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着小推车去送报
在里庄人眼里,为报社干一切都是应该的,更是不值得一提的。把最好的房子腾出来如此,为报社“摇把子”(手摇印刷机)、送报纸更是如此。
当时,报社条件很简陋,印报也只是用一台柴油机带发电机提供动力,但这个机子经常出故障,届时,就只能用人力来代替。每当此时,就是里庄村壮小伙儿们“一显身手”的时候了。李明来的父亲当初就曾在报社“摇把子”,而且,村里只要是壮劳力,基本上都为《人民日报》摇过“把子”。不过,因为太累人,每次都是几个小伙儿倒着班儿干。
战争时期,机关工作人员都是供给制,农民帮报社劳动,是以小米补偿。每印一期报纸,给“摇把子”者6.5公斤小米的报酬,这在当时可是不小的一笔收入。可是,对里庄人来说,他们图的可不是这些小米,他们是真心想为报社干点事儿。
虽然,当时两大解放区已经连成了片,但是,敌人的偷袭有时也会不经意地“造访”,而《人民日报》的发行量却高达四万四千多份。如此大的发行范围,却是靠人背马驮外加小推车推的投递方式完成的。这其中,有多少是里庄人的功劳?也许没人计算过,但是里庄人还清楚地记得,当年村里大点儿的孩子,早晨取报后,再推着小推车去送报的情形。
送君千里终有一别,亲人们到了终点站,北京。
依依不舍送别亲人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不久,《人民日报》北平版开始发行。3月15日,是报社的亲人们离开里庄的日子。
李金栓,是村子里唯一一位在人民日报社工作过的人。因为家贫,李母在报社人员临行前,问了一句“能给孩子安排个活儿吗”,也许是为报里庄人的恩,报社将他一同带进了北京。报社的同志们对他特别好,曾派专人教他识字学文化,也曾派他跟随着印刷厂厂长蔡善庆到上海进过设备。他还曾与随军记者一起到过天津。但是,质朴的李金栓越来越发现,没文化根本就干不了报社的工作,他最后还是辞了报社的工作回家务农,成了“半个人民日报人”。
据李金栓老人回忆,当时报社有两三辆马车,村里又出了十辆车,拉着报社的人和物资踏上了移师北平的路途。车队先到了井陉县岩峰火车站,侦察员怕有敌人搞破坏,就在那里住了几天。之后,大家坐火车到了石家庄,再从石家庄乘马车北上,一直走了六七天,到了北京边上一个名叫马村的地方。住了几天后,北京方面派来汽车,把报社的人及物资拉走了。此时,送了几百里的里庄车队才依依不舍地返回家乡。
里庄,因《人民日报》的诞生地而在党报的发展史上写下浓重的一笔。
记忆历史旧貌重现
60年沧桑巨变,经过几十年风雨侵袭,当年办报的许多房舍已不复存在了,只有一处邓拓旧居是原汁原味的老房子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2010年11月,河北省正式启动西柏坡革命旧址修复工程,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18处中央部委旧址以及华北局人民政府旧址将于2011年7月1日前完成修复工作。
此次修复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邓拓旧居、人民日报译电室旧址进行了修复,第一任人民日报社长张磐石旧居、人民日报印刷厂旧址进行了仿制搬迁。现在,《人民日报》社旧址群复原告罄。布展文物充实,资料翔实,内容丰富,。展示了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当年的艰苦创业史。 那青的砖、灰的瓦、吱呀呀的老方桌,墙上相框中那一张张老报人的合影、泛黄的旧报纸,仿佛在向人们默默地诉说着报社初创时,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里庄,位于平山县城南,从石家庄市区出发,经西柏坡高速在平山东焦出口下高速,向平山县城方向行驶大约5公里即到。当您站在里庄村头,几处青砖白墙的老房子定会映入您的眼帘。那就是从平山里庄到北京金台西路的中国第一报——《人民日报》社旧址。
(资料来源多家史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