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巴中央政府从组成人员看,以藏族僧俗上层人士为主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非常明显。波巴中央政府3个主席副主席,都是赞同“兴番灭蒋”的大土司、大头人:德格土司担任主席、孔萨土司、麻书大头人担任副主席。在甘肃发现的西北联邦政府会议记录中提到波巴政府中,还有两名活佛担任职务。 波巴政府的组建过程较完整地贯彻了党中央关于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路线,实现了红军与民族、宗教上层人士及各阶层在抗日反帝反蒋基础上的联合,使康北成为新型的革命根据地,实现了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民族自治。康北根据地呈现出稳定、团结、生机逢勃的局面。就连当时国民党出版的书刊中也指出:红军在康北“大肆提倡僧士合作,四处宣传不杀人,不改西康人民习俗,极力保护(寺庙)喇嘛寺,商人照常做生意,一律保护”,可谓气象一新。 20、红军在藏族地区建立的第一支武装队伍——藏民独立师
红四方面军南下在百丈关作战受挫后,不得不西撤,以丹巴等地作为主要战略立脚点。由于这里藏族群众参军比较踊跃,民间又藏有大量武器弹药,1936年1月,红四方面军总部决定将丹巴番民独立团及各区乡游击队合编,扩建为丹巴藏民独立师。
藏族出身的马骏被任命为师长,红军派去的李中权任政委,金世柏任副师长,原属红一、四方面军的100多名干部到该师担任团政委、副团长、指导员等领导职务。为便于工作,他们换下红军的军装,改穿藏族服装。这个师开始只有1000余人,在红军离开藏区前发展到三个团,共2000余人。参加该师的战士多为强壮剽悍、能骑善射、作战英勇的藏族青年,该师装备有300多枝步枪,其余是长矛大刀。 在独立师成立大会上,马骏身穿藏袍,脚登皮靴,头戴狐皮帽,精神抖擞地走进会场。他用洪亮的声音,分别以藏、汉语进行了动员,正式宣布:“丹巴藏民独立师正式建立了,热烈欢迎各民族青年参加!”接着,马骏又具体说明:“今后,新老干部都要有跟着红军革命到底的精神,要团结得像一个人,打倒我们所有的敌人。民族有别,不是冤家,敌我之分,才是对头;实现民族解放、各民族平等,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21、红军长征中的唯一一次体育盛会——红四方面军“五一”运动大会
长征开始后,由于战斗频繁,行军流动性大,部队体育运动相对减少。在漫漫长征路上,广大红军指战员利用战斗行军的间隙,积极开展体育活动,这是中国兵文化和体育史上的奇特景观。红军这种体育活动,是为革命战争服务的。红四方面军在四川炉霍县举办的“五一”运动会是其中的一次。 1935年8月,中共中央在实现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直接会合的战略目的后,决定红军两大主力分为左、右两路军共同北上。至次卑拳夏之交,红军总司令朱德、红军总政委张国煮率领左路军进入西康境内,来到炉霍、道孚、甘孜一带(现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 这时,红军指战员由于长途跋涉,屡经周折,部队身体素质较差。于是,左路军决定在此进行一段时间的休整。在此期间,朱德在部队积极倡导开展文体活动。在他的支持下,红四方面军专门的体育组织领导机构一一红场委员会成立了。 1935年4月,红场委员会全体会议决定,采纳朱缝的提议,于5月1日在川西北高原的炉霍县举行一次运动大会,以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促进部队文体活动的开展。 经过充分的准备,5月1日上午,红四方面军运动大会如期在炉霍县寿宁寺附近的一块大草坪上举行。这次运动会设有球类、田径、刺杀、投弹、识图、测距、识别和利用地形地物、搭帐蓬和烧牛粪等比赛项目,体现了长征中的体育运动为军事斗争服务的特点。
22、红军攻克县城最多的一次战役——强渡嘉陵江战役
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为向四川、甘肃边界发展,并配合中央红军在川、黔、滇边境地区的作战行动,决定发起强渡嘉陵江战役。
28日晚,战役开始。红30军一部在苍溪城南塔子山附近秘密渡江,迫近对岸时被守军发现,突击部队在炮火支援下登岸,全歼守敌1个营,攻占滩头阵地。29日拂晓,红30军主力相继渡江投入战斗,攻占西岸飞虎山、高城山、万年山等制高点,并击退援敌1个旅。与此同时,红31军在苍溪城北鸳溪口强渡成功,一举攻占对岸险要阵地火烧寺,击溃守敌1个旅,直插剑门关。红9军一部在阆中城北涧溪口顺利渡江,于31日攻占阆中。
4月10日,红四方面军主力攻占梓潼,包围江油县城,前锋直逼战略要地中坝。邓锡侯急忙亲率10个团增援江油。红四方面军主力于14至15日在江油以南击溃援敌,并于18至19日连克中坝、彰明。同时,红30军一部溯白龙江而上,于10日攻占青川,而后北上摩天岭,歼胡宗南部1个营,14日攻占平武。红4军一部于21日攻占北川。至此战役结束。
嘉陵江战役历时24天,共歼国民党军12个团约1万人,攻克县城8座,控制了东起嘉陵江、西迄北川、南起梓潼、北抵川甘边界纵横100余公里的广大新区,为红四方面军向川甘边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并从战略上配合了中央红军的行动。
23、红军战史上意义最为深远的一次战役——万源保卫战
万源保卫战是红军战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战斗最频繁、战绩最辉煌的一次战役。红军收紧阵地,诱敌深入,在30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就打了7个月即210多天;在万源一线决战防御阶段,敌我双方对峙,在剩下的10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打了两个月即60多天;最后的反攻突破,迂迴包抄,又在30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打了两个月即60多天。万源保卫战,也是红军战史上意义最为深远的一次战役。
“万源保卫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自第五次反“围剿”以来取得的唯一一场巨大的胜利,其意义超过任何一次战役战斗。如果没有万源保卫战决战防御的伟大胜利,红四方面军不是被消灭,就是被赶出四川成为“流寇”,因此,是万源保卫战挽救了红四方面军,挽救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如果没有红四方面军的策应和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牵引,如果四川军阀没有大伤元气,可想而知,红一方面军长征入川是多么的不容易,二、六军团要在湘鄂川黔立住脚又是多么的困难,其工农红军的命运,中国革命的前途,不堪想象,历史很有可能改写。所以,万源保卫战的胜利,不仅挽救了红四方面军,恢复了川陕革命根据地,而且挽救了党领导的整个工农红军,挽救了党领导的伟大的中国革命。 遵义会议的意义,在于选择了好的领导,为今后取得胜利提供了保证;而万源保卫战的胜利,则完全改变了敌我力量过度悬殊的状况,为今后的胜利垫定了坚实的基础。遵义会议后,红一方面军还剩30000多人,红二、六军团已不足8000人了,而红四方面军打破“川陕会剿”后壮大到100000人的大军;甘孜会师时,红二、六军团只有5000多人,而红四方面军尚有50000多人;会宁会师时,全军只剩50000多人,而红四方面军还有40000多人;西路军损失后,全军只剩30000多人,而红四方面军仍占20000多人;就是这红四方面军占20000人的30000红军,后来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最后发展为百万大军的中国人民解放军。
24、红四方面军南下后最惨烈的战役——百丈关战役
百丈关是四川雅安、名山间极具战略价值的重要隘口,也是平原丘陵与山区的过渡地带,三山环抱,是雅安通往成都的必经之地,地势十分险要,自古就有“获百丈关者,得成都无疑”之说。
百丈关战役是1935年南下的红四方面军与国民党川军之间的一场重要战役,战役规模之大,参与人数之多,持续时间之长,战斗进行之艰难、之悲壮、之惨烈,是红军长征史上仅次于湘江血战的一场大战。
为了遏阻红军进入川西平原,刘湘急调其主力王缵绪、唐式遵等部以及李家钰部7个军、3个独立师共85个团、9个独立营,总计20多万川军集结于名山及夹门关、太和场、石碑岗,在名山重镇百丈关与红军决一死战。
1935年9月下旬,张国焘不同意红军北上的方针,率红四方面军南下,提出要“打到成都吃大米”。10月8日,南下红军发起绥崇丹懋战役,经过15天艰苦战斗,击溃川军6个旅,毙伤俘虏敌兵3000余人。经过连续7昼夜的激战,虽然毙、伤敌15000余人,但红军伤亡也近万人。主力受挫,主阵地丢失,被迫于21日撤出百丈。
这次战役历时18个昼夜,仗愈打愈大,是南下以来最惨烈的一次战役。百丈战役后,全军于当月撤至天全、芦山、宝兴三县休整并准备过冬。1936年2月,红军又被迫后撤,于4月转移至道孚、炉霍、甘孜地区。至此,南下红军由8万人减至4万余人,南下行动遭受失败。
1935年11月,红四方面军与川军在百丈、黑竹关一带进行了一场决定性的战役,史称百丈战役,又称百丈关战役。之后,四方面军由进攻转向防御,张国焘南行路线开始破产。但是,对此次战役的研究非常少,甚至远低于四方面军的血战河西走廊。
百丈关战役是红四方面军的转折点。在这场战役中,按照徐向前的说法,歼敌一万五千人,红军死伤近万人。四方面军入川时八万人,北撤时四万人,百丈战役的死伤数字恐怕不止万人。红四方面军南征最大的意义在于支持了贺龙、萧克的二、六军团。
|