革军委下令,以红军第3军团等部组成西路军和以第1、第5军团组成中路军,两路“夹赣江而下”向北发展。北进途中,毛泽东冷静分析敌我态势,慎重思考红军的行动方向,认为只有向东发展,对红军最为有利。红军东进福建,依托闽西苏区打击该敌,有取胜的把握。为此,他向中革军委建议,将中路军的行动由北进改为“向东发展”。在中路军首长林彪、聂荣臻支持下,毛泽东的意见被接受。进入闽西后,苏区中央局再次接受毛泽东的意见:东路军应直下漳州,如此才有之后的漳州战役。
二、缜密部署,精心筹划,确保战役胜利
作为军事家和战略家,毛泽东不仅长于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同时也具有指挥战役战斗的丰富经验。在漳州战役中,他抓住“那些有关全局的重要的关节”,缜密部署,精心筹划,保证了战役的顺利展开和最终胜利。毛泽东一贯重视研究敌情,反对打无准备和无把握之战,漳州战役前,他对敌情做了全面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周密的作战部署,保障了战役的顺利进行;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是毛泽东最重视的军事原则,通过集中兵力,可以使红军由战略上的劣势转变为战役战斗上的优势; “兵者,诡道也”,为了攻敌不备,毛泽东采取多种措施,隐真示假,佯动惑敌,以“乱敌探耳目”。缜密细致的战前准备,为夺取胜利奠定了基础。
三、密切协同,团结奋战,发挥整体优势
漳州战役中,前方后方相互支持,参战部队密切协同,地方部队和主力红军齐心协力,共同奏响了一曲团结奋战的胜利凯歌。这其中,周恩来对毛泽东的大力支持和彼此之间的默契配合,成就了两人军事合作史上第一个成功范例。毛泽东建议东路军应“直下漳州”时,周恩来专程从瑞金赶赴长汀,听取多方意见,经过审慎考虑后,顶着压力毅然批准战役计划。不仅如此,周恩来还亲自坐镇长汀,统筹后方事宜,给攻漳部队筹措给养,调遣兵力,指示地方党组织发动群众,配合红军作战。正是有了周恩来的全力支持,毛泽东才能无后顾之忧地率东路军长驱南下。同时,参战部队密切配合,团结一心,形成合力,痛快淋漓、干脆利索地取得了胜利。
四、争取民心,依靠人民,立于不败之地
“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东路军入闽后,中共福建省委和省苏维埃政府要求闽西苏区各级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广泛发动群众,支援红军作战。苏区广大群众从切身经历中深刻认识到共产党和红军是为穷苦百姓谋利益的,因而全力支持红军,积极采取行动。整个漳州战役期间,支前参战的群众几乎超过红军一倍。红军进漳州后,以多种方式开展抗日宣传,组织各种类型的群众集会,还用缴获的飞机在漳州、厦门等地上空抛撒传单,让闽南群众充分了解共产党和红军的抗日主张。同时广泛发动群众打土豪、烧田契,分浮财,仅分发给贫苦百姓的稻谷就达4万余石。在筹款征集资材中,严格执行党的保护工商业政策,注意掌握界限,对官僚资本坚决打击没收,对民族工商业者和小业主,则通过商会按一定数量募捐,以“保护商人,争取商人”。对比张贞统治时的横征暴敛,广大群众真切感受到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利益的,红军是人民的军队。
漳州战役作为我军光荣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永载史册!
(作者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正师职研究员)
红军东路军入漳与中央苏区的巩固和发展
王新生
从1930年秋到1931年秋,国民党军队对中央苏区连续发动三次大规模军事“围剿”,而且一次比一次规模大。第一次10万兵力,第二次20万兵力,第三次30万兵力。从时间间隔上来讲,在第一次失败后四个月,国民党军队就发动了第二次“围剿”;而在第二次“围剿”失败后仅两个月,就发动了第三次“围剿”。中央苏区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受到大大压缩。第三次反“围剿”胜利之后,随着全国抗日爱国运动的兴起,国民党政府不能像前三次“围剿”那样,集中精力短时间内布置对中央苏区新的“围剿”,中央苏区迎来空前有利的巩固和发展新机遇。
然而,不幸的是,第三次反“围剿”胜利之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方针开始在中央苏区得到进一步的推行。毛泽东力排“左”倾方针,率红军东路军攻克漳州,东路军在漳州49天,筹款100多万元,动员了近千名群众参加红军。这是中央苏区第三次反“围剿”后取得的重大胜利。
红军东路军入漳行动,巩固和发展了中央苏区东南部,为中央苏区此后的反“围剿”斗争创造了有利条件。闽西苏区是中央苏区东南部的核心区,红军东路军入漳之后,推动了闽南游击战争的发展,使闽西苏区得到进一步的巩固。闽西苏区与赣南苏区都是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主力下井冈山后开辟的老根据地。两者互为支撑,构成了中央苏区的主体骨架。巩固了闽西苏区,中央苏区东南部的安全就有了保证。这就使得此后红军无后顾之忧,可以集中主力在中央苏区东北部同国民党军进行反“围剿”作战。同时,漳州地区富庶,红军这里筹集款子,扩大了红军,在物质和人力也为后来反“围剿”斗争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重温红军东路军入漳的历史,给我们的启示之一是,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路线。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教条、急躁、冒进都是要不得的,必须从本地的具体实际出发,稳步前进,才能取得胜利,才能取得成就;启示之二是,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发展都是硬道理。但发展要选对路子,选对方向,科学发展。如果路子、方向选错了,就会受到严重损失,甚至失败。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副巡视员、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